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汉前期对北匈奴的政策

2012-04-18 03:39许宏达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许宏达

(九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九台 130500)

浅析东汉前期对北匈奴的政策

许宏达

(九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九台 130500)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历经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陆,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本文主要论述了东汉初期,东汉政府为了维护边境安定对北匈奴所采取的政策。

东汉;北匈奴;政策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由于受到匈奴内部贵族的争斗和自然灾害双重影响,匈奴于汉昭帝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率部众迁徙塞内,北匈奴则继续留在漠北,与东汉为敌。本文则分别从羁縻安抚、分化瓦解、武力征伐三个方面论述了东汉政府对北匈奴所采取的政策。

一、东汉前期对北匈奴的羁縻政策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由于受所谓“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①,“地涸泽硷卤,不生五谷”②,“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③等地理环境影响,又加之连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使其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因此,北匈奴为了保存自身实力,暂时停止了对东汉边境的骚扰,以求发展经济,并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北匈奴请求和亲主要基于以下四种原因:其是一怕东汉北伐;其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望;其四则想通过和亲与东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

针对北匈奴的和亲请求,东汉光武帝采纳了班彪的上疏“臣闻孝宣皇帝敕边守尉曰:‘匈奴大国,多变诈,交接得其情,则却敌折冲,应对入其数,则反为轻欺。’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遣名王,多所贡献,斯皆外示富强,以相欺诞也。臣见其献益重,知其国益虚,归亲愈数,为惧愈多,然今既未获助南,则亦不宜绝北,羁縻之义,礼无不答。谓可颇加费赐,略与所献相当,明加晓告以前世呼韩邪、郅支行事。”④可见,东汉王朝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双方人民互市。希望以羁縻政策在用军事和政治上加以控制;在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至汉明帝时,改变了光武帝时期的政策,调整为为通使和合市。汉明帝对北匈奴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边境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东汉初对北匈奴的分化政策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后,都不愿意看到对方比自己强大,而且都千方百计的想取得东汉王朝的支持。于是,一方面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为其承担了防卫北部边塞的任务,也寄完成统一大业希望于东汉;另一方面,北匈奴见南匈奴依附于东汉,势力日益强大,而自身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实力逐渐衰弱,故试图通过和亲来改善与东汉的关系。

而东汉王朝则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对南匈奴采取“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⑤的政策笼络、厚待南匈奴,而拒绝北匈奴的和亲请求。这样,便利用南匈奴防范、分化了北匈奴。根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自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至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的四十年间,有据可查的归附东汉的北匈奴人数达20多万。

东汉初期,朝廷一方面利用南匈奴招降北匈奴的部众,另一方面,还派南匈奴的军队征讨北匈奴。据记载,东汉于公元62年冬,“北匈奴六七千骑入于五原塞,遂寇去中至原阳,南单于击却之,西河长史马襄赴救,虏乃引去。”⑥南匈奴出兵最多一年为和帝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出动30万骑兵,协助东汉政府攻打北匈奴。

同时,东汉政府对乌桓、鲜卑上层进行封王赐爵,给予丰厚物质奖励,并利用其与北匈奴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成为东汉侦查北匈奴的耳目和进攻的先锋。南匈奴、乌桓、鲜卑的合力讨伐有力的牵制了北匈奴。

北匈奴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势力大大的被削弱,已无力与东汉对抗,不得不再次向西迁徙。可以说,与通使、互市等对北匈奴的羁縻政策相比,东汉王朝利用南匈奴分化防范北匈奴的做法,成效更为显著。⑦

