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范策略探析

2012-04-13 08:18刘绿丝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道德监管大学生

刘绿丝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是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得到了政府、社会、高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虽然近几年随着政府网络监管、社会网络治理、高校网络规范、家庭网络控制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网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依然突出,网络成瘾群体规模仍然不断攀升,网络失范行为衍生的相关问题亦日益增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笔者基于社会现实和已有研究成果,拟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成因和规范进行系统探究,以期能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网络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高校在读大学生在网络交际、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行为主体是高校在读大学生,行为性质具有一定的违法性或者违反社会道德,行为后果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张景胜指出,按照失范程度和性质,大学生网络失范包括网络失德、网络违法和网络犯罪三种,具体表现为以违法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型失范行为”、传播低俗淫秽文字或图片的“价值型失范行为”、网恋和一夜情之类的“情感型失范行为”以及偷拍、人肉搜索、公布他人隐私等危害他人的其他失范行为四类[1]。学者尹燕萍认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类型有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2]三种。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情感失范行为、道德失范行为、价值失范行为、法律失范行为四类。

1、情感失范行为

情感失范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经过高考洗礼进入大学生活阶段后,随着生活环境的骤然改变,长大成人的大学生开始面临“情感解禁”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有效的解决,他们能通过现实世界的情感交流来品味爱情、友情的酸甜苦辣,能够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关系获得自身情感行为的平衡。然而,由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涉及人的性格、外部长相以及物质条件等多重因素,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向、外部长相不自信以及物质条件匮乏等因素制约,他们会将情感满足的视角投向虚拟的网络。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现实生活所不能给予的情感体验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而被无限放大,长期积压的情感压力一经释放便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乎,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际,整天流连于各种虚拟化的网络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刺激,而对现实生活却漠不关心;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恋,要么自欺欺人,一厢情愿,要么被欺于人,劳神伤财;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在习惯性的网络情感宣泄心理诱导之下,做出网络色情聊天、网络色情交易、网络情感诈骗等系列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

2、道德失范行为

道德失范行为是由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而引发的一种网络失范行为,由于已涉及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侯其锋指出:“随着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逐步深入,由此引发的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模糊的网络价值观念、不负责任的言行、网络诚信的缺乏大大折损了网络使用的积极意义,从而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的重视。”[3]具体而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有:一是网络暴力频发,缺乏必要道德约束。网络空间虽然具有虚拟性,但作为现实空间的网络延伸,依然有其必然的道德约束,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凭借网络身份的虚拟性、网络搜索的便捷性、网络攻击的隐蔽性,在网络生活中毫无节制地进行各种网络活动,在网络公共空间随意发表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在公共论坛对其他网民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和侮辱,甚至利用人肉搜索肆意侵犯别人隐私,利用网络病毒故意攻击别人的电脑,此类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暴力活动是比较典型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二是宣扬低级趣味,道德取向庸俗可鄙。网络是个鱼龙混杂之地,各类信息交相汇集,大学生由于自身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加之对网络世界的好奇,极易受各种色情、暴力、迷信、反动信息吸引和挑拨,误听误信,干出有违道德、有违公德的恶劣行径。

3、价值失范行为

价值失范行为是较之情感失范行为和道德失范行为,对大学生长远发展影响至深的一种网络失范行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未来的主要建设者,是党和人民寄予无限希望的国之栋梁,因而,大学生对自身行为价值的正确认识是促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然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会生活逐渐进入“E 时代”,网络虚拟价值的负效应正日益改变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网络价值失范行为。例如,从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来说,社会一直推崇与人为善、待人以真的价值准则,然而在网络平台上,却处处可见互相攻击、互相谩骂的网络行为,网友们所信奉亦是“人不犯我,我亦犯人”的扭曲价值准则;又如,从个人行为的价值目标来说,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着力培养的高素质群体,理应成为弘扬社会正义、发扬优良传统的先进群体,其行为也应作为年轻一代的表率和榜样。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实施一些网络行为时,行为出发点严重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不仅以哗众取宠为本事,还以极尽恶搞为能事,这种纯粹以发泄个人不满和歪曲社会现实为目的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对社会其他年轻群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4、法律失范行为

