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大家无小作 一字一句不寻常
——读戴伟华先生《唐诗宋词研究》

2012-04-14 00:51赵小华
关键词:岑参陈子昂边塞诗

赵小华

(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广东 广州 510631)

【书评】

从来大家无小作 一字一句不寻常
——读戴伟华先生《唐诗宋词研究》

赵小华

(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 广东 广州 510631)

唐诗宋词爱好者,说起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光辉灿烂的名字,无不如数家珍、娴熟于胸。不过,若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陈子昂能够站在主流诗坛的对立面提出自己的复古诗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形成之诗学文化传统是什么?积极向上的盛唐时期为什么会有如王维般深扎山林的诗人?同作为杰出边塞诗人的高(适)岑(参)有何不同?如何通过一个个重要词人的作品细读和思想分析来勾勒宋词发展过程中的起承转合?那些脍炙人口的词作是如何在时光的流转中或增或减原意而流传至今的?这些问题,不仅一般唐诗宋词的爱好者无法作答,就连专业的唐诗宋词研究者,也未必能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地一一道来。因为,这些既有新意又贴近古人的问题,远不是“专业”二字所能概括。它们所体现的,是对唐诗宋词十分深入的了解和非常亲近的感情。

上述系列问题,便是戴伟华先生在新作《唐诗宋词研究》中提出来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已经显示出戴伟华先生在唐诗宋词研究方面见人所不见、不同于寻常人的眼光;而回到唐宋人的生存时代、结合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更能见出作者潜幽索微、自成一格的治学功夫。

《唐诗宋词研究》系戴伟华先生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古代文学书系”而撰写的教材,其成果嘉惠学林,引领莘莘学子进入唐诗宋词的魅力世界。

首先,注重治学方法。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古代文学的学习十分强调治学理路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已经充分说明了治学方法的转变、视野的扩展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年轻学子对此不可不察。为此,《唐诗宋词研究》注重授人以渔,往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指引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对于边塞诗派的讲述,《唐诗宋词研究》以高适、岑参两人为中心,淋漓尽致地将比较研究的方法作了一番演绎,而在对两人各自的作品进行分析时,文本细读、知人论世等方法也鲜明其中。著者对于盛唐边塞诗的创作进行了直接生活在边塞和间接写边塞生活的两种区分,由此,四杰中唯一亲赴边塞的骆宾王的创作特色便得以彰显;而即便是亲赴边塞,因为时间的长短、距离的远近等因素制约,骆宾王、高适和岑参三人的创作风格、思想情感又多有不同。由这样的细致分别出发,戴伟华先生重新阐释高适《燕歌行》,将其定位为间接写边塞的代表作品。著者细绎《燕歌行》原序,其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认为原序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其一,是客出塞而还,作《燕歌行》以示适;其二,高适此作为有感而发的和作。然者,著者又注意到高适此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矛盾,因而进一步分析张公者谁、客为何人、为何隐去真实姓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坚定自己的立论。在“岑参”这个专题下,著者继续边塞诗的讨论。他相当精醒地注意到了岑参两次出塞的诗歌风格和感情的不同(而这一点为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笼统混淆地谈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并在众多研究者注意力阙如的天宝十一载高适、岑参会面方面重点引申,强调天宝十一载在边塞诗史上的特殊意义,探寻两位边塞诗大家生命轨迹和文学创作中的关键点。遵照此时间上的逻辑顺序,著者接下来探讨岑参那些如今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及在当时所受到的令人奇怪的冷落时,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戴伟华先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时如上述般寓于叙述,有时则简明扼要、一语道出。“杜甫”专题下专门介绍清人的杜诗注本,名言:“这些注本和今天的作品选注不同,各有其体例,因此,必须先了解其体例方可读其著述。”“贺铸”专题下则开宗明义指出:“我们将作家生平,如正史有传,就通过正史记载,梳理生平,因为正史较详,必须做提要勾玄的工作。然后再结合其他文献以及作家的作品,进行考辨,或补充正史,或纠正史之误。”跟着具体以贺铸之行貌、为人为例详解。“辛弃疾”专题下鲜明指出:“研究作家,要重视他们文集的序跋,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乃以范开的《稼轩词序》为例,作为了解辛词的重要材料。但著者并不将这一方法绝对化。后文注意到时间,提醒范序只是对辛弃疾部分词的评价,并进一步申论:“正因为文人集序是在特定情境下完成的,故其所述不一定是作者的全部意见,因此读文人集序时还需要将作者在其他语境中说过的话结合起来看。”这些治学理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引,对初学者来说,不啻为指路明灯,就是对专门治唐治宋者,也不无提醒启发之功。

