王新元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望乡词》这首歌的歌词出自于已故著名爱国诗人于右任老先生所写的《望大陆》(又名《国殇》)。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年以“太平老人”自居。他早年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并在国民党内担任高级官员。于右任老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法家。他还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
1949年,国民党战败。于右任无奈被裹挟到台湾,一条浅浅的海峡将他与他的结发妻儿相隔,从此天各一方。这也成为他一生之中永久的痛,他就像一片枯叶,没有了根的依托。因此,祖国统一是他一生最大的夙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随后不久,于老便写下这篇感情真挚而满含悲痛之情的《望大陆》。这是他念国思乡所写的悲歌,同时也是万千人之心声。
以下就是于老所写的《望故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国殇》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回归桑梓、落叶归根之遗憾。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而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巧借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两句话已经成为了古时文人墨客抒发自己思念故乡的代名词,也是同为于老所想,也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
陆在易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其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已广为流传并且脍炙人口。我们熟知的《桥》、《家》、《盼》、《我爱这土地》分别获得首届和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
陆在易老师作曲曲风朴实,优美抒情。在陆在易老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歌唱者随着旋律娓娓道来,而旋律则是他最忠实的听众。在两者的对话中,淋漓尽致的体现着音乐的渲染力。这也集中而典型的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咏叹风格。它更像一位诗人,在向我们诉说。没有展现高深的音乐表现技巧,而更多的是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配以精妙绝伦的伴奏,带给我们一个富有大爱情怀且雅俗共赏的高品质音乐!很多人在问:什么为之雅俗共赏?在这里笔者认为:音乐的真谛是传播。而传播音乐的载体,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如陆在易老师的作品一般,深入浅出而不失其魂!让其音乐传遍每一条小街小巷,传播在大众之间。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本篇的《望乡词》。于老生生不息的爱国之情与陆老师的大爱情怀就在此刻相互交融、碰撞,达到了共鸣。在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老师深沉而忧伤的演绎下,谁能不为之而潸然泪下?而这首《望乡词》又唱出多少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曲子,看看陆在易老师是如何带给我们那么强烈的内心震撼!
笔者所拿到的谱子为降E宫系统调式,相对于大多数的《望乡词》的谱子调要更低。因此其悲剧而苍凉的色彩更为突出且适合男中低音演唱。在本曲中,出现了多次的羽调式与宫调式的相互转换,这主要是由于歌词的情感变化而需要的。由于这首诗带给我们一种悲伤而苍凉的气氛,因此,在歌曲的前奏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陆在易老师带给我们的这种荒芜的感觉。歌曲的速度为Largo,相对是较为慢速的节奏。因此,更体现出悲伤的色彩。在前奏的十小节中,作曲者就运用了七个小节的震音演奏法并且配以大幅度的强弱变化,从sffz到ppp.密集的和弦效果给我们从激烈的爆发到极弱的停止,令人心潮澎湃、无法呼吸。11小节起,运用羽调主和弦的分解,把我们带入忧伤的环境,同时也为演唱的开始做准备。但是在歌曲的15,16小节便出现了离调,由c羽调试转为降E宫调式。这时,曲子带给我们一种明亮的感觉。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看到了他的故乡,眼中充满着对故乡的爱恋。而17小节,作曲重复了“故乡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一个兮字,突出了不可见故乡之失望之情。而“永”字,被作曲家标注了重音符号而力度也同时逐渐减弱。21小节和开始不尽相同,但是这次却是建立在宫调式的基础上,因此在音高和音量上都有所提高且情绪也更加激动。果然,到了全曲的27小节,语气渐慢并加强。歌曲的情绪在此终于有了一次宣泄。
29小节开始,歌曲达到了一次小的高潮。而伴奏部分更为精彩,连用了三连音、五连音、九连音,歌曲的紧张度骤然增强,在30小节达到了爆发!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歌曲的速度再次也由开始的Largo(慢板)变为速度稍快的Moderato(中板)。这也是突出于老先生心中的呐喊,一个离开祖国游子的呼喊!而富有戏剧性的是第37小节,曲子并没有回到调式的主音,而“殇”却是上到了角音并且做了渐弱和渐慢处理。这刹时就给我们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一位老人,站在崖边望着对岸的大陆,风吹动着缕缕的银丝,而老人有气无力地叹息……这里陆在易老师歌曲运用了哼鸣的歌唱手法,而伴奏部分运用单声部高音的处理。缺少了低音部分的支持,使得音乐更具有戏剧性及不确定性,将此刻诗人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或许就是两者的共鸣!
接下来的48小节,作曲运用乐器伴奏代替了人声的主旋律,这时的音乐变得极为优美而连绵不断,不断地强弱交替犹如海浪的感觉,一浪接着一浪……60小节我们再度看到了感叹词的出现,但是这依然没有改变乐器做主旋律的趋势,人生依然只是附和着主旋律前进。在这里笔者认为此段中器乐主旋律的加入是全曲的精妙之处,这仿佛是时空的回顾以及对开头的一次呼应。观众的心情再次地平静下来。
而接下来峰回路转的63小节以带有哭腔的“只有痛哭”将观众的心再度拉起。这紧张的气氛再度出现,犹如第一次小高潮的出现一般。而这一次却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伴奏部分以两个八分音符与三连音的交替更加突出了节奏的紧张感与内心情感的强烈宣泄。而两次高潮过后,我们看到了72小节的下滑音的出现。这是一种语气的表达!是于老对祖国的强烈呼唤,可最后却是满心的惆怅与欲哭无泪……而随后我们看到了抽噎着的望着海峡对岸的于老。音乐在此也走入了尾声。
74小节始则是该曲的结尾部分,作曲家重复运用了“山之上,国有殇”让前面紧张而激动地心情舒缓下来。在伴奏部分的体现也变为全部采用三连音演奏,使旋律平均而舒缓。80小节,也就是全曲的倒数第四小节,这里给出了全音符的延音符号和poco rit(一点一点的渐慢)标记,而后同时加入了换气口,使音乐更加的抒情且给予了全曲的结束的信号。作词与作曲在此刻达到共鸣,旋律与情感在此完美的交融。
乡愁是每个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也是中外众多文艺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艺术歌曲《望乡词》不仅在音乐上给予我们内心强烈的震撼,更加是对作者情感的升华与近乎完美的诠释。这首让我们听后不禁潸然泪下的《望乡词》,激起了多少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也是多少年来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像《望乡词》这样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它们体现着时代的主题,大众的心声……相信这些作品会不断地推动者中国音乐的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加美的享受!
[1]李灿旭,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阐释[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2]马兴智.论陆在易的望乡词 [J].歌海音乐探索,2011,(02).
[3]王建元.生命的礼赞与讴歌——陆在易作品音乐会有感[J].人民音乐,2011,(07).
[4]陆在易.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