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笔下孙氏四兄弟姐妹婚恋观的发展①

2012-04-18 03:03:33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孙少安婚恋观观念

梁 健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东肇庆526020)

路遥笔下孙氏四兄弟姐妹婚恋观的发展①

梁 健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东肇庆526020)

小说《平凡的世界》从孙氏四兄弟姐妹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中,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时期农村青年的婚恋观随着时代的演变,从传统“依附型”和屈服传统的婚恋观到叛逆传统,向往理想爱情和现代独立自主的婚恋观不断演变的过程,寄托了路遥的美好爱情理想。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依附;屈服;叛逆;独立自主

马克思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1]恋爱、婚姻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将视角集中在城市与乡村的交叉地带,讲述了一些生活于这个特殊地带人物的感人故事。其中孙氏四兄妹的婚恋故事深含哲理,其演变轨迹折射出了农村青年的婚恋观从传统“依附型”的婚恋观向现代独立自主的婚恋观演变,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

一、孙兰花对家庭婚姻的依附

女性“依附型”的传统婚恋观有着深刻悠久的社会历史渊源。封建时代是父氏社会,男性作为强势者为了维护和巩固男权制的需要,通过道德伦理剥夺了女性的独立权,例如制定了以“三从四德”这样的道德规范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女性被迫依靠男权而存在。长久如是,女性形成了需要依附、顺从男性的依附性心理,失去了独立道德主体的身份和地位,道德意识受到压抑。直到现代,这种依附性心理在女性身上仍旧存在着,严重影响她们的人格独立,尤其是农村劳动妇女。

孙兰花就属于这类传统“依附型”农村妇女。她没有自己独立的事业,也从不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在认识王满银之前,她的感情世界一片空白,没有青春的憧憬,没有爱恋的幻想,只是一味为父母分担责任,为家庭日夜操劳。直到王满银的出现,她才第一次感到脸红心跳,第一次产生爱的冲动与向往。她贫瘠干旱的心田,得到甘露的滋润。这个勤劳善良的姑娘,第一次倔强起来,铁了心要嫁给这个男人。结婚以后,她死心塌地跟他过日子,为他生下了狗蛋、猫蛋一对儿女。之后,她尽心尽力地扶持着这个家,即使男人一年到头在外晃悠,她也不抱怨。她不让他劳动,还想办法让他吃好喝好。后来王满银从外面带回了一个女人,孙兰花也不责怪他。

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将自己第一次交给一个男人时,甚至仅仅是有了第一次的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她就认定了自己是那个男人的人。传统“依附型”的观念已深深在孙兰花心中留下了烙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认定了这个男人,她便紧紧地抓住他。她心甘情愿地顺从他,毫无怨悔地为他付出和牺牲。她的精神处于从属地位。她把希望寄托于家庭婚姻和男人。作品通过刻画孙兰花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众多农村妇女在封建传统观念残余的影响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性格:对爱情专一痴心,对男人从一而终,体贴温顺而且善良贤惠,逆来顺受,甘于牺牲。她们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追求,依附于丈夫,不敢独立于家庭之外,是家庭的附庸。这是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戕害在现代社会的遗留。

二、孙少安屈服于传统家庭婚姻

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的浩劫,落后的生产方式,贫困的物质条件,极左的路线,窒息的政治气氛造成了农村的精神贫困。农民们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精神极度压抑。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的环境气氛有所松懈,农村年轻一代,他不甘愿受到禁锢,改变现实、掌握自己命运成为他们强烈的愿望。然而在历史沉重的阴影压力下,他们又显得有些无奈。

孙少安正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他是中国新一代农民中有非凡抱负和创造力的出色人物,在他身上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的开创意识。他顶着巨大的风险实行承包责任制,并抓住时机开办砖厂,几经波折,终于走向成功,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但他的思想更多地继承了传统农民的意识,不能走出自身的局限性。在爱情婚姻上,尽管他也追求着理想中的爱情,然而当青梅竹马的田润叶向他发出爱的信号的时候,他却退缩了。润叶家境富裕,父亲是大队书记,二爸又是县上的领导,她能够无忧无虑地读书识字,当上县城的小学教师。而少安家境贫穷,人口多劳力少,他不得不过早告别学校,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成为地地道道的庄稼人。由于家庭、地位、身份的差异,在世俗观念和势力的重压下,孙少安最终未敢接受田润叶的爱,另娶了山西大眼睛姑娘贺秀莲。整个社会的习俗与舆论仍然制约着他,他最终没能摆脱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冲破“门当户对”观念造成的障碍。他的选择是传统的,现实的。他一点点摁灭了自己一丝丝幻想和浪漫的情怀。

城市与农村,两种生活,也是两种文明。一个人想从一个文明中挣扎出来进入另一个文明,需要解除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孙少安拒绝了田润叶的爱情,是孙少安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拒绝了城市文明,他无法解除这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所有的人物几乎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注定了是悲剧角色。他们的悲剧实际上都是愚昧与文明的对比造成的。”[2]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到畸形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扭曲。他们成为历史上极左路线和传统婚姻观念的牺牲品,他们的爱情是时代的悲剧。

