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

2012-04-13 13:01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校园

李 烜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与艺术设计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一、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

(一)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的涵义

“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但作为现代公民教育意义上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体则应该表现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和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1]

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涵义是:高职院校确立全新的办学理念,让具有较好人文素养的优良师资队伍,给高职院校学生讲授人文素养类课程,同时用具有高职院校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感染熏陶学生,即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氛围中熏陶、生活中磨砺”,实现人文素养提升,最终成为一个心性完善的人,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和理想。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是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智商、渊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工作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他人交际沟通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拼搏的意志力等,以上这些都是人文素养所涉及的内容。我国的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本渠道,为培养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标准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首先,从社会角度上考虑,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将影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取向,影响社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结。其次,从学校角度上考虑,加大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拥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等等。以上这些内容都是人文素养教育需要涵盖的内容。最后,从学生角度上考虑,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五个方面中的“德、美、劳”都与人文素养教育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如果只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就可能变成“机器人”、“工具人”,不可能具有高尚的理想、宽广的胸襟、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更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第一,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教育。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教育只讲求直接、实用、高效,注重和行业对接,偏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往往只是单纯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很少学习甚至不学习必要的人文知识,造成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不重视、不感兴趣。笔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常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生在上思想政治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文写作》等人文素养类课程时,到课率普遍较低,远远低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到课率。

第二,高职院校不太重视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建设。很多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课程门类单一,数量较少,课程设计理念和内容陈旧,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不明确,实施不到位;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专门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例如,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使用“2+1”学制,即三年制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最后一年完全用在对口企业实习实训,毕业后就在实习企业就业。在仅有的两年在校学习时间内,为了保证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具备上岗实际操作的能力,有些高职院校只好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

在这样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环境下,学生自然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自身的人文积累,这种趋向最终必然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低下,甚至思想品质滑坡。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匮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主要问题是:一是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差,人文、艺术、历史、哲学、传统知识普遍匮乏;二是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袭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及心灵,一些高职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三是道德水平下降,价值取向迷乱,审美情趣错位,缺少艰苦奋斗思想和勤奋学习精神,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缺失;四是社会责任感缺乏,自私自利,过分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不愿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和集体利益,对他人缺乏关爱和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出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五是心理素质欠佳,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表现出较差的抗压性,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不知所措,极易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六是创新能力不够,思维标准化,不会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再造;七是人际交往障碍,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没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技术能力要求转化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成为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任务。笔者认为,应从全新的办学理念、优良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体系、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来寻求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重塑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观念是先导,必须发挥观念的先导作用,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目前,不少人仍把高职教育看作单纯的职业教育和谋生教育,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成为阻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开展的首要障碍。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办学观,改变传统的偏重专业教育的职业教育观,树立全面素质、能力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观,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将技能教育与人文熏陶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高职院校应旗帜鲜明地倡导人文素养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人文素养教育置于整个教育目的的核心地位。

(二)夯实高职学院人文素养教育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养

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经师”就是“专门名家”,是可以讲解经义、教人以学问的人,而所谓“人师”,则是“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自己的人品修养很好,足以成为学生楷模的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深入、持久、潜移默化的,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只有人文素养高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人文素养的进步。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好人文素养的优良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和支柱。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其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职院校应为人文素养类课程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发展计划,按部就班地对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创造条件,形成一种循环的、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人文类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水平,包括加强校内教师的师德建设;从学院外引进人文素养类专业带头人;进一步完善教师报考博士、硕士的鼓励政策,激励人文素养类教师读硕、读博;加强教师的进修和企业实习过程;引导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加大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奖优淘劣,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要转变人文素养教育只是社科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的观念,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自觉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促进人文与技术的融合,让人文赋予技术以灵魂,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其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

(三)构建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培育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载体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为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一定要深刻理解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内涵,优化课程资源,统一配置课程,构建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这对科学设置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应包含8个模块:中西文学教育、中西文化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和综合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每个模块中以1-2门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程,全面覆盖大学生人文素养要求。但同时要注意,人文素养类课程的设立不要走极端,科目太多,让学生什么都学一点,但什么又都学不深,从而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收不到好效果。

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受学生欢迎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礼仪、演讲与口才、心理健康、创造心理学、艺术鉴赏、音乐欣赏、应用写作、公共关系学、美学等课程;可对人文素养类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可根据学校资源,实行全校性的公选课,开设学科门类齐全的人文选修课,拓宽学生选课的空间,学生按各自的需要选择相应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于设置的课程来说,还可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四)创建体现高职院校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的一种团体意识与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应当是活跃的、富有生气的,流动于校园内师生共同创造并遵守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以及共同认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它是维系学校整体的一种凝聚力或向心力。校园文化灵活、自由、开放,是人文素养教育从课堂到校园乃至整个社会中的广泛延伸,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校园精神、校园秩序。校园精神主要是指校园中师生群体形成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情感信念等;校园秩序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秩序和科研工作秩序、学生的学习秩序、师生群体在校园中的生活秩序,校园秩序需要依靠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来实现,这些被称作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方面,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营造出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色的和谐校园氛围。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操具有陶冶功能。例如,校园中的绿化,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中悬挂字画、格言、名人头像、宣传横幅、校徽校训等。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第三个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显然是难以做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载体。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名家报告、人文知识讲座、学术研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寝室文化节、优秀文艺作品欣赏、大学生素质拓展、辩论赛、科技竞赛、技能比武、演讲比赛、书评大赛、“读书日”、“三下乡”等活动;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校报、学报、微博、QQ、飞信等校园媒体进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构建。

[参考文献]

[1] 司娟.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 57-58.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人文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人文绍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人文社科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