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玲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王素玲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471022)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正式提出和实施已有5年多了,回顾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鉴于此,明确实践教学提出的理论与实践根据,分析实践教学的现状,针对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实践教学基本内涵应包括的内容,这对实践教学的贯彻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本内涵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从时代背景看,实践教学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与条件,面对着已然深刻改变了的大学生思想活动特点与思想道德实际,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功能,充分实现其价值。
从教育背景看,实践教学的提出是对我国教育价值观逐渐转变的自觉反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改变以前主要从国家立场出发的定位,转变为以学校和学生为中心,超越政治本位和经济主义的模式,坚持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
从根本目的看,实践教学的提出是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实践教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理论根据看,实践教学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性。理论只有掌握了人,才能变成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从实践根据看,实践教学的提出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分关系,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作为教学主体的教育者,是知识的主宰者、拥有者,教育者进行教学所依据的是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育者教学活动的空间是课堂。其基本特征是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相脱离,这种忽视现实人的存在的教育,教育过程偏重于大学生理性因素的调动与培养而闲置其非理性因素的倾向。教育结果仅仅涉及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却没有触及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化或转变,而没有情感的丰富与体验的深刻,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狭隘性与局限性严重制约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从2005年中央5号文件提出实施实践教学至今已有5年多,从整体上看全国各个高校正处在实践上不断探索,理论上不断总结的阶段。高校普遍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规定相应的学分和学时,制定教学大纲,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等。高校在实践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总结,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东北林业大学“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许昌学院的导师制、深圳大学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等。
虽然实践教学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根据专家调研与总结,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及形式化的倾向。第二,在看似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背后隐含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第三,由于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致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要么实践教学内容泛化,要么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教学实施层面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学生自主参观、访问等,理论联系实际变成了收集、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中富有创新性的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教学改革自上而下地不断深入而有效地推进,从新旧课程的衔接到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各个层次的教师培训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而实践教学则是在大家对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有高度共识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开始的可行性的研究与探索。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不仅是其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模式不断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可以从两个层面把握:一是从理论层面看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存在着分歧。大多数的学者侧重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区别,或明确或隐晦地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经验层面的感性活动;而安徽师范大学的钱广荣教授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备的教学理念,必须实施的教学原则”[2]。二是从实践层面看是实践教学统一可行的普遍性问题,这与认识和厘清实践教学基本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从理论层面探讨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者基于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新教学观念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变革支撑的实践教学必将流于形式,真正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重建课程、教学、学习、学生等概念。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
(一)实践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实践教学,在理论上,表达着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解与重视;在实践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物为本”价值取向的纠偏和校正。实践教学既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提供对于这种价值取向的系统性论证。
首先,实践教学具有全体参与性,每个受教育者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尊重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其次,实践教学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展示提供了平台和中介。“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主体性理论告诉我们,主体、主体性不是先验和预成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确证和提升的。主体性是人在主、客体的实践与认识关系中才能展示出来的本质力量与属性,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体现。实践教学使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践的过程,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在实践、认识关系中的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这意味着受教育者再也不能仅仅被当做教育的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实践的主体。各种学习资料的查找、选择和利用、研究方法的选用、参与活动后的体验和感受等,这些不仅开发人的主体能力,而且塑造着人的主体人格,引导受教育者在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指受教育者,而且指向了教育者。教育者再也不能仅仅被视作传声筒,而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确证着自己的主体性。实践教学中研究论题的提炼,教学内容、方式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和调控及最终的评价都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实现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而社会性来源于实践。具体到实践教学来说,受教育者的行动不仅是在人际间展开的,而且要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实践教学架起由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搭建起大学生逐渐社会化的平台。在实践教学中受教育者需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既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又要遵守社会的规范,获得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包含着德性的智慧。
(二)实践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设计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加强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把掌握的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中,“知”与“行”统一,学问与德行并重,既注重内在思想、理论素质的提升,又关注外在行动的展示。实践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对话形式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牢固的价值观。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求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问题的人,既有能力的要求又有价值观的导向。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价值观的统领下,在实践教学中展现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和组织形态,科学技术、文明的交融与冲突等;涉及人类命运的根本问题,环境、资源等;现实的群众诉求和社会问题等等。很难想象,受教育者对这些问题的敏察、理解和思考怎能缺少了复杂的逻辑、推理和论证等能力。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价值现象世界中,保持一份理性的清醒,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望者。
实践教学要组织、参与各种精心设计的政治、道德等育人活动,着力培养受教育者优秀的个人品质、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分组织、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干部的民主选举活动等,培育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科学、民主意识。卓越、优秀的人性品质只有在人的行动中才能形成,并通过行动来展示。
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应加以贯彻。在理论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从“现实的人”出发,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致力于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现实感和针对性。
(三)实践教学是一种对话式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既同于教育的一般目的,实现对人的知识教育与社会生活引导,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实现着对人性向善的引导。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术”,通过现存世界的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源之根,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指引人求知的道路,净化人的灵魂,在这种对话的实践中实现教育。
实践教学应是逐渐走向对话式的教育,对话是走向真理与自我的途径。通过对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自敞开自己的内在世界,实现了彼此的相互理解,走向不同的视域的“融合”。知识在其中得以理解和传承,教育者把国家、民族和政党所珍视的价值,所要实现的目标,传授、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与选择。真诚的对话要诉诸于相互包容的合作氛围,赋予对话双方以理智和情感上的责任。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声明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
(四)实践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
实践教学开放的核心是视野开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实践教学是一种“大教育观”。实践教学不能将教学仅仅囿于课堂、教材和考试,教育者要把社会生活纳入教育的视域,并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实践教学的结果。实践教学的形式、方法要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身不断调整,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开阔的社会视野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位置。此外,教师必须引领受教育者进入本学科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见解;带领受教育者领略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体悟文化的时代特征,使教育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使受教育者畅游在与古今中外伟大心灵的对话、交流之中。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
[2]钱广荣.实践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Su-ling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formally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more than five yea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summariz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examines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which is helpful to the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makes clear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basis put forward by practice teaching,analyzes the status of practice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t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oot causes of existing problems,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basic content
G642
A
1001-7836(2012)05-0046-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19
2011-12-08
王素玲(1969-),女,河南偃师人,马列部教师,哲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