三、东汉对北匈奴的武力征伐措施

据《后汉书》记载,明帝后期至和帝初期即公元73—91年间,东汉对北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伐行动。根据目标的不同,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明帝中后期,即永平十六至十八年(公元73至75年),以与北匈奴争夺西域为战略目标。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因当时“方平诸夏,未遑外事”的原因,暂时放弃了对西域的经营,北匈奴乘虚而入,利用西域诸国相互并伐之机,重新控制了西域,将前汉的种种努力都化作了泡影。北匈奴控制西域的同时,一方面依旧侵扰边地,同时还胁迫西域各国不断侵扰东汉的河西郡县。至东汉明帝即位时,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经济、军事势力也与日俱增,出于再次控制西域各国以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考虑,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受命西出酒泉塞,北伐匈奴。这支大军先在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并趁势尾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据了战略要地伊吾卢城,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北匈奴虽失伊吾卢,但仍据有天山东麓一带,役属车师各国,企图反攻伊吾卢。为了防止北匈奴的反攻,窦固、耿秉又于第二年(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再次出击蒲类海,并进击车师后部,迫降后王,车师前王为后王之子,故此时亦率众来降,于是车师内附于汉。至此,匈奴势力始退出天山东麓,而西域与汉朝也再次沟通了联系。东汉王朝为镇抚西域,抵御北匈奴,重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乃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车师)后王部金满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护堡子),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车师)前王柳中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⑧

第二阶段是在章帝、和帝时期,即章和二年至永元三年(公元88至91年),以助南单于北归为战略目标。南匈奴单于见北匈奴内讧不断以及降汉部众不断增加,故上书东汉章帝,称“臣与诸王、骨都侯及新降渠师杂议方略,皆曰宜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⑨请求东汉王朝发兵北匈奴,帮助其完成统一大业。南单于的疏奏到达东汉京城后,便在东汉朝廷内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关于出兵与否的问题,文武大臣之间泾渭分明。以执金吾耿秉为首的武臣认为,征伐北匈奴,彻底消除边患,这是汉朝长期既定不变的战略目标,历代先帝为此奋斗不已。如今天赐良机,“北虏分争”,正可大举征伐,以夷伐夷,此是国家一利,应予准奏。而以尚书宋意为首的一部分文官则坚决反对北征,他们认为夷狄反复无常,“强者为雄,弱即屈服”,自汉兴以来,国家数度征伐,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自鲜卑归顺之后,斩获匈奴万数,夷虏相攻,汉可坐享大功而不费兵卒。若听信南匈奴之策,让其统一匈奴,则鲜卑必然受到限制,鲜卑外不能侵掠匈奴,内不能向汉请功,必会转而侵掠汉境,因此宋意建议:“今北虏西遁,请求和亲,宜因其归附,以为外讦巍巍之业,无以过此,若引兵费赋,以顺南虏,则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诚不可许。”⑩

一方认为应伐灭虏,一方认为因势羁縻,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这就需要东汉最高统治者决策了。而此时章帝已崩,和帝刘肇即位,实权掌于窦太后手中。而窦太后的最终决定不仅有关于朝廷的战略意图,要重振汉室威仪。窦太后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按照耿秉建议,发兵北匈奴,同时也采纳宋意之意见,不使南北匈奴合并为一,以利分而治之。东汉群臣闻知,以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为首一起上谏,力图阻止此次远征,其理由不外乎当以礼仪来德服虏夷,《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有如下记载“况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邀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但是,窦太后认为这是朝廷解决边患建立武功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不可以轻易放弃。

于是东汉政府派窦宪、耿秉率军再次向北匈奴发动了大规模军事攻击。在东汉以及南匈奴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北匈奴兵败,被迫再次西迁。

无论东汉统治者对北匈奴推行的羁縻政策、利用南匈奴分化措施还是武力征伐行动,都是其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希望以此来维护边境的安定、平和,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以后历代的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注 释:

①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②司马迁《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③范晔《后汉书.》(卷51)(陈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④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⑤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⑥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⑦马勇《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J].昆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⑧范晔《后汉书》(卷19)《耿恭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⑨范晔.《后汉书.》(卷2)《明帝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⑩司马光《资治通鉴》(卷47)《汉纪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4]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马勇《论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政策》载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11月

[6]黄今言《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载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7]张坤玲《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的政策评析》载自《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月

K234.2

A

1008-7508(2012)09-0077-03

2012-05-16

许宏达(1959~),吉林省德惠市人,现任吉林省九台市职教中心历史教研组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