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规划教育初探

2012-04-18 03:3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张 建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大学生自我规划教育初探

张 建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成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实施自我规划教育。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大学生的自主努力,让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社会需要,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自我规划,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自我规划;教育

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是指大学生以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充分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需求,以职业生涯为核心,对自身职业目标和道路的基本规划。它是在对大学生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不同于发达国家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对学生实施系统的生涯教育,我国此方面的教育主要是在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实施的①。由于起步较晚,而且在一些学校缺乏系统性,造成了不少大学生未能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规划,毕业之后又无所适从,出现了“校漂族”、“啃老族”、“御宅族”、“跳槽族”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自我规划教育,无论是对高校就业问题,还是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规划的困境

1、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生教育内容中的较长时段缺位,造成大学生不能较早地自觉对职业生涯作合理出规划。

美国职业生涯学家舒伯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可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舒伯进一步把探索阶段细分为三个时期:试验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尝试期(22—24岁)由此可以看到,大学时期属于探索阶段,但探索的起始时间却在大学之前,也就是说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尝试应该是在大学之前就开始的。而由于我们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较长时段缺位,在中学教育内容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教育,原本属于中学阶段的试验期被延迟到了大学阶段,甚至不少大学生临近毕业才开始谋划自己的职业取向。

2、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与社会需求的偏差,造成了大学生不能结合实际对自身作出合理规划。

由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特质,再加之应试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会出现诸多不适。因为大学被想象成高考以后的彼岸世界,当这一目的一旦达到,接下来的目标就可能会比较模糊甚至是空白。但是,如果中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学习为目的,而到了大学以后,学习本身就不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必要基础的准备活动。

由于高等教育的内容比较注重理论性,学校对学生的教授和学习情况的检测都主要围绕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进行;高校现行的专业划分很细,不少学生对很多专业在进校前都缺少了解。于是学校很自然地把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对于本专业与社会真实需要的切合则可能顾及得不够。尤其是在教育形式上实践环节严重不足,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的理论水平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动手能力差使他们在面对社会需要时面临更加尴尬的处境。大学生回炉读技校的案例便是这一处境的现实反映。②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及学生培养等方面都根据社会需要作出了较大的调整。然而学校对社会需要的反映必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于这一信号的反映也应该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的能力之一。学校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充分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直接接触地带,也是一块缓冲区,大学生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并利用好这一点来指导自己的自我规划。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造成其不能根据社会现实制订自我规划。

按照马丁·特罗提出的划分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我国在2002年的时候,这一指标已经超过了15%。即使在理论界对马丁?特罗的这一划分方式有不少争论,但是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数量大幅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带来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于此相对应,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和期待亦应根据社会的变迁作出必要的调整。而在现实中,仍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抱有一定的优越感,妨碍了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正确规划。

二、自我规划的基本原则

对于大学生来讲,做好自我规划应该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目标性与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职业表现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目标越强,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越比其他人易于成功。确立目标是制定自我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在确定目标时,要合理适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规划的效能,一定要适合自身的基本素质。

同时,大学生要确立起明确的职业目标,就需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职业环境有较清楚的认识。了解社会职业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了解社会行业的特性、发展动态、趋势和社会激烈竞争程度;另一方面了解社会职业生存环境所需能力、技能、个人发展前景等。③

2、全面认识自身的能力。

弗兰克·帕森斯认为,个人和职业都有稳定的特征,而适当的职业选择就是要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匹配,职业选择由三大要素构成:①特质,即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②因素,即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和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前途;③上述两者的平衡。帕森斯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就在于个人的特质要与特定职业的要求相匹配。

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如性格、兴趣、价值观和技能等,这些不同的特质是影响大学生自我规划的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但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盲从和迷惘的心态,对自身缺乏了解,并不清楚自己究竟真正能从事什么工作,也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认真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做好自我评估。

同时,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还要和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大学生一般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选择了一个专业,然而却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他所学的专业意味着什么。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应对自身所学专业作出全面的了解,明确所在专业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哪些要求,毕业后主要从事什么工作等。在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环境作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或者根据能力与职业相匹配的原则,在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所学专业不相符时,及时转换符合与自己相匹配职业的专业。

3、明确目标的价值取向。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想做什么)和自我能力(能做什么)之后,还应当对目标的价值(该做什么)作出考察。这一价值取向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社会的价值系统要能容纳这一目标。也就是目标要符合社会基本的道德、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二是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即对目标的实施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现实过程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4、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和职业岗位活动,检验自身能力、所学知识、拥有的技能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可以不断地调整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社会生存方式、丰富职业技能,使大学生与社会有效地磨合,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大学生才能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要,并保持自我与社会的一致性,而不是死读书或不读书。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得到与职业目标最接近的职业体验,逐渐培养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向,逐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循序渐进,在大学期间逐渐明确自己的规划目标。前文已述及,舒伯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细分为试验期、过渡期、尝试期三个时期。由于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这三个时期都要在大学期间完成,所以就要求他们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四年时间,在了解所学专业、认识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一步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大学生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也就更清楚自己在学校应该学习什么。进而对自己的专业有更进一步了解的需要,甚至有打破专业限制,对别的专业能力的学习的需要。唯有从内心生长出来的需要,才能激励他不断努力、始终不放弃的动力。

三、学校对大学生开展自我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对于大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的建立,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还应当努力为学生培养自我规划的能力提供条件,并开展必要的相关教育。

1、改革现有的相对僵化的学科专业管理模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高校应当科学管理,积极探索放宽对学生换专业的限制,对目前专业划分过细过早的做法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如像有的学校已经所做的那样,把专业范围扩大,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不划分专业,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质和匹配职业的学习对象的可能性。

2、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④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并在了解社会的同时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我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既有学校组织的集体行为,也有学生的个人行动。由于大学生规划目标的个体差异性,由学校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因此,学校在教给他们在面对社会时的一些基本技能后,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

3、自我规划教育应伴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并把整个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若干阶段来实施,以使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规划目标。目前不少高校均只是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其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或者稍早进行,其内容也集中在对学生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并且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应该从大学生进校时便开始着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自我规划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有连续性和递进性,在不同的时期有针对性地讲授不同的内容;在方式上要注重多样性。自我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其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使其能在完全踏入社会之前较为充分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4、学校应建立专业的自我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由于大学生自我规划不教育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系统过程,因此需要专业的师资来从事这一活动。其中既需要掌握自我规划教育方法和理念的专业课教师,也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就业指导老师等。

注 释:

①冯国峰.生涯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终身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2(6),176-178.

②22名大学生回炉读技校[N],武汉晨报,2010.7.5

③李炳洪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7),243-245.

④李香菊.浅谈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85-86.

G642

A

1008-7508(2012)09-0144-03

2012-07-01

张建(1979~),湖北咸丰人,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