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之心
——感悟论语“仁学”思想

2012-04-13 17:22
关键词:仁学孝悌仁爱

杨 迪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哈尔滨 150025)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层次,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是溶于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儒家思想始于孔子,而孔子的学说中,仁学思想所阐述的内容,涉及到的范围,对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仁学思想作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其思想中的精髓,它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直至今日,对于中国人来讲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来兴起的国学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和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这在某些方面确实也起到了一些积极的社会作用,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尴尬的地方。

那么如何看待和应用仁学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仁学思想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1 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是为政治体制的需要所服务的。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孔子以恢复周礼为目的要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而他真正的可贵之处,是要如何完成这个政治理想,他提出把个人修养和社会、国家联系起来,把个人修养提升到了国家的发展层面上。所以说孔子仁学思想是从政治和个人道德修养两个方面的来讲的。孔子鼓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此追求高尚的人格,使个人成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用的人才,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有人评价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一部《论语》可以塑人生。从《论语》中孔子和学生只言片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怎么样教诲学生达到这样的人生理想的。孔子首先是希望通过“修己治人”,一个人能够修身养性,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都高尚的人,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2 仁与孝悌

孔子对于提高自身修养有很多方面的论述,首先提出了一个“仁”的范畴。《中庸》中解释“仁者人也”,“仁”的意义是指爱人。这里我们知道孔子所说的爱人并不是指爱所有人,这不是一种泛爱或者是博爱的思想。孔子的仁爱是有范围限制的,就是在周礼的范畴下的爱。同时孔子也是强调礼的,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在符合礼的条件下进行。周礼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宗法等级制度,孔子的孝悌思想就是以这种血缘关系的为纽带的。孝指的是在家孝顺父母,悌指的是要敬爱、爱护兄弟。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这句深入到我们骨髓里的东西说明孝是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品质。孔子也曾说过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孔子以这种伦理血缘关系来约束人的道德品质,把孝悌思想看成是人的道德基础,这些都是符合礼的范畴的,也是一个具有仁爱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所具备的第一个标准。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认为一个不懂孝悌的人是不能成为君子的,这样的人也不能是仁爱的,甚至可能成为犯上作乱者。所以孝悌思想是一个仁人必须具备的。孔子批评学生宰我为不孝之人,宰我曾问孔子: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丧期太久了,如果君子三年不问礼乐,必会礼坏乐崩,能不能把丧期缩短。孔子认为宰我这样想太不孝了,他回答说: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免于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为其守孝三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孝即不仁,孔子推行仁爱思想是从孝顺父母、敬爱朋友开始,对于血缘关系以外的人也是同样是有爱的,朋友之间有信于友,朝堂之上忠于君主,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道德意义,也有实际功用,无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还是在现在都有稳定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3 仁与忠恕之道

孔子的仁学思想中还讲究忠恕之道,这也是提升个人内在修养的一个方面。忠恕思想实际是教人们怎样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所谓忠,对君主忠诚、对朋友忠诚。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帮助别人成为这样的人。所谓恕,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对你的话,你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忠恕思想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做人要懂得宽容,你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勉强别人去做。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每个人都会有心灵困惑的时候,遇到不利己的事情有几个人能做到真正的豁达,不斤斤计较呢?只有那些拥有高尚品格、开阔心胸的君子才会穷其一生去追求这种人生境界。

另外,具备忠恕思想的君子做事也不可以“迁怒”别人,“不迁怒”是忠恕思想的延伸。孔子经常感慨他的学生颜回,颜回就是一个不把自身的怒火发泄到别人身上的人。迁怒是一种把自身情感宣泄到他人身上,这种情感的转移在孔子看来就是不可取的,违背了君子的原则,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克制,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行为或思想,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忠恕”之道也是在告诉人们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做到“不迁怒”,“迁怒”是人类的通病。人们做事不可能不犯错误,知错就改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是找借口把自己的过错推到别人的身上,就是把对自己的怒气转嫁到别人的身上以获得轻松感。我们知道这样做事是不对的,我们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4 仁与五行

孔子对仁的定义因人因事而变,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孔子做了不同的阐述。孔子在教学上主张因材施教,所以他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所给出的“仁”的概念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仁”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同的,因人而异。但是孔子也曾概括地说过:“能行五行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也是孔子对于君子这样的人所下的定义,一个人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对人宽容以待、诚实守信,并具备聪慧敏捷的才智,以恩惠之心待人,这样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拥护与爱戴,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即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这点上看,孔子所倡导的“仁学”思想是向善的。这一点和宗教也是一样的,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虽然教义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劝人向善,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内心的平和。相比之下“仁爱”思想更胜一筹,“仁”不仅强调人心向善,更体现出对美好品德、高尚情操的向往。中国古代文人对个人的修养讲究内外兼修,“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精髓,对人们的内在品德的提升和外在处事方式都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仁爱学说是以实际为基础的理论学说,孔子没有夸夸其谈,也没有谈论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他所提出的仁爱思想就是为了能够解决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的社会现象,很实际而且教化人心向善,在这一点上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所以儒家仁学思想被汉以后的各个时期的统治者所推崇并影响至今,成为影响中国人最深远的思想。但是由于孔子生活时代背景的局限,他的这套仁学思想在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只能作为一种温和政治学说,连同他所倡导的理念只适用于统治者用来教化百姓。尽管这样,孔子的仁爱思想并没有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却成为了我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

猜你喜欢
仁学孝悌仁爱
兄弟草原
病榻侍母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董仲舒对孔子“仁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