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塞前心绞痛治疗56例临床分析

2012-04-13 10:02:11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274500陆明起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持续性注射剂心绞痛

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274500)陆明起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率逐年增加,诊查和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和完善,如冠脉造影、溶栓治疗,各种新的药物使用技术投入临床使用。AMI死亡率虽有下降,但仍在10%~15%[1]。约50%的AMI是心绞痛发展而来。因此,有效控制梗塞前心绞痛,对防止AMI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对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56例梗塞前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13例,年龄37~80岁,平均58.4岁。其中37~49岁者8例,50~60岁者31例,60岁以上者1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病史者3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史者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者3例,平素健康者8例。本组患者自发病到就诊,时间1~12h。临床表现:疼痛特点为典型的持续性反复发作的压榨性疼痛,短期内频繁发作,疼痛逐渐加重,劳累及休息时间均可发作,无明显原因的突发胸痛,有恐惧感,每次发作时间均在30min以上,大多伴有胸闷、气短、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语塞等症状。心电图改变为典型的ST-T波缺血,无病理性Q波,相应导联ST段压低均>0.1mv。Ⅱ导联ST段明显抬高伴T波高耸,基底增宽22例,ST段压低伴T波倒置31例,陈旧性心梗图例3例。实验室心肌酶学检查均无异常改变。

1.2 治疗方法 给予平卧、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痛重者给予肌肉注射强痛定注射剂0.1g,精神紧张的给予肌肉注射安定注射剂10mg,同时给予复方丹参注射剂20ml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静脉点滴,并给予阿斯匹林肠溶片0.3g,一次性嚼碎后口服,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治疗。

2 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扩冠、解痉、抗凝等对症治疗稳定后常规治疗,有10例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6例出现心律失常,2例出现心力衰竭,1例出现心源性休克。本组患者在专科病房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住院时间为9~21d。

3 讨论

梗塞前心绞痛是处于缺血性心脏病中稳定型心绞痛与AMI之间的状态,本病易移行发展为AMI。因此,有效控制梗塞前心绞痛的发展十分重要[2]。近年来,由于心血管疾病方面检查新技术的发展,对梗塞前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急速进展,伴有复杂病变的严重器质性狭窄,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加剧伴有心肌耗氧量急剧增高等因素,是梗塞前心绞痛发生的主要机制,而高血压、高血脂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梗塞前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地由暂时变为持续性缺血、缺氧。此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或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抗凝因子含量减低或结构异常,纤溶因子含量减少及功能减低,机体的促凝和抗凝机制平衡失调[3]。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形成了血栓前状态。此外,梗塞前缺血性胸痛持续性发作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素的强烈缩血管作用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流缓慢或淤积,也可促使血栓形成,而发展AMI。心肌持续性缺血,致心肌循环严重障碍,心泵功能减低,血流量与血液粘度呈反比,缺血时间达1h以上时即可发生AMI。

阿斯匹林通过其酰基部分与血小板内环氧化酶不可逆地结合,使酶乙酰化而失活,从而阻止血栓烷素A2的合成,防止血小板激活和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危险[4]。故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多糖类聚合物,属于胶体液,具有扩容、改善循环、稀释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猜你喜欢
持续性注射剂心绞痛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2:58:30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经济与管理(2020年4期)2020-12-28 00:44:12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32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11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44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