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美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中 江苏 常州 213000)
高峰体验是指一个人在最能发挥作用、 最有决断力、最能专心致志时,显示出高兴、自信、满足等情绪。 这些积极情感使他们始终处于感情的高峰,高峰体验可以使他们受到莫大的鼓舞,刺激他们的潜意识,充分去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自我思考、自我决断和自我展示时更加出色。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峰体验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高兴、自信等,教师要激起他们情绪的最佳点,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下面谈谈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高峰体验法的一些体会。
古人云“为学贵慎始”, 打好课堂教学的 “开台锣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学习《空气》一节内容时,我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则趁势引入新课。
教师也可以选择故事、图片等引入新课,也可用生动的实验、列举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错误认识等引入新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无意识注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学习佳境。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就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他认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上的, 其次是心理上的等,包括了安全感、归属感、自信等。 只有当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得到满足,才会在认知上产生需要。 否则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和认知,不会主动参与任务的完成。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新课程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要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分组过程中,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及时调整。 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等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活动目标等要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科学搭配、优势互补、动态平衡。 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我让合作小组开展如下活动: 角色扮演活动——小河被污染了。提供材料:有一条小河,以前河水清澈,村民们愉快地生活在小河两岸。 几年前,在小河上游建了一家小造纸厂。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小河。 下游村庄的村民用河水灌溉,农田和果树受到影响;用河水养鱼,鱼的生长受到了影响,产量也下降,而且捕获的鱼也卖不出去;孩子们过去常在河中游泳,现在河水发臭,已无法游泳,为此村民们向法院告造纸厂。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裁决?我让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让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如造纸厂厂长、村民、果农、渔夫、法官等,同学们兴致很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经历和社会实践,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和别人交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他们重新整合思想的机会, 还可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为了要表明自己的见解学生做到了有意识注意,他们会更主动地学习。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在群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智力强项最大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的好坏除了智商外,还受情商的影响,即受学生情绪、心态的影响。 当学生情绪活跃、积极投入时,思维就能充分调动起来,甚至超水平发挥,使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利用具有动画和声像效果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让学生观看水分子分解的多媒体课件:在通电条件下,水分子被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领略到了反应的过程,观察到微观结构的奥秘,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强烈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把复杂的事物形象生动、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 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自己的兴趣为转移的,当学生对某学科知识发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心甘情愿地投入时间、精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奇有趣的实验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到实验室上课,更会让他们情绪高涨,这正是教师渴望得到的教学的最好契机。 增加在实验室上课的次数,可以使学生的这种兴奋多次出现,是保持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学习《开启化学之门》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动机等内驱力的形成,所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除了教材上的实验,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实验,如变色魔杯:取五只小烧杯,第一只烧杯中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只烧杯中涂有无色酚酞试液,第三只烧杯中盛有稀盐酸(相对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第四只烧杯中盛有少量浓碳酸钠溶液,第五只烧杯中盛有硝酸银溶液,表面看来各烧杯都澄清透明,有的甚至看不出盛有什么物质, 将第一只烧杯中的溶液倒入第二只,再倒入第三只、第四只,最后都倒入第五只烧杯中,烧杯中的变化为: 无色-红色-无色-有大量气泡-白色浑浊,学生被这种变化紧紧吸引,睁大好奇的眼睛,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究竟,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只有化学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其中的奥秘,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化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家庭小实验都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自愿花费时间、精力完成的,完成好的除表扬外,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演示,满足他们“成功”的心理要求,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思维、设计等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能力, 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准》 告诉我们要求化学教学要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理念概括了化学知识的起源与归宿。
现代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已打上了化学的印记,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教师的职责就是创设情景, 让学生能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增添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第八章时我让学生回家帮妈妈鉴别羊毛衫是不是纯的, 或区别纯毛制品与纯棉制品等,学习酸、碱、盐时告诉学生做松花蛋的配方,让学生回家自制松花蛋,并带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品尝,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日常生活,把学习的触角延伸至生活世界,巧妙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生活体验, 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发展促使我们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增添了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张扬,能力在活动中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能够很好地激发人的学习动机,学生们都是渴望成功的,成功的动机是一种远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教师应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宽容、理解,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而且必须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必须了解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应承认其不成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独特的人,有着各异的发展方向。 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具有多元智慧的学生,促进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在动态化的评价中给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要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同时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学习的动力。 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独立性,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去年我校毕业的一位学生,初二期末考试三门功课不及格,进了初三,学习态度没有好转,在学习“水污染”的时候,我让学生收集“水污染及防治”的有关资料,这位学生特别感兴趣, 收集了好多文字资料和图片,我当众表扬了他,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也指出假如他能坚持下去,一定会考出满意的成绩,后来我发现他学习努力了,成绩也大幅度提高,其中“赏识”起了很大作用。
现在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非智力因素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身上缺点较多,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心理,教师要“赏识”他们,满腔热情地给予帮助,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也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师如能合理利用高峰体验, 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多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积极情感最佳结合,发挥情感功能,定会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