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本管理的缺失与道家人本管理的回归

2012-04-13 04:11:30罗运鹏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2期
关键词:自然性道德经现代人

罗运鹏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安徽 合肥,230022)

一、概念辨析及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物本管理”、“能本管理”、“知本管理”等管理理论,但是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管理之“本”的。从管理各要素及其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看,人的要素无疑处于根本的地位,人本管理才是管理的正途。第一,在企业管理中,管理对象中各个不同要素和管理过程中各个不同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有人认为现代人本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第四阶段[1]。第二,在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中,古今中外不少人提出“人本”、“民本”思想。从我国传统管理来看,我国古代政治家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尚书》里有一句名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进行的活动。

所谓人本管理,简单地说,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现代人本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而言,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在各种管理要素中,人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如财、物等要素都处于次要地位,在管理中要充分依靠人,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二,要根据人性需求进行管理,要注意关心人、尊重人,把人看成“社会人”,全面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点亮人性的光辉”,进行“人性化”管理。而道家人本管理属于我国古代道家管理的内容。本来,道家管理是“重道”的,有的学者称之为“道本管理”[5];但从管理的各要素重要程度的角度看,道家“以人为本”思想居于主导地位。著名东方管理学家苏东水教授认为:“道家管理学说归根到底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怀的理论,道家管理最高智慧是效法自然。”“道学的基础和逻辑结构是以人为本,道家管理的核心在于‘固本’。”[6]因此,道家人本管理是道家管理的核心。显然,古代道家人本管理不可能涉及现代企业,它是指道家关于人本管理的世界观、方法论。

就现代人本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来说,不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均存在很大差距。从理论界看,有些学者对“老子人本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7],但未能与“管理”相结合,总的说,目前研究道家人本管理的成果还不多,道家的很多人本管理思想亟待挖掘;从企业实践看,特别是我国,“重钱轻人”、“重人忽本”等现象严重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道家的“道”包含着深刻的人本管理理论,道家最重生命关怀,倡导“长生久视”之道,提出“自然”、“贵生”、“身国同治”等思想,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

二、现代人本管理的缺失

现代人本管理源自西方,产生于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受西方国家影响,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人本管理进行研究[8]。时至今日,现代人本管理理论和实践均存在不足。

(一)忽视人的自然性

现代人本管理的人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理论,西方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人的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最著名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此外美国科学家还提出“ERG理论”、“三重需要理论”。而且需要论认为,没有不需要的人,人没有不需要的时候,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行为满足需要。据此,管理者对人采取科学的激励等管理措施。二是人性假设理论,西方学者先后提出4种人性假设理论,构成现代人本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①人是“经济人”;②人是“社会人”;③人是“自我实现的人”;④人是“复杂人”。这4种人性假设理论反映了西方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逐步深入,同时仍存在不同的局限性[9]。三是人性善恶理论,即X理论和Y理论。

从以上三方面看,现代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未认识到人的自然性。一是功利性比较强,多强调外界的作用,居高临下,忽视人的自然本性和巨大潜能,漠视“人本”地位;二是只是对人性静态的研究,对人性动态变化未能涉及,而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自然变化的过程。

(二)缺乏生命关怀

在现代管理中,特别是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还未从根本上树立关爱健康、关爱生命的工作理念,“要钱不要命”、以牺牲职工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进行生产经营的现象在很多企业时有发生。如有的企业让员工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严重损害职工的身心健康。2010年深圳富士康频发员工跳楼事件,十数条年轻生命坠楼身亡。多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伤亡事故总是连续不断。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事故查询”栏目随机抽取2010年5月份事故死亡人数统计,从5月1日到31日,仅一个月发生事故134起,死亡673人,这些还不包括失踪人员。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乏对职工生命关怀的思想。