其次,引领深层阅读。

由于年代久远,传世不易,古人的诗文作品或已遗失,或面目全非,或潜伏于其他材料中隐而不发,与作品相关的年代的生成、作者的确定、文字的正误乃至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等都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这就需要学习者潜心定性寻找原始文献,通过文献来辨事实、正视听,做更多的“还原”工作。戴伟华先生自道比较强调阅读,“文中引用文献资料甚多。它们既是用以说明观点的材料,也是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献。并希望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献的时代背景和所涉人名的详细材料,进而勾勒出唐诗、宋词的学术史”。

诚如所言。绪论第一节“唐诗与《全唐诗》”就未如一般教材般简单交代,而是对于作为基础文献的《全唐诗》的编撰始末、得失成败细细道来,并将最新学术成果《全唐诗补编》的情况介绍给学生,再进而说明增补和订正《全唐诗》的意义,确令人有层层深入之感。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李商隐之“雏凤清于老凤声”非常有名,知道诗句即可,未必要了解其他始末;而对于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则要高些。著者将问题推进到此诗诗题,通过重新标点断句,竟从诗题中补出残句,着实令人惊叹。再如在“秦观”专题中,著者对秦观词的版本问题、版本校勘以及秦观词的评价等方面旁征博引。如版本方面,叙《淮海词》三卷本出现始末,历数宋乾道间杭州刻本,明代张綖、李之藻刻本,清代黄仪校钞本、王敬之刻本、秦氏家塾刻本以及明代毛晋一卷本,使人明了版本流转之变化。对于秦观词的评价,著者更是广征博引,由宋入清,历陈词学发展史上各家各派对秦观的不同评价,不啻为一部小型的秦观词接受史。

戴伟华先生还特别强调读懂原始文献,这样才能明了诗词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社会文化、语言习俗。《宋史》贺铸传中,即有一些表达习惯、专门术语以及历史习俗,要尽量去接触原始文献,“包括正史在内的原始文献是后来文学史作家生平的最基本的材料,不仅丰富真实,而且生动形象”。在赏析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时,对于词中孤鸿栖息处的表述,引出“不要苛求古人,也不要太迷信古人”的告诫,并力劝大家养成查核原文的习惯,这在古籍数字化、大家不读原文的今天,尤为重要。

最后,启迪问题思考。

戴伟华先生言:“因为是教材,我自己讲课的讲义,可以讲一些正在思考的话题;因为以‘唐诗宋词研究’为名,则尽量讲一些研究心得和研究方法。”一部《唐诗宋词研究》,就是戴伟华先生提出问题、思考答案过程的展示。

戴伟华先生精于唐诗宋词的研究,已在该领域取得了相当多的重要研究成果,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唐诗宋词研究》贯彻了戴伟华先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于其中新见迭出。仅以“陈子昂”专题而论,其中的观点大多为他人所不能道。如陈子昂的写作是对京城诗风或者宫廷诗论的一种反拨,诚为公论。但要寻找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历史原因,殊为不易。戴伟华先生则直击巴蜀之学的特殊性,指出蜀地的文学传统,在南朝有一断层,陈子昂的诗学传统是隔开南朝而上承汉魏的。因此,在当时惊天骇地的诗学宣言于陈子昂则成为自然而然。接着,戴伟华先生又精辟地分析了唱和中的陈子昂追逐时流、而诗歌主张是私下提出的论点,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有着合理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陈子昂按照自己的诗学观念实践的作品,实则为一组独白诗,进入到中国诗歌独白传统这样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中。陈子昂走出川蜀,荆门便具有了地理和文化上的意义,由此甚至引申出出蜀入蜀的文化命题(前者如李白、后者如杜甫)。广为流传的《登幽州台歌》在创作当下是歌而非诗,等等。其荦荦大者,如文化断续论、诗歌的独白传统,都值得进一步申论。