大学生网络法律失范行为性质上更具危害性和破坏性,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因而也是当前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法律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侵权行为、网络违法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三种。网络侵权行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侵犯知识产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由于懒惰和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从网络上直接下载、抄袭别人的论文,严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二是侵犯隐私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出于揭露事实真相、曝光社会丑闻的良好初衷,不加限制的人肉搜索、大量传播事件相关人的隐私信息,而对事件主体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三是侵犯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由于猎奇心理,或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制造、传播、放大有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信息,对他人名誉权造成实质性伤害。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传播和制造网络病毒,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二是利用网络发布恶意言论攻击诽谤他人,对他人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或是散布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三是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牟取非法收益。

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概括而言,主要可分为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两个方面,正如张泳、陶然所指出的,外部滞后与内在驱使是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两大诱因[4]。

1、外部诱因:网络监管环境的缺失

网络监管环境的缺失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滑坡、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外部诱因。复杂网络环境下,网络监管环境缺失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社会网络媒体失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滞后和家庭监管影响降低等方面。

(1)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管不力,没有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这是导致大学生大量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管制和法律监管,政府监管的缺失必然导致网络环境的恶化,引起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例如,对于网络游戏的管理,从国际上来看,网络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出台了比较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更不用说网络游戏监管的法律体系了,从而使网游业仍处行业监管的盲点地带。

(2)社会网络媒体失责

社会网络媒体是网络信息生产、发布和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大量网络服务、网络平台的主要载体,因而,它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行为规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为了强化社会网络媒体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等9 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整治互联网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虽然多部门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网络信息开放性和网络媒体自利性的属性,使得一些颓废低俗的网络文化仍然盛行,大量网络垃圾信息依然充斥于各大网络媒体,甚至有“部分缺乏社会道德的网络游戏运营商,利用暴力、色情等低俗信息引诱大学生,以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为代价来赚取钱财。”[5]可以说,社会网络媒体的失责,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滑坡、网络行为失范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

高等院校忽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现行教育内容和方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是导致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又一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适应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空洞性,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许多德育内容都是老调重弹,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了无兴趣,甚至排斥;第二,教学课程的滞后性,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网络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要与时俱进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而且要综合考虑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将网络知识传授、网络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然而,当前高校网络课程的设置主要偏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大多由理工科教师授课,却并未安排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教授网络道德的课程,教学课程安排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

(4)家庭监管影响降低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仅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而且由于需要长期住校,开始慢慢脱离家庭和父母的视线,从而导致家庭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影响逐渐降低。同时,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苏醒,以及父母网络知识的匮乏,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面前,一方面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急于通过网络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一方面是父母对于大学生子女网络行为监管的缺失,从而导致在日益频繁的网络行为中,部分大学生像脱缰的野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为所欲为,置个人修养、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于不顾,做出许多有违社会公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

2、内部诱因:自身成长阶段的缺陷

根据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可知,对问题的分析主要应从内部原因入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问题也是如此。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内部诱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或控制能力较弱,容易沉迷于网络带来的情感、视觉等方面的刺激;二是网络辨识能力较差,容易被网络虚拟世界各式各样的信息所迷惑,从而导致自身是非对错、真假虚实信息的辨别能力弱化,这可能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灵、思维方式、行为取向等很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网络上的色情和暴力信息等很容易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三是有些大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整日沉迷于网络,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极易引发“自身价值取向的茫然与迷乱”,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更严重的还会引发犯罪行为,给网络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威胁。

三、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范策略

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范需要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辅助,以高校教育为阵地,以大学生自律为根本,方能构筑起规范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防控体系。

1、强化政府监管,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安全发展

(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育健康安全的网络文化

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使他们正确认知网络的真假虚实,增强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扰。大力宣传相关的网络规范,引导大学生朝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角度,合理的运用网络,预防潜在的网络犯罪。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呼吁全社会为关爱大学生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而努力。同时,采取新的手段,规制网络的发展,通过培养积极、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发展氛围和环境,形成文明的网络使用风气。

(2)强化相关部门的职能,建立网络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要善于运用社会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严厉打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活动的合力,努力建立网络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科学的网络建设与管理的领导体制,最大程度的整合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资源等,广泛调动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其它部门全力配合,各部门根据各自的权责分工协作,为共同推进网络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力度,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散播、宣传网络淫秽色情、暴力和低俗内容的对象,要进行严厉惩处。

