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就业拉动力强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之一。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约占 GDP的 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对旅游就业的强劲拉动使得旅游人才的需求连年走高,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50%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而有85%的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由此可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切实发挥专业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并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就成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亿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 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 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8%[2]。由此可见,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黄金机遇期的“十二五”期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总量越来越大。
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将达到347万人,而“十一五”时期这一人数为272万。[2]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比“十一五”要增长75万人,这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说明中高层次人才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人才需求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旅游企业不再单纯注重实操技能。以酒店为例,酒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日益提高,他们希望旅游管理大学生应持有“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外语口语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成为既懂管理又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3]
河南科技学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已近十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该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目前,该专业已先后与广州、北京、上海、杭州、东莞、天津、开封、新乡等城市的多家高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开展合作,定期输送实习生。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对深化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实习基地建设受到高校、企业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仍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该校旅游管理专业与省内外多家高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客房、中餐、西餐、康乐、前厅、财务、计调等部门的实习岗位,极大地推动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责权利不明以及缺乏有效的互利机制,使得校企合作的存续期过短,实习合作单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不利于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性,增加了基地建设的成本,也成为深化校企合作的一大障碍。
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参加专业实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实习基地根据自己的用人需求和岗位空缺,提供的大多是餐饮、客房、前厅等一线服务岗位,而很少涉及基层管理岗位及管理知识的培训,这使得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较为欠缺。此外,学生在整个实习期内的岗位轮换甚少,不能全面了解各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要求。
由于校企合作的存续期较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仍处于单纯向酒店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水平上,而很少涉及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深层次合作,实习基地的功能也仅限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这一实训功能。同时,由于实习生的实习津贴、绩效奖励等与正式员工相差甚远,使得实习生的心理落差较大。
虽然在外出实习之前,学校召开了实习动员大会,向学生说明并强调实习的意义、目的及注意事项,但是由于实习考核体系不健全和学生认识偏差,部分学生对专业实习目标不明确,外出实习仅是为了赚取实习津贴或到大城市开拓眼界甚或仅仅是为完成实习这一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工作过程中服务意识的培养、服务技能的提高以及对旅游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同时,个别学生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无法适应工作单调、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实习岗位。这些情况都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削弱了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这为校企合作的深化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以市场为导向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因此,校企双方的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层面上,而应通过深化合作,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教辅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就业等方面发挥旅游企业的积极作用,切实把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特点,只有这样才可避免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才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企业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用工荒”“招工难”等现象,使得旅游企业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用工危机。因此,从高校招聘实习生就成为当前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旅游企业不应把校企合作仅仅看成是从高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而应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薪酬福利水平和工作满意度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留职意愿,并缓解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同时,旅游企业可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为员工提供培训,并研究解决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综上可见,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校企双方深化合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可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
在实习基地共建过程中,应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就业导向,扩展实习基地功能,把学生培养、就业和师资培养、提高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大学生的共赢,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
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应从实习岗位、实习效果、实习津贴、实习管理及接收毕业生的能力等方面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从中选出经营管理规范、学生满意度高并具有深化合作潜力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对象,明确高校、企业和学生的责、权、利等利益关系(尤其是关系学生利益的工伤、意外伤害、实习津贴、工作时间等),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实习管理制度,并以校企资源共享为基础,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以实现实习基地的稳定和校企双赢。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实习基地应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及相关培训。企业可根据用人需求建立“管理培训生”制度,从实习生中选择综合表现突出、具有管理潜质的学生作为企业储备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同时,可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和岗位空缺情况,在实习生中部分地进行岗位轮换,以激发其实习兴趣、提高实习效果。
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在信任、互惠的基础上,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高校可依托师资和科研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学习机会并协助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实习基地则为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论文选题等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帮助,并选派资深管理层担任高校兼职教师。[4]此外,可组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开展教学研讨并进行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等。同时,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的变换及时对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进行调整,使毕业生就业后能迅速融入职业环境,完成角色转变。这样,实习基地不仅成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就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也成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平台以及高校教师的科研基地,以充分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
为强化学生的实习认知并避免实习流于形式,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实习考核方案,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由实习基地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其考核结果与实习津贴及业绩奖励结合起来,并在实习结束时将综合实习成绩作为校企双方进行奖惩的直接依据。此外,高校和学生也要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5],以促使其指导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旅游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是院校实习生模式。校企双方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型模式,如前店后校模式和定向培养模式等,可借鉴有些本科院校的做法。如2006年9月,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与国内著名的旅游企业——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合作,共同构建了全国第一家在校的实验旅行社。[6]该社把广之旅的旅游产品开发、推广、销售、经营以及管理等一系列的操作模式全套复制运行。在这个实验旅行社里,从前线工作人员到部门经理全部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他们根据个人能力竞争上岗,并各司其职,以实际市场化经营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这一模式,学生不但从经营中获得了旅行社的实际操作能力,广之旅也从中培养并储备了一批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实习基地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受到高校、企业和学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并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认知,才能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多功能目标,并最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1]高等旅游教育准备好了吗[N].中国教育报,2008-12-08(5).
[2]班若川,徐万佳.学旅游为何不干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1-8-24(1).
[3]酒店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EB/OL].(2010-04-21)[2012-06-18].http://res.meadin.com/IndustryReport/2010-4-21/10421379.shtml.
[4]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郑州大学聘请企业精英担当“职业导师”[N].光明日报,2008-01-09(7).
[5]史灵歌,毛安福,海萌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以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为例[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2):1-3.
[6]广之旅与广州大学合办实验旅行社[EB/OL].[2012-06-10].http://www.southcn.com/travel/lyxw/200609110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