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西安710054) 解 萍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系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损伤后导致膝关节前向不稳,进而引起半月板及软骨损伤;同时造成患者对膝关节失稳的恐惧感,大大降低其运动能力。ACL断裂的关节镜下重建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ACL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因此对术后康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康复在膝关节运动系统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尤其对最终的疗效有着重要影响。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对49例患者根据手术特点实施阶段性康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19~52岁,平均29岁。左膝24例,右膝25例。其中运动受伤21例,交通伤13例,摔伤15例。关节镜下均确认前交叉韧带断裂,其中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4例。
2 方 法 手术方法:关节镜检查证实ACL损伤后,游离同侧半腱肌、股薄肌行毯边缝合、预张备用,关节镜下处理膝关节内合并损伤、钻取隧道,植入移植腱,股骨侧采用带袢钢板、胫骨侧采用界面螺钉固定。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康复训练方法:第1阶段(术后24h内):抬高患肢30°,冷敷患膝,20min/次,3次/d。麻醉消退即开始按摩小腿及足部,主动活动恢复后即开始踝泵练习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第2阶段(术后2周内):佩戴下肢卡盘支具提供额外保护。根据患膝肿痛情况,冷敷3~5d,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等。第3阶段(术后2~6周):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力量练习、膝关节稳定性与协调性练习等。本阶段后期,可扶双拐下地活动,并部分负重,行胫骨结节前内移的患者负重时间适当推迟,注重步态协调性练习,患肢主动迈步并双拐配合,20min/次,4次/d,卧床时可行模仿蹬自行车交替活动增加双下肢协调性。训练过程根据患者练习程度逐渐增加。第4阶段(6周~6月):在前期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量、负重量及运动时间,增加下蹲练习,去拐、间隙去除卡盘支具、行走功能正常直至日常活动正常。4个月后,患者逐渐开展体育运动,早期以直向慢跑、固定功率自行车为宜,循序渐进的开展。8月后可开展变速、变向运动等。
3 结 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9~22月)。无伤口感染,无急性滑膜炎表现,均于术后3月开始正常行走,术后半年完成日常生活并开始工作,1年后恢复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疗效满意。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长期疗效取决于关节损伤的程度、韧带重建的方法及术后康复方案。关节镜术后也应早期康复介入,以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损伤后遗症,提高患者的功能水平。术后通过加压冷敷进一步减轻炎性反应[1-2],早期的无痛性功能活动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预防肿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同时能一定程度的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增加患者后期康复锻炼的信心。CPM练习,可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肌腱的修复,加速关节液的更新,防止其退变性变化[3]。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尤其是等长收缩练习在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对关节产生保护作用,又可帮助分散关节应力,使关节更趋稳定[3]。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共同收缩增加膝关节稳定性[3]。肌力下降会影响患者关节活动度,减低关节稳定性。在最初的4~6周,移植物的强度依赖于固定强度,牢固固定的移植物才能确保腱的强度和膝关节的稳定性,使患者尽快进入术后康复[3]。患者术后需要3~9月避免激烈活动,以尽量降低或避免肌腱移植物失败的风险[4]。否则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因此,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康复过程应该紧紧围绕病情及手术方式制定计划并贯彻实施。我们针对病情及手术情况,结合创伤特点及修复进程,制定出具体详尽的康复计划,并全程督导实施,持续随访9~22月,疗效满意。
[1] 毕 霞,谢 青,王学强,等.关节镜下人工韧带增强重建系统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9):707-709.
[2] 于爱文,苑秀华.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3):205.
[3] 于俊龙,李雪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2):754-755.
[4] 邝冠明,邱伟鹏,吕维加,等.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方法学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