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四种译本的多视角分析

2012-04-13 19:48锐,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李 锐,赵 敏

《蒹葭》四种译本的多视角分析

李 锐,赵 敏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

通过对《蒹葭》现行四种译本的比较分析,着重从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处理等视角进行逐一阐述,旨在揭示多视角分析对诗歌翻译的方法论指导,尤其对于提高译文的质量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蒹葭;多视角;风格;翻译策略;模糊语

引言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始就是被关注的焦点。其中《蒹葭》以其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译者的宠儿,各种译文不断涌现[1]253。限篇幅原因,本文仅对《诗经》中比较有名的《蒹葭》的现行四个主要译本做一多视角比较分析,分别从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的处理等方面展开。

1 原文解读

解读:这是我们最早的朦胧诗之一,也是人类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在水一方的“伊人”既可以是诗人的意中人,又可能是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象征。这首诗寓物象象征与氛围象征于一身,具有永恒的多层象征的魅力[2]。

2 四种译文的多视角分析

以上对《蒹葭》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读,下面就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的处理几个方面逐一探讨。

2.1 风格比较

James Legge说:“我的目标是翻译出原文的意义,尽量做到不增加意义,也不释义……我本人倾向于尽量做到直译。”[1]253他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原意的传达,故其译本有失音韵美之嫌。对于Arthur Waley来说,过多地关注诗歌的韵律(rhythm)会使得对原诗意义的传达大打折扣,因为他认为英汉分属两种不同语系(language family),那么对于完全地将汉语韵律嫁接到英语上是不现实的,故他将译文处理为无韵诗(blank verse)。许渊冲的译本响应了他的“三美(Three Beauty)”主张,即意美、音美、形美,在此基本思想指导下,他“以诗译诗”。汪榕培在译本中也使用了韵律,与许本不同的是,他的译文形式上更加自由松散。

2.2 译者对原诗的解读比较

对原诗的不同解读即会导致不同的译文的产出。James Legge在对《蒹葭》一般性解读后把它视作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诗歌,在他看来,《蒹葭》描绘的是一个“捉迷藏”,主人公追随他的朋友却以失败告终,故他认为这篇诗歌是关于友谊(friendship)的。然而,更多的学者视之为爱情诗(love poem),不同点解读仅在于主人公的性别上面。Arthur Waley将“伊人”看成一个男子而另两位国内学者视之为女子。例如,许渊冲教授说:“大多数中国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至于描写的那位恋人是男是女,意见不统一。杨译本用‘他’,而我的译本用‘她’,大多数中国评论家和我的观点是一样的。”[3]然后这两个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却给人一种“朦胧美(beauty of obscuration)”。不妨把两个意向(imagery)视为一种隐喻(metaphor)。整首诗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字眼,故在译文的处理上,大多数译者多采用含蓄的手法来传达这种情感。例如,许本和王本都没用采用诸如“my lover(我的爱人)”或其他手法,再如 Waley则用“He whom I loved”来指代主人公。总体上,译文在传达朦胧美上多多少少都有失之嫌。

2.3 翻译技巧比较

集翻译家和文学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许渊冲教授是以上五个译者中唯一系统提出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大家。诸如大家所熟悉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深化、等化、浅化)”,在他看来,翻译是“最高程度上保持原文的美感”,即“诗歌翻译不能丢失原文的半点美感”,故在处理上,许本在每节(stanza)上都含有四个音节,这与原诗在形式上保持高度一致。汪榕培的指导思想可用四个字概而为之:达意传神。总的来说,汪、任《诗经》译文已达成仿吾所提出的两点基本要求,即译诗也是诗,译诗也忠于原诗[4]2。许本无论在意义和旨意上都很好地践行了这点。在诗歌的形式上,汪榕培教授认为很少有译者用散文来译诗。

James Legge,作为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就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语言,在处理上,则遵从“忠实原文”的态度。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他摒弃原诗的音节美,以散文体来翻译该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意义。Legge没有使用韵律,因为他坚持“The collection as a whole is not worth the trouble of versifying.”(译本总体上不值得太多关注于以诗译诗)[5]因此,他舍弃音节美来维持原意。

2.4 表意比较

原诗有三节,每节八句,每节前七句为四个汉字,后一句为五个汉字。James Legge和许渊冲教授在这点上做到了一致。不同的是,Legge的每句比较长而许本则比较简洁,每句有4个音节。原诗中有三个叠词“苍苍”、“萋萋”、“采采”极富音节之美,在Waley的译本中,他在每节首采用三个形容词“Thick”、“Close”、“(Very)fresh”,这应该是有意为之,与他宣扬的意象主义(Imagism)相吻合。四中译本相较而言,许本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蕴上都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旨。原诗的格律是AAXAXAXA,许本处理为ABABCDCD,给人很强的音乐美感,王本为AABBCCCC,在功能上与许本有异曲同工之妙。

2.5 模糊语处理比较

整首诗中,有很多模糊语现象,就如在前面所言,首先很多学者对“伊人”的性别持各家之言,还有“宛在水中央”等等。为了很好地保持原文的模糊性,许本在手法上作了相应调整,比如,他使用“thereamong”、“faraway”来表达主人公所位于一个不确定的地方,相左的是,Legge在手法上则使用一种“精确”的做法,这样做的弊端是使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经》所具备的那种朦胧美大打折扣。我们认为,在这点处理上,许本更甚一筹。

结语

以上是对《蒹葭》四个译本的一个多视角分析的尝试,分别从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处理等视角,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使诗歌翻译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必须认识到译文学作品难,译诗更难,译古诗则是难上加难。‘诗无达诂’,人人皆知,有些疑难词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纷纭,莫衷一是”[4]1。当然,我们所用的视角仍然局限于对原诗处理手法上,对于诗歌的翻译的分析还有尽可能多的视角,比如近期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6]等,都是一种有意义而且很有价值的探索,这对提高诗歌译文的质量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吴海霞.模糊语翻译在《蒹葭》两英译本中的比较[J].科教文汇,2009,(21).

[2]沈泽宜.诗经新解[M].南京:学林出版社,2000:188.

[3]许渊冲.中诗音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2.

[4]刘重德.阅读汪、任译注《诗经》后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

[5]John Minford& Joseph S.M.Lau.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Volume I: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00:76.

[6]李巧珍.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J].文教资料,2010.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Four Translating Versions of Jianjia

LI Rui,ZHAO 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his paper seeks to make comparisons among the current four translating versions of Jianjia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style,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s,strategy of translation,expressive way as well as the disposal of the fuzzy words,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guidance of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aesthetic value.

Jianjia;multi-perspective;style;strategy of translation;fuzzy words

I207.222

A

1001-7836(2012)05-010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43

2011-10-26

李锐(1989-),男,安徽六安人,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及翻译研究;赵敏(1989-),女,云南大理人,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