戴伟华先生此著,还体现出通过文本精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述高适《燕歌行》可为诗之一例。在词方面,也试举一例。戴伟华先生发现,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有《全宋词》和《漱玉词》两个不同的版本。文字的差异、版本的不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本是常见现象,故容易为人所忽视。但戴伟华先生精思细审,发现两个版本的词分别代表了李清照个人对夫妻离别的感受及情感判断和赵明诚的认识及体验两个不同的认识角度。作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词,词作的第一个读者是赵明诚,而词作的修改则应是充分吸收了赵的意见。从对相异之处的细细分析来判断原作和改作,从两稿对照来体会李、赵夫妇二人对离别的不同感受,从修改这一细节来想象二人切磋词句、比拼智慧的快乐。这些,都是《唐诗宋词研究》带给我们的研究唐诗宋词之乐。这样的例子在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人的词作分析中,处处可见。

几乎每个专题下,戴伟华先生都会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时虽是简短的一两句,却足以启迪深思、展拓宏论。如言孟浩然的诗在诸多风格与他相近的诗人中是最纯粹的;王维与时代保持距离,其诗中常体验到“空寂”(与李白的“孤独”完全不同),维事母以孝闻、却无后而不娶的大违常情;从隐士岑参与边幕岑参的关系来探讨早年岑参为何隐居;周邦彦早年以赋名动京师,后世却多美誉其词作,可见词更易流传;对李清照的评价,宋人的批评多半是男人的自尊心理作怪;辛弃疾词中题赋之作甚多,实为应用词;姜夔的词序值得关注,价值在于将读者引入当下的作词情景中,而对词与音乐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等等。微言大义的内涵在此得到完美体现。

还可注意者,《唐诗宋词研究》中饱含着对古人的念想、对诗词的爱好和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如对王维诗中之超出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空寂”情感之体味;拨开历史的迷雾,尽力描摹高适和岑参会见及其对各自边塞诗创作的意义;不为古人讳,还原李白早达自喜、慢礼同列而遂为谤毁和文化冲突导致家庭矛盾冲突的事实;公允持论,指出南宋文人对李清照的批评实为性别自尊,而赵明诚没有文学创作留存的原因可能是其创作才情不及清照,故自弃其短,等等,都能看到戴伟华先生不因热爱而维护、不因喜欢而辩解,客观公正的还原工作。尽力还原古人的生存状况、兴衰穷通,笔端常带感情地歌颂他们的才情和智慧,也冷静清醒地认识他们的局限,这其实更是一种带上了理性和尊重的热爱。

综而观之,《唐诗宋词研究》虽名教材,实则可以成为治唐宋者手边的常备书。其内容突破形式、常读常新,比如对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都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引起大家的关注,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网、求是理论网、中国新闻网、国学网、656乐娱乐网、中国日报网、安徽广播网、中国艺术批评网、华夏经纬网、长城网、河源新闻网、文化中国网、中国台湾网、新丝路网、中华国学网、中国国学网等网站转载。从此书中同样可以窥见戴伟华先生对治学态度的坚持、对治学方法的突破以及对研究对象的一以贯之的感情。

I207.22;I207.23

A

1007-8444(2012)06-0832-03

2012-05-31

赵小华(1976-),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岑参陈子昂边塞诗
Canción para subir a Youzhoutai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陈子昂毁琴成名
山房春事(其二)
怀才不遇陈子昂
又恨又爱是岑参
论中唐边塞诗
又爱又恨是岑参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