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提升医药院校学生素质研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2012-04-18 02:24:16张卫平艾卫平朱翠贞江西中医学院南昌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通识医学教育医药

★ 张卫平 艾卫平朱翠贞(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0004)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药高等院校一直比较注重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非专业教育,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可持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已有了新的改变,医学知识也不断丰富,人们对医药工作者素质的要求日趋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成为各大高校竞相实践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引起医药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将通识教育融入医药教育,对于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极大的作用。

1 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学术界一般认为其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受的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及探究真理,而不是为了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早在1828年耶鲁大学发表的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中就提出,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训练和教养,充实具有知识的心灵。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由教育思想,指出了“对受教育者而言,大学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在今天,对于通识教育一词的理解,一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一种办学思想或理念,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指的是一种教育模式,即除专业教育以外的教育,多指人文教育。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其核心都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作为人类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药类学生,理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类人才的社会意义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全面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之一,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识教育强调的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个人对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契合现代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1 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类人才有利于现代教育本质的修正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旨归,也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不断改革调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调整,已渐趋合理和完善,逐步从单纯的政治目标转向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进而转向多元目标。在多元目标下,素质是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志,即高等学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传授某种具体的技能。医药类院校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医学工作者,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生命健康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2.2 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类人才有利于医患关系的缓解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当前,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医患关系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牵动着医学教育变革,正在给医学教育带来挑战。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务的对象是人,较其它专业而言,加强职业道德尤为重要。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当前医患关系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护工作者的“德艺”不能“相馨”,提供的服务不能让患者满意。而“德艺”不能“相馨”很大程度上又是源于医护工作者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所致。因此,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类人才,对于缓解医患关系,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我国医药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次演变:1940—1952年是通专结合(革命通人—技术专家);1952—1978年则是专业教育模式,通识教育“销声匿迹”;1978—1995年则纠偏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在孕育中;1995年至今则是从文化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的探索。其实,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淮南子》则说“通智得而不劳”,《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可见,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当前在我国,通识教育已在大多数医药院校开展,有的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3.1 文理科相对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上医学技能的实践性强和医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特点,医学生基本没有机会、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思考专业以外层面的知识。各专业基本都以本专业的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其它领域的知识,文理科更是相对地分割,重理轻文,抑或重文轻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医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需要完成培养知识分子和医学专业人才两大任务。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CMER)对医学生提出了职业价值、态度、科学基础、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信息管理、批判思维等7个领域的要求,这些要求有很多依托于通识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医药类院校文理科能否很好地融合,取决于通识教育能否顺利地实施。

3.2 对通识教育的内涵把握不科学

当前,许多医药院校在推行通识教育改革时,并没有进行全校性的讨论,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些教师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还含糊不清,对通识教育的目标也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的通识教育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医药类学生的通识课程有时只是专业基础课的翻版,达不到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目的。

3.3 文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文化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倡导个体精神的培养,它使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当前,一些医药类院校在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精心组织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办各种人文类学术讲坛等等,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医学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宣传、呼吁上;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任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缺少有深度的、系统的科学研究;所增设的课程或活动没有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整体改革融为一体;在推荐名著名篇时多为古代著作,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篇目,等等,这些都亟待改善。

3.4 通识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实施通识教育对医药院校的师资力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通识的素质,才能对学生施以通识的教育。但就目前医药院校的状况而言,多数教师专业性强,只重视专业教育和研究,本身就比较缺乏通识教育的素养,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师资相对薄弱,因此,师资力量已成为制约医药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实施通识教育提升医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这是医学生响铮铮的誓言,他们都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和使命。培养医术高明、德艺双馨的合格人才,实施通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够以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它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即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各方面积极配合、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推动通识教育在医药院校的全面实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1 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通识教育的实施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在医药院校也不例外。这就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而这种支持不仅仅是舆论上的,还应包括经费的援助和政策的支持。可喜的是,当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教育的重视正在不断加强,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也越来越科学。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明确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理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各地也出台相应政策,资助高校进行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成为通识教育在我国实施的积极推动者。

4.2 医药院校要形成共识,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实施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多学些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更注重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医术,也迫切需要具备科学的理念、创新的精神、社交的能力和人文的关怀。一直以来,医药院校的领导、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够,了解不深,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医药院校不断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将通识教育逐步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学校的传统特色与优势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通识教育的实施计划,确定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医学生培养模式。

4.3 医药院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行动大胆创新,科学合理地设计通识教育课程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在于培养学生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学校要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一直以来,相对综合性院校,医药院校专业设置单一,各学科课程太过专业化,通识类课程相对很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医药院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广泛调研,大胆创新,科学合理地设计通识课程,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数量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质量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结构上从零散开设到构成整体,最终形成有机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将各学科有机融合起来,也有利于发掘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精神的升华,真正实现扩大学生多学科知识、拓展学生多学科综合视野、培养他们多学科思维方式、增强文理兼容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4.4 医药院校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构建一支具备扎实通识能力的师资队伍

通识教育的实施,师资是关键。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医药院校教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更为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俗话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因此,医药院校的教师要以培养高素质医药人才为己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通识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通识教育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同时,学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甚至与其他综合性院校之间要积极整合教师资源,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完成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及提高通识教育效果的目的,为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总之,医药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有难度也有优势,只要长期坚持,科学规划,全程参与,全员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的高素质医药人才,为人民健康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1]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

[2]孙英梅,岩磊.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3]曾诚.以培养目标地位医学生核心能力标准[J].医学教育探索,2004,3,1.

[4]王雷.开展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路[J].大众科技,2011年第1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6]百科名片.通识教育.http://baike.baidu.com/view/628666.htm,2011.7.

猜你喜欢
通识医学教育医药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传统医药类非遗
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9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0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