(三)多为、乱为与后为

“多”是指超过了度,多耗人力、财力,增加人力资源成本,这样去作为势必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乱”是指违反客观规律,不依照秩序和原则,“乱为”即是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而为,不结合实际、实事求是而为。湖泊河流污染了才去查处排污企业、患者吃出毛病了才去清理非法医药广告、矿难发生了才去治理相关企业……有人对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管理方式,称之为“后作为”,简称“后为”[10]。多为、乱为与后为是当前不少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严重违背了管理的规律,难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造成生命损失,偏离了人本管理的要求。

三、道家人本管理的回归

要解决现代人本管理的上述问题,我国道家提供了很好的答案。老子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25章)。老子认为,宇宙间除了道、天、地之外,世界上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间接地提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有人说,哲学家中最明白说人有卓越位置的,是老子[11]。“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49章)。理想的统治者不会师心自用,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体认百姓需求,充分考虑百姓利益,唯以百姓之意愿为自己的意愿。老子提出让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80章)等。这些表明道家具有重视民众、关心民众的人本管理思想,把民众的利益和幸福放在首要位置。

(一)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反映了人的人性本质

有人认为,老子思想的主流是自然主义,“法自然”是老子认定的最高境界,但老子在政治方面又力主以民为本位[12]。冯友兰先生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得出“人亦法自然”[13]。老子《道德经》5处提到“自然”,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

“自然”的本来意义是自己如此,自来如此,原本如此。这里的“自然”是表征宇宙万物的本性和本然状态的范畴,主要是“自成”的意思,自己成就自己。所谓“法自然”,即以自成为法则,保持自己的本性,按照各自的本性成长、发展,不必外界乱加干预,不加勉强作为。道法自然,人亦法自然,人要效法天地,以自然为法,不失本真,少受外界强制,纯任自然。有的学者指出:老子最为关注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保持和万民的命运,他以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的生存状态为“自然”,以对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生存状态的无端干涉和宰制为“反自然”[14]。这就是道家“法自然”的人性思想,反映了人的本质特性,正是现代人本管理理论所缺乏的。道家“法自然”的人性思想告诉我们,进行人本管理必须研究人的自然性,依据人的自然性。

(1)人是“道”的产物。人的自然性这一概念是道家“道”的概念的延伸。按照道家思想,人和世界万物都是道的产物,有生于无,道化生万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25章)。“道”是“四大”之中最大的,天地人“三材”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所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51章)。万物是由道之所生,德之所畜。这里的道指客观实在,是万物之根;德指得道而成之内在德性,即万物之性[15]。“道法自然”,道之法是其自己如此,纯任自然,外界不加干扰也无力干扰,因为它最大。

(2)人的自然性。人是“道”的产物,因此,人本身具有“道”的性质,人本身的这种自然“道”性,即是人的自然性。从静态看,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从动态看,它表现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据客观规律而行止,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自然性不同于传统的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相对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言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是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得以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自然物质基础,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即是人的“兽性”[16]。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占主导地位的要素,自然属性是基础要素,处次要地位。但是人的自然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道家看来,人的自然性是主要的,管理要效法自然,充分依据人的自然性。“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17]具体包括两个方面:①人的自化、自为性。道家充分相信人,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潜力。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37章)。道的能量是无穷的,看似无为,其实它无不能为之,在它的作用下,世上万物都会自生自长、自我化育。人也是如此:“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57章)。管理者要谨守“道”,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百姓们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自然成功,而且会思想端正,民风淳朴;反之,管理的禁忌越多,百姓越陷于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不断增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57章)。因此,企业在人本管理方面,尊重人、相信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力和长处,是十分重要的。②人成长变化的自然性。从动态看,人的自然性表现为人成长、发展、变化有其自身规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效法天地,效法自然,天有春夏秋冬,地有花落花开,天地万物各有其性,其运动变化各有其时;人与它们一样,有其自然本性,其智力、体力、心力等的成长都是一个自然、漫长的过程,修养、品性的改善,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要循序渐进、自然而然,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过于苛刻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人员培训方面,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逐步进行,坚持长期教育,建立长效机制。

