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根山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海南海口 571158)
中国共产党强国富民的执政经验及其对海南发展的启示
郭根山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海南海口 571158)
强国富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三次重要抉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两点重要启示:一是要坚持发展的阶段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利用中央给海南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发展。
中国共产党;强国富民;执政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变成执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把这些经验化为海南发展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而诞生的新型政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和忠实代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强国富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根本目的。
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1]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两大阶段、三次抉择。
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向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转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阶段中最具意义的事件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苏联模式在中国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始了积极探索,使工业化道路开始具有中国特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然而,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原因,也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特别是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严重偏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后偏离了正确轨道。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逐步调整为以注重民生为主,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工业化新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并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增强,工业化百年梦想的实现指日可待。
在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三次关键的抉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为强国富民而不懈奋争的精神。
第一次抉择: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大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计划经济为手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设想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并让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但却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发展道路。然而,朝鲜战争爆发使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新变化,促使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决定加快中国工业化的步伐,以保证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安全与巩固。为此,优先发展以国防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就成为一种必然。通过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实现了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不仅如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还带来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在经济低度发展的条件下,计划经济与重工业优先发展似乎有着天然的契合。为了保证资金、原材料和人才等稀缺资源有效地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逐步建立了高效的资本动员与控制机制、原材料控制机制和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计划机制,充分贯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计划性。
第二次抉择:逐步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在1952-1978年的27年时间里,我们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2]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148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道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模式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它使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具特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调整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调动了各种积极性,充分利用了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重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让位于轻工业、农业优先发展以解决民生问题,中国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第三次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在落后的经济技术基础上起步,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这三个劣势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强化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其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治愈的顽症,而且造成了工业化的低水平重复和工农、城乡双重的二元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短期之内完成了工业化战略的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向着更加合理的结构与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改变而且变本加厉,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十分紧张。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做出抢占新技术革命制高点的战略决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式发展理论与中国工业化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不仅大大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而且为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执政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探索和完善中国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不仅是光辉历程的结晶,而且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前提条件的过程中,而且表现在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近代以来中国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是由其能否推进和完成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这两大历史任务来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终确立其对中国社会的领导地位,关键在于她找到了一条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并带领全党和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基础。新中国的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党的生命线。“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有了清晰的认识。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架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
发展是解决当今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坚定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向心力。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来的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以上五条基本经验辩证统一地存在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和国家保持青春活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六十多年的执政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国来说,这些是带有共性的经验。对海南来说,以下两点启示尤其重要。
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时代主题是革命和战争,与此相适应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是防御性发展,社会发展的重点在于积累雄厚的实力以防止外敌的入侵,保证国家安全与独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时代主题已经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开放性发展,社会发展的重点在于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前30年为后30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厚的物质财富,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积蓄了能量。而在最近的30多年里,按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设想,每10年上一个台阶,经济总量翻一番,前10年为后10年准备基础,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异乎寻常的快速发展。其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目标,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可见,新中国60年的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统一的特征。这些发展经验与发展特征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正显示着阶段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统一的特征。二十多年来,海南遇到两次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机遇。第一次是23年前海南建省办特区,这是中央的伟大战略决策。对海南发展来说,这是强大的外力。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实现了从一个比较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向初步繁荣的经济特区的重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经济结构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新路子,实现了九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特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总体步入小康社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4]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肯定了海南的发展成就,明确指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他勉励海南人民要“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5]
现在,海南又迎来了第二次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上。这一次和前一次跨越发展的机遇不完全相同。这次不仅有中央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决策这一强大外力,而且更有海南发展自身积累的内力。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多年来积累了强大的势能,我们应当抓住这次有利的时机,把势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能。
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海南省委、省政府已经做了周密部署,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要继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
海南建省办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推动海南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海南的生命线。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繁荣宝岛的根本途径。只有继续坚持走“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的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海南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就要在“特”字上做足文章,用足、用活、用好政策,抢抓发展机遇。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与其他经济特区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中央对海南寄予特殊的希望,海南肩负着特殊的使命。2006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海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4月,总书记又强调海南要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今年4月,总书记重申“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第二,海南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相比,海南虽然远离国内经济发展中心,但处于中国的最南端,和东南亚有着直接的地缘关系,在这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把地缘优势化作经济合作的发展优势,对海南至关重要。第三,海南有着特殊的国际影响。博鳌亚洲论坛是海南的一张纯金名片,展会、赛事等是海南融入国际舞台、扩大国际影响的窗口。第四,海南拥有特殊的产业优势。海南的热带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包括热带海洋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热带观光农业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等),海洋产业,会展产业等在全国都独具特色,我们应当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家赋予了海南许多优惠政策,比如,中央在税收、基本建设、土地、进出口、企业经营、人员出入境、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在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中,海南必须用足、用活、用好这些优惠政策,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机遇,加速发展。
2.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就是要立足海南实际,从海南的省情出发。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但基础相对薄弱,起步比较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总量小,欠发达的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质量不高;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仍较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管理特别是城市管理还很薄弱;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旅游岛不相匹配”,[6]等等。这些都给海南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增添了不少困难。
坚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就是要有国际眼光。“国际旅游岛”这五个字,我个人理解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国际”二字,它要求我们要有国际眼光。要以开放的眼光和国际视野来规划海南的发展,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审视海南的区位与发展战略,以国际先进水平筹划海南的发展目标。海南发展要立足大特区,战略规划要有大思路,基本建设要有大手笔,解决民生要办大事。海南省“十二五”规划把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正是国际眼光与海南实际相结合的体现。第二层是“旅游”两个字,这是海南产业的龙头和抓手。这一点应当是坚定不移的,但海南的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也必须要有开放的眼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个趋势,但综观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会发现,凡是以旅游为主的国家和地区都很难跻身发达之列。诚然,发达国家最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就是第三产业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对GDP和就业贡献方面的三个最引人注目的70%: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70%左右;在国内全部就业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占70%左右;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占70%左右。但它们都是经过高度工业化阶段,在第二产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发展第三产业的。所以,海南的工业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一省两地”战略中的“新兴工业省”,我的理解是,它既是指海南是一个工业化的“新兴省份”,也是指海南的工业发展必须立足于“新兴产业”,走一条符合海南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台湾与海南在多方面有着较强的可比性,台湾的产业发展道路是海南发展可资借鉴的。第三层是一个“岛”字。这是一个区域概念,海南的发展必须立足本岛,放眼世界。
总而言之,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海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法宝。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6.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4]综述:20年来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EB/OL].南海网: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8/03/24/010217029.shtml.
[5]孙承斌.琼岛处处展生机——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08-04-10.
[6]罗保铭.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海南视窗:http://news.0898.net/2011/02/21/632837.html.
The Ruling Experience of CPC in Improving National Strength and People’s Affluen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Hainan’s Development
GUO Gen-sh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It’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destin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PC)in its ruling practice to make the country powerful and the people well-off.Over the past 60-odd years,CPC has made three important choices as to the road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thus having secured success which has drawn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having accumulated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There are in all this experience two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ainan:firstly,we must adhere to the unity of periodic,gradual and leaping development;secondly,we must persist in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o as to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preferential policies give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o make the country powerful and the people well-off;ruling experience
D61
A
1674-5310(2012)-01-0017-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的历程与基本经验”(11YJA710009)、海南省社科规划专项重点课题,“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研究”(HNSK11-108)成果。
2011-11-19
郭根山(1963-),男,河南汝阳人,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