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彩频
(湖南省人事考试院,湖南 长沙 410007)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然而,伦理精神主要关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它是一定社会内在秩序的体系,体现了人们调节内在生命秩序的方式,是一定社会或民族社会生活的内在生命秩序的“设计原理”及其伦理品性的生长过程。
“两型社会”的提出是国家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阶段性发展特征的经验总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时期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化,并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和伦理思想。两型社会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终极关怀,展示了和谐的精神境界,具有广阔的伦理视野和深刻的伦理本质。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在动态上关于人与自然辨证统一关系的永续发展,终极目的就是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两型社会”坚持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人类社会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人类社会地无限延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过于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者,而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服从人类需要的工具价值,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高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绝对价值,即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要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人作为有生命意识存在的高等动物,不断从自然界获取和补充自身所需的物质,并不断地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但是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安全利用能力以及作为生态系统而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则设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破坏,曾经当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对森林进行毁灭性的砍伐,由于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而最终成为不毛之地。在实行“两型社会”以来,2011年武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超过300天,优良率达到82.5%;中心城区16个湖泊水质提档升级,劣V类湖泊减少9个,东湖水质连升两级,由劣V类升至Ⅳ类。“两型社会”建设让武汉的天更蓝、水更绿了,重点领域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因此,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或稳态是人类为保护生存环境应尽的义务。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与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片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应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1]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诫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假如事物之间失去联系时,其本身也就不会存在了,更谈不上发展。社会发展亦是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协调的整体推进的过程,如20世纪末21世纪初,素称“有色金属之乡”的湖南省成为了全国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之首。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湘江流域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就分别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54.5%、37%、6.0%和14.1%,[2]不仅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有些地方变成了癌症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庭收支失去了平衡。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实行“两型社会”以来,同时按照2015年湘江流域涉重金属企业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均减少50%的目标,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的提高,这都取决于大的社会环境的改善。因此,人类在享受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自觉承担爱护生态、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而不能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在于通过人类的自觉意识和努力,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社会是人与人的集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关要素;处理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层面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与其他事物相互之间的发展关系。
以现在社会的标准来看,“两型社会”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的,它不仅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助关系,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而生存。因此,“两型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以人为主体的各发展要素之间本着相互兼容、共同发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两型社会”的伦理特征主要反映在生态价值观上,把发展伦理的视野从当代人的利益中拓展到不同的代际时空中。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中,人类发展的进程是涉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综合过程,它意味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等等,从而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避免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人类的过度破坏。使经济社会发展本身成为“好”的和“善”的发展。所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伦理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型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持续性原则,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遵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湖南省昭山“两型社会”示范区在规划中,坚持“遇山让山,遇水留水”的原则,做到“树不砍、水不填、山不推”,将保留的山体原貌作为生态景观基底,自然山体和植被,通过6~8年的建设后,绿化覆盖率从以前的50%提高到近70%,湿地面积增加近2000亩。“两型社会”不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同时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两型社会”在发展模式上的合规律性的主要体现。
在合目的性上,“两型社会”要形成满足不同群体、个体需要的发展规范,并对发展的动机、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的正当性、合理性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森林覆盖率排名世界百位之后;由于人口基数大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所以,“两型社会”不仅要求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本着重视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和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的战略发展,也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两型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新技术社会形态与新发展资源的配置、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及其发展子系统的全面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具有直接的关联。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视野中,如果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毁灭性开发、征服,自然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形成的发展危机就会转嫁到后代人身上。因此,“两型社会”的资源友好型要求我们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在选择范围上进行有效控制,在发展方式上体现其本身所具有的伦理意蕴。
总的来说,“两型社会”要求人类自身的数量繁衍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总量消耗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因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当代人必须根据这个原则,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并形成合理发展的伦理精神。
在生态文明之前的各种文明中,人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但是,“两型社会”的创新活动是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尺度来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活动和实践的,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和效率问题无可质疑地成为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该考虑到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两型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具有明确的伦理规范特征之一就是创新行为,即创新主体的创新伦理。笔者认为,“两型社会”的创新伦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创新性行动的宗旨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我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为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却不高,并且存在很多的不平衡。以湘江为例,截至2011年底,湖南省内湘江流域有360多家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排放严重的涉重金属企业。湘江既是一条汇集财富的河流,也是一条存在重金属污染隐患的河流。这些问题的出现,历史积淀因素的影响不能排除,但更主要的还是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平衡利益格局造成的各种诱因。
创新的“事实”问题就是单纯的创新理论主要讨论的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简单地以单纯的科学性为实践原则的“求真”无法达到现实世界中的“求善”,必须对创新价值进行价值评估或反思的问题,即创新伦理的问题。因此,在“两型社会”创新伦理发展道路上,不但受到时代发展的社会伦理道德因素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创新行动存在一定的影响和制约,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的分叉,这便是导致创新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两型社会”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必须以绿色科技为动力的创新发展,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例如,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不但易造成对树木的过度采伐,造成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和水土流失,同时也易造成二次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行清洁生产;让太阳能、风能等二次能源的利用走进时常生活中,从根本上实现当代中国人的持续发展。当然,创新需要各个层面的发展主体都能自觉地要求自己,让资源浪费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地避免和控制,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持续发展惯性。但是,创新资源在现实的开发和利用中不可避免其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创新行为的参与程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说明,“人的全面发展” 的机遇问题在发展基础上表现的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故“两型社会”在效率上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合理性,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创新机制,体现出发展的公平与公正原则,这才是“两型社会”创新行为的真正内涵所在。
在当今新技术社会形态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被现代社会所依赖和运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两型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知识经济等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知识经济的突生在伦理价值上意味着对传统资源依赖性的降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是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必然是知识化的劳动者。因此,“两型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在均等的“知本”机遇中感觉到科学发展的“人本”精神。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全面发展在现时代的升华。在当代中国,我们搞建设、谋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原则为依据,以“两型社会”为模型才能真正满足人类的全面需求,促进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两型社会. 百度百科[EB/OL]. [2009-01-21].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376.htm.
[2]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严重 临近村庄多人患癌.[EB/OL].[2012-03-29].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20329/17120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