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新泰市人民医院 山东 新泰 271200)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既往仅以症、征及实验室检查作诊断,随着超声检查法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高频的问世,对小儿急性阑尾炎可直观显示,为临床提供了客观的依据,现收集我院11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均为以急性阑尾炎诊断住院手术的患儿,男性68例,女性42例,其中<2岁8例,2~5岁16例,5~12岁72例,>12岁14例,病程最短3h,最长1od。
1.2检查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使用仪器为:ViVi7,探头频率3~5MHz、7~12 MHz,3.5 MHz和7.5 MHz交替使用,首先使用3.5MHz和7.5MHzH探头扫查,然后改用7~12MHz和7.5MHz探头用局部加压检查法,探头平放阑尾区或压痛区,探头两端缓缓加压将周围组织推开,寻找阑尾影像,并记录所见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根据11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声像图特点,主要表现为典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非典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以及无异常回声型声像图。
2.1典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表现为,右下腹阑尾区可见异常低回声包块,根据包块的形态特点将其分为(1.)团块型:共67例占60.7%(包括3例表现为低回声而不位于阑尾区的包块),大小从48 mm×35 mm到117×95 m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杂乱,可见气体强回声及光点分布不均的低回声,气体可位于包块中央,也可位于包块周边。(2)指状:共18例,占16.9%,大小从46×12 mm至85×35 mm,边界较清晰,呈指状或短杆状低回声,末端园钝,形态与阑尾本身相似,内可见气体强回声及肠壁双层强弱相间,横切面呈同心圆征。
2.2非典型小儿急性阑尾炎声像图为未发现异常低回声包块,而见其他异常回声,可表现为(1)右下腹肠壁增厚,组织结构紊乱,(2)肠间隙或右侧髂窝积液(3)右下腹腹膜线增厚,粗糙,不光滑(4)气体多层反射,局部肠气增多,超声可见气体多层反射(5)右下腹淋巴结肿大(6)无异常回声型声像图,反复扫查,未见异常回声,仅表现为探头压痛,反跳痛。
由于小儿大网膜短,炎症不易局限,所以小儿阑尾炎易于穿孔和扩散。其病因主要由于阑尾腔阻塞和病菌侵入,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部包块及血象升高等[1],分析本组11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依其声像图特点分为典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非典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及无异常回声型声像图。
1. 典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右下腹包块(1)团块型:主要由脓液及周围粘连的肠管、大网膜包裹组成。(2)此类病情相对较轻,表现为边缘较清晰的短杆状或指状低回声,横切面呈同心圆。(2)非典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指右下腹未见异常包块回声, 而见其他异常回声(小儿急性阑尾炎间接征象)表现为:(a)右下腹肠壁增厚, 组织结构紊乱 由于阑尾炎性刺激,阑尾周围肠管壁因充血水肿而增厚,可达0.3~0.4cm。阑尾周边可及大网膜和增厚肠壁包绕,右下腹部声像图紊乱,此征象以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最为常见。(b)肠间或右侧髂窝积液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 浆膜外反应较成人早,渗出液较多,年龄越早,反应越早。渗出液出现的早晚、多少与阑尾病理改变不一定成正比,临床上常可见阑尾改变轻微而渗出液较多的病例。引起小儿腹腔积液的原因较多,应注意鉴别。最常见的有支原体感染、腹泻等,这些积液散布腹腔内,不具备阑尾炎的直接和间接征象。(c)右下腹腹膜线增厚 正常腹膜线为一条线状强回声,光滑,层次清晰,随呼吸上下移动,早期炎性改变的阑尾和炎性渗出液可刺激临近腹膜,致使局部腹膜增厚、水肿、毛糙,在超声下可见局部腹膜增厚、粗糙、不光滑,以较大儿童较明显。(d)气体多层反射回声 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时多伴有局限性腹膜炎,常导致大网膜、肠管包裹粘连,使肠蠕动变慢或麻痹,肠管位置相对固定,肠管内气体增多,超声可见气体多层反射。此征象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儿。(e)右下腹肿大淋巴结 由于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很多,易受炎性刺激反应性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阑尾区,并非所有阑尾炎患儿都有淋巴结肿大,12h或更短的时间内常常无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时应与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后者体温升高并迅速恢复正常,同时伴有呼吸道症状。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检查,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作者认为,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时,超声直接征象很重要,但是间接征象也很重要,不能因缺少典型的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直接征象而排出阑尾炎,只有根据超声声像图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病史、体征、化验及其他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1-323.
[2] 张金哲.小儿阑尾炎[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2,5:39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