(3)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保障网络健康发展

对大学生上网行为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并增强制度规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网络立法,依托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规范网络发展的环境和秩序,将法律作为处理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加强法律的惩罚力度,将法律作为拦截网络不良信息的屏障;健全网络信息从生产到传播等全过程的制度规定,加强对网络信息生产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力图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产生;要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大力宣传,首先让社会和大学生了解和接受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消除他们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抵触,减弱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贯彻落实的阻力,通过法律的威慑力,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制度。

2、加强社会力量监管,形成网络监管合力

(1)强化网络媒体的责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

网络媒体应该清楚认识并认真履行自己在网络监管中肩负的社会职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网络信息、冷静处理网络事件。形成正确的网络认知是大学生充分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大学生缺乏合理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认知,极其容易对网络不良现象产生种种消极情绪。在这些消极情绪诱导下,网络不良现象会通过网络传播不断放大,种种消极情绪亦随之在网络上不断蔓延、激化,从而演变成难以收场的网络闹剧,甚至各种网络暴力。因此,网络媒体一定要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净化、改善社会风气,积极探求与政府、高校、社会的协同合作之路,帮助大学生正确辨识、客观分析各类网络信息和网络现象,使他们更加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防止极端网络心理和偏激网络行为产生,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此外,网络媒体要善于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需求,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互动活动,建立新的网络文化介质,以满足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文化要求。

(2)加强民间力量监管,形成多元化的网络监管体系

目前,虽然网络监管的主体力量是政府,但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监管体系,单靠政府单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通过加强民间力量的监管力度,形成多元化的网络监管体系,并借助民间力量对网络传播载体、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民间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及相关专家学者,可通过组建各种评估机构,根据评估目的、内容、流程、对象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对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社会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既方便社会公众随时查阅,又可作为政府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和治理的重要依据。公民是网络监管的重要力量,公民监督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网络监管和评估,努力开辟和拓宽公民参与网络监管的途径。只有建立各种协调有序的网络监管渠道,才能对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才能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引导职能

(1)注重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阵地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既要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也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高校有责任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第一,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应用指导,将网络教育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合适的教材和相关系列的课程和讲座,贯彻网络道德、网络文明、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重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法律观、文明观和价值观等,使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弱化乃至消除网络依赖性;第二,将网络道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课堂、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辨识真伪虚实;第三,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大学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逐渐引导他们从网络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对待大学生活。

(2)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大学生延伸和拓展兴趣爱好,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应依托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人际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多样化、多层次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充分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积极引导他们追求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同时,高校也可考虑经常性地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用高雅的文化,带给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全新的信息,帮助他们净化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系列举措,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避免大学生过于沉迷于网络,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虚拟世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扩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减轻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人际关系虚无和道德情感失落、增强现实生活的趣味性和轻松感。

4、大学生要加强网络自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1)加强网络行为自律,提高网络道德修养

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主要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努力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力争通过大学期间的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努力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使自己能够正确地判定事情的是非对错,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网络上。网络仅仅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而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借助网络的力量,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大学生要自觉遵守相关的网络规章制度,珍惜自己拥有的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时间,学会自我控制、强化自律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自觉规避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同时,大学生还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提升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将道德和责任内化于心,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2)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铺就良好的发展道路

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要自觉走出网络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谋划未来,为未来的发展铺就道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需要做好以下方面: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清醒认识自己所处的发展环境,努力为自己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决定了大学生的努力方向,决定了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大学生要通过对自身的深入剖析和正确认识,以自身的现实条件和能力为基础,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再次,要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在设定好职业目标的基础上,要学会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并对每个子目标的实现做出合理预期,以减小实现总目标的阻力,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最后,要不断完善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检验着已设定好的发展道路,也为完善职业规划提供了必要依据。大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对职业规划不断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形成科学合理、高质高效的职业规划,为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张景胜.基于和谐理念的高校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防范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1,(5):99-101.

[2]尹燕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6-58.

[3]侯其峰.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及其应对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12-14.

[4]张 泳,陶 然.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防控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188-189.

[5]张文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20-21.

猜你喜欢
道德监管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