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冈瑟·盖勒 方世南
苏州研究
以水环境治理加快苏州生态现代化步伐
〔德〕冈瑟·盖勒 方世南
主持人 方世南
中国苏州以东方水城而举世闻名,42.5%的水域面积彰显了苏州水文化的特色。在苏州基本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突出生态现代化的内容,如何以生态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基本现代化,如何根据苏州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充分做好开发水、利用水、保护水、洁净水、发展水的“水文章”,助力苏州加快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以及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近几年来,苏州在治理水环境方面虽然采取了重大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
(1)苏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多雨,雨水冲刷地面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并且混杂了空气尘埃、动植物尸体、地表固废的径流,沿坡岸道直接流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
(2)随着苏州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与城市居民生活的污水量以及农田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也不断增多,大量有毒有害以及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有些规模虽小,但是布点却星罗棋布且社会责任心很差的企业,没有将污水处理标准放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位置,工业废水不达标,偷偷排放污水现象严重。苏州虽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换水、清淤、膜处理、曝气增氧、纳米气泡等工艺,但水环境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治污能耗高,易形成二次污染,政府用于治理的资金反复消耗,绩效不高。
(3)近年来,环保行业成为热门行业,投资者纷至沓来。由于环保行业门槛低,投资要求不高,行业准入并不困难,市场中的人情关系网络成为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导致市场杂乱,竞争失范,不利于环保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从而也不利于具有高技术的环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缺乏统筹协调的系统布局,政出多门的“九龙治水”现状凸显:水务部门对水量的管理、环保部门对水质的管理、建设部门对水景的管理,各自独司其职能,相互缺乏呼应,尚未形成统筹协调的强大合力,不利于从整体上改善苏州水质性缺水的现状。
(5)城镇污水处理厂大量尾水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相当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V类水),进入自然水体,更加剧了苏州水质性缺水的现状;而星罗棋布的河道等水体,因多年来污染物的不断累积,又丧失了净化功能。
(6)苏州这些年来大量建设的湿地带,大多停留在注重景观的营造上,即仅仅为了取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造景,使其好看并有面子,而未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大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充分发挥湿地的调、蓄、赏、用、净的生态净化功能,使湿地成为生物与自然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成为一种自然生产力来实现净水和调节水体的生态价值。
运河众多、河网密布的德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环保产业 (尤其是污水治理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为苏州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世界上最为人称道的河道治污样板,无疑要数莱茵河。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莱茵河全长1320公里,流经德国的部分长865公里,是德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是德国的摇篮。“莱茵”一词在古德语中是“清澈纯净”的意思。但是,莱茵河曾经一度因为水污染,被称为 “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鱼类基本绝迹。为了治理莱茵河水污染,一九六三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水污染的合作基础。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制定了相应法规,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强行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还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埃居以上。德国从一九八○年到二○○五年,莱茵河流域治理投入了近300亿欧元,同时鼓励大型制药、化工以及中小型环保企业积极开发环保技术,如德国拜耳公司将开发的污水处理技术出售给其他国家,成为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目前,莱茵河中的有毒物质减少了90%,成活鱼种63种,并出现了曾经绝迹的鲑鱼。
莱茵河水环境修复的成功案例表明,危机可以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契机。只要政府高度重视,总体谋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开发和推广新颖环保技术,就能在污水中捕捉到商机,促进新兴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异军突起,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德国产业结构趋向于绿色转型,主要表现为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无烟产业”比重上升。二○一二年一月三十一日,德国环境部发布的《德国环保产业报告》显示,德国环保产业年产值已达760亿欧元,占世界环保产业贸易额的15.4%,就业人数近200万,近80%的环保产业生产领域为研究和知识密集型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德国的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一九九○至二○一○年间,德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38.6%,单位GDP原料消耗下降46.8%,大气污染排放下降56.4%,80%的建筑垃圾,63%的生活和生产垃圾,实现循环利用。
德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说明,科学的产业政策可促进国家、地方和企业合作,实现环境治理、产业升级、企业发展和公众满意的 “多赢”。在德国,中小企业在环保产业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德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0%以上,他们为国家提供了60%以上的税收,65%的就业岗位和50%的GDP。在新兴的环保产业发展与升级进程中,德国坚持保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构建反垄断利益机制,扶持中小环保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德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做法,对于苏州推进水环境治理,做好环保产业这篇大文章,是很有参考和借鉴作用的。
表一 2010年德国与中国部分地区环保数据比较GDP
图一 2010年德国与中国部分地区GDP与环保产值对比图
图二 2010年德国与中国部分地区人均环保GDP对比图
以上的图表表明,德国治理水环境、建设生态产业的样本,对于苏州实现环境治理、产业升级、推进苏州生态现代化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苏州向德国学习借鉴环保产业发展经验是可行的,而且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二○一○年末中国“十二五”规划将节能环保列为七大战略之首,未来五年,生态环保产业链升级,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二○一一至二○一五年,中国环保投资达3.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7-8%。绿色和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家吸收和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十二五”期间,苏州水利建设累计投入将达470亿元,“两河一江”整治投资达50亿元,苏州生态环保产业正处于黄金机遇期。
如何学习借鉴德国经验,一手抓好苏州水环境治理,一手做强苏州环保产业,推动苏州生态现代化战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下述发展战略:
1、以水环境治理为契机,打造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
德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生态现代化概念,在生态现代化实践中也是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苏州转型升级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即转变以资源减损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传统现代化模式,进入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的生态现代化模式。打造生态环保产业群,既能有效解决困惑已久的水污染问题,防止生态问题成为影响苏州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又能在环保企业中形成集群发展的氛围。若此时苏州环保、水利部门运用宏观政策,引导发展经验成熟、高效稳定、运行维护费用低廉的环保技术模式;推广“以奖代补”政策,形成以中小型环保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外商融资的新型高端产业——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将为实现生态环保产业年产值千亿元夯实基础;进而有效推进“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的建设。
2、做好苏州水文章,利用苏州“天下湖城”优势形成水环境旅游的品牌。苏州因水而存,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因水而名。作为“东方威尼斯”,二○一一年旅游业收入高达1200多亿,国内外游客总人数7500多万人次,但人均逗留时间却不到两天。若在水污染治理的同时,实现水环境的生态化、资源化和景观化,并以生态环保产业撬起文化旅游业,让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成为现实,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定能实现在往年的基础上旅游业产值翻倍的目标,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常熟市蒋巷村的湿地花园,在实现治污的同时已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3、以科学发展的思路正确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苏州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工艺前端进行源头控制,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其次防止过度开发及消耗资源,提高资源回用率,如奥迪工厂水闭路循环大大节约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最后要对污染予以正确处理,选择高效、低能耗、无二次污染、景观效果好的生态工艺,如张家港双山岛生态湿地工程、阳澄湖莲花岛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这些途径必然会营造良好的居住、人文与自然环境,推进苏州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
冈瑟·盖勒(Gunther Geller),生态专业博士,德国生态湿地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德国生态工程协会主席。方世南,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专家咨询团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