三、孙少平叛逆传统,向往理想的爱情

孙少平的婚恋观与他哥哥姐姐截然不同,他向往理想的爱情,勇敢地接受田晓霞的爱,无所畏惧,毫不退缩。“门当户对”这样的传统婚恋观念对他无法产生作用。在他身上,反映出新时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身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他与田晓霞的恋爱也成为时代发展的注脚,为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交叉发展的历史烙上了深深的烙印。孙少平虽然和哥哥孙少安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受着同样环境的熏陶,同样经历了苦难和贫困,也具有孙少安那些可贵的品质。然而,较之哥哥,他的性格更为开朗、豁达,思维更为开阔、敏捷,行为更为主动、进取,理想也更为远大、崇高。中学时代的学习,对科学文化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不甘心像哥哥一样在黄土地上当一辈子农民。孙少平与田晓霞,一个是来自农村的煤矿工人,处在城市的最下层;一个是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享受着城市的优越生活。按照世俗的逻辑,两个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他们能逾越立在中间的这一座巨大的屏障,在于心灵相通,志同道合,更在于孙少平对传统婚恋观念的“不安本分”。尽管在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上不同,但他明白他和田晓霞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个人在一起不必在乎所谓的“门当户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上升到更高层次,农村传统落后的思想,禁锢不住他,新时代开放轻松的环境和新思想养成了他的“不安分”。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成长在城市,他的思想总会表现对出传统的一种叛逆,一种推动时代发展的叛逆。这种叛逆也是时代发展在他身上表现的一种趋势。

孙少平的爱情里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悖拗。田晓霞因救落水儿童而牺牲。在田晓霞死后,孙少平最终选择了师傅的遗孀惠英嫂。他和田晓霞的爱情悲剧是对理想浪漫的爱情的否定。在那个时代,理想与现实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说明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让这份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刻突然断裂了,让美丽和浪漫变成了永恒,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局限性的理解。

四、孙兰香实现独立自主的婚恋

孙兰香身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知识,开阔了她的眼界;时代,为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孙兰香是生活的宠儿,也是时代的幸运者。”[3]。尽管作品对孙兰香的爱情生活涉及的笔墨不多,但它的存在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而且渗透到了社会文化价值层面。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许多有抱负的青年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校门。高考改革机遇和超人的智力使孙兰香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成了这个家庭里学历最高的人。

大学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她健康的心态,现代文明的熏陶使她建立了独立的人格。她身上传统农村姑娘的痕迹逐渐被冲洗掉。当遇上吴仲平时,孙兰香已能大大方方地与之平等相处,即使他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比她好得多。在学校的图书馆和社科书目阅览室她与他不期而遇,她很自然地和他坐在一块讨论问题。他们在学习中建立感情,并慢慢孕育为爱情。他们都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而且他们各方面的资质都很接近,这是他们爱情发展的土壤。孙兰香的爱情代表的是一种平等对话、志同道合、独立自主的现代爱情观,具有现代意味。最后她与吴仲平的美好爱情终于得到了父母的认可,成为了现实。作者对他们爱情的安排体现了其内心对美好浪漫爱情的追求,这里寄托着路遥的一种美好理想。

改革开放中,青年人婚姻观念的变化之大可以说令人咂舌,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发展与进步。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意识到自我,并开始寻求恋爱、婚姻、家庭中的自我价值。孙兰香的婚姻摆脱了传统思想和男女相互之间的奴役和束缚,作为个人独立自由和爱情自主的许诺,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彻底抛弃。

综上所述,孙兰花、孙少安、孙少平和孙兰香的性格和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的爱情经历是时代的产物。孙兰花深受封建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她的全部行为都依附于丈夫,没有独立的人格,属于依附性的农村女性;孙少安虽然是先进农村青年的代表,但在爱情婚姻的态度上,最终没能摆脱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不敢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在美好的爱情面前望而却步,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农村青年的矛盾和苦闷;孙少平则毅然打破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勇敢地接受田晓霞的爱,尽管最后由于田晓霞的遇难而好梦未能成真,但反映了新时代青年追求自身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孙兰香则走出乡村成了省城的大学生,美好的爱情也变成了现实,这正好对应着改革开放时代发展的变化。从小说中这四个人物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在不断变化发展,他们在婚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精神面貌,折射着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6.

[3]陈晓军,袁浩.“农裔城籍”对路遥创作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5):118.

I207.425

A

1007-9882(2012)04-0097-02

2012-05-16

梁健(1981-),男,广东茂名人,广东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黄儒敏]

猜你喜欢
孙少安婚恋观观念
平凡不凡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2
健康观念治疗
孙少安的承袭与超越
科技视界(2017年24期)2017-12-09 20:37:11
《平凡的世界》与崇高美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