(二)道家“贵生命”的思想是人本管理的根本理念

重视人的生命、关爱人的生命是道家人本管理思想的突出方面。道家重视修身长命,重视“长生久视”之道,重视对人的根本关怀。老子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论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13章)。认为生命重于名利,以贵身、爱身对待管理大任,人们才能放心地把任务托付给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57章)。在管理上要不扰民、尊重百姓生命、爱民富民、“与民休息”等。“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根深柢固,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59章)。提出了“长生久视”的管理之道。

在老子“长生久视”思想影响下,后来道家庄子提出了养生思想:“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18]继老庄之后,道家学派提出一系列的“贵生命”的思想,以致后来道教提出各种炼丹术、长生术等。《吕氏春秋》指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17]《太平经》提出:“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19]《抱朴子》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20]认为人的生命最为宝贵,生命高于物质、金钱,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道家“重无为”的思想是人本管理的管理智慧

“无为”是道家的大道,也是现代人本管理的重要智慧和方法,是治疗现代“多为”、“乱为”、“后为”之病的一副良方。老子在《道德经》中有10章直接提到“无为”,例如:“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3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37章)。他把“无为”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21]《淮南子》提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17]正是因为道家把握了如何“有为”的度,既不先为又不后为,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能取得“无不为”的实效。

在现代人本管理中要做到“无为”,老子提出的“啬”、“损”、“俭”三字原则给了我们重大启示。①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有节俭、节省的含义,即节约成本,减少消耗,尽量少为;又有爱惜精神、积蓄力量、以备将来的意思,所以老子认为“啬”是“长生久视之道”。②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损”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48章)。“损”是减少之意,即按照“道”的要求,要不断减损多余的,保留有用的,最后达到“无为”之境,甚至做到“不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2章)。此时无声胜有声,身教重于言教,“大辩不言”。[18]“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道德经·77章)。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补充不足。③老子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67章)。“俭”即节俭,与“啬”、“损”具有相似的意义,老子把它作为一大法宝。“啬”、“损”、“俭”的结果就是“简单”,简单法则应是现代人本管理的重要法则。

但是,要真正掌握人本管理“无为”的方法,需要高明的管理智慧。“上善若水”,“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8章)。管理者要具有水一般的智慧,善于管理,做事有能,善时而动;能够循理而为,因势而为,自然而为。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47章)不出门,就能世事了然于胸;不望窗外,亦识天地运行规律。对现代管理者来说,他们需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和现代企业运行的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善于举重若轻,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60章)的境地,最大程度地节省民力,以最少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率。

[1]张今声.论人本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1,(2):18.

[2]黎翔凤,梁运华.管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472.

[3]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3.

[4]杨伯峻.孟子译注[M].第2版.北京:中华书局,2005:328.

[5]齐善鸿.道本管理论:中西方管理哲学融合的视角[J].管理学报,2009,(10):1279-1284.

[6]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8

[7]田云刚,张元洁,等.老子人本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帅建华.儒家成人观及其现代人本管理价值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71-72.

[9]齐善鸿.管理中人性思想的演变与精神管理的导入[J].科技管理研究,2007,(4):203-204.

[10]曹红涛.向“后作为”说不[N].人民日报,2010-05-31(4).

[1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1.

[12]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76.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10.

[14]董京泉.老子的和谐与自然无为思想[N].光明日报,2011-12-26(5).

[15]蒙培元.人与自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

[16]陈尚志.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91.

[17]杨坚.吕氏春秋·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5-11.

[18]曹础基.庄子浅注[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26,35,214-215.

[19]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34.

[20]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2.

[2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942.

猜你喜欢
自然性道德经现代人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智珠
领导文萃(2018年8期)2018-06-27 10:28:26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条件处理得当解法探出根源:以三角问题为例谈解题思路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