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年回顾与思考

2012-04-12 18:5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基层资源工程

刘 阳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2年,至今已经走过十年。目前基本建成资源适用、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目标。作为新形势下构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和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我省开辟了一条文化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

1 河南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情况综述

回顾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发展历程,大致分为起步、跨越和持续发展三个阶段,2002年至2005年是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起步探索阶段。2002年9月,河南省图书馆与文化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签订了协议,正式成为国家中心第15个省级图书馆签约单位,标志着河南省分中心业务建设正式启动。200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05]5号)文件下发后,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迅速成立“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组建“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各地市、县区迅速组建了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2006年至2007年是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跨越性发展阶段。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就文化共享工程做了重要批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2007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发起建立了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我省共享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财政开始有计划地为工程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我省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和基层点建设进入迅猛发展期。

2007年至今,是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的持续发展阶段,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建设逐年稳步推进,已初步建成包括省级分中心、市级支中心、县级支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的五级网络体系。目前已经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15个市级分中心、159个县级支中心、1,2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7个街道文化中心、55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47,533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1.1 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2005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意见的通知》。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被列入省委1号文件《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纳入省委、省政府承诺为人民群众办好的十大实事之中。2010年,共享工程建设又被列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省文化厅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在工程建设中,下发文件建立了共享工程月报制度;加大督导力度,多次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或依托省委督查室,对已建成的县级支中心和乡镇、村级服务点进行全面督导,强力推进建设进度及服务开展。各省辖市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各级文化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

1.2 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中央财政将共享工程建设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的文化建设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对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共投入扶持资金2.32亿元,省级投入0.35亿元,市级投入0.4 亿元,县级投入1.5亿元,为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经费保障。2009年省级财政投入200万元用于省级分中心的二期建设,在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各地市级财政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建设的投入,如郑州市投入490万元,用于市级支中心的扩展升级,平顶山市累计投入120万元用于市级支中心的建设。

1.3 创新模式,加强共建共享

在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前期过程中,一直使用卫星模式。但是由于卫星模式建设成本高、安装复杂、维护难度高,一直进度缓慢。移动硬盘模式也存在存储容量有限、运输携带传播不便等问题。由于河南县、乡、村基数较大,要建成覆盖全省的网络,依靠原有的发展手段和途径,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普及基层网点。通过调研,结合河南实际,我省找到了适合省情的文化共享工程发展途径,即IPTV建设模式。IPTV模式以机顶盒和电视机作为用户的终端,通过运营商互联网宽带接入,将文化共享工程制作的优秀文化资源,提供给以家庭为单位的终端用户。河南省文化共享工程采用IPTV技术,主要依托于河南省现有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系统、网络和资源优势。2007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实现了“四个整合”,即:整合网络、整合资源、整合管理、整合队伍,不断扩大全省共享工程的覆盖范围。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许昌市鄢陵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创新模式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文化部于2007年8月在郑州召开了经验交流会,在全国推广我省的IPTV模式。

2011年11月17 日,由河南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省文化厅、省联通公司共同实施的“三屏合一”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共建一个播控平台,实现了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三屏合一”和“上互联网、上手机、上电视”的目标,使远程教育和文化共享工程内容实现了多种平台“构造技术融合、内容共享合一”的效果,成为文化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的新契机。

1.4 加快特色资源建设,丰富资源建设内容

一是建设符合农民需求、实用性强的图文、音频等各类资源,为广大农民的终身学习,如网络培训、职业教育等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如鹤壁市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建立各类教学辅导队伍13支,建立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与信息文化中心教育辅导联系点50个。全市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等部门根据职能定位,在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活动,使不少村民共同走上小康之路。二是以河南特色文化为建设重点,让共享工程和当地民俗民风相结合,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县乡的标准,树立地方文化品牌。三是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重点为当地支柱产业和优势农业提供定点、跟踪信息服务,利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加快相关内容的数字化加工和发布,使广大农村群众从文化共享工程中得到实惠。

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省分中心采取自建和合作共建的方式,陆续完成《中州文化览胜数据库》、《河南地方戏曲数据库》、《新农村致富之路数据库》、《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特色资源库建设,资源量达到2,600GB,累计时长770小时。这四个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放在了河南省图书馆网站上,供用户在线点播,还可通过IPTV、硬盘拷贝、光盘刻录等途径,传送到各个基层点,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我省文化共享工程整合了以文学、艺术、科普、文化典籍、各类人物、图书馆与博物馆发展等为主题的分布式专题资源库群;整合了48万种电子书刊;整合农村地区需要的实用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资源,截至2011年底,向远程办累计提供了2,581GB数字资源。

2012年,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资源建设项目方案的要求,我省分中心申报的两个项目:“舞之河南——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系列”和“风卷红旗——中原红色历史文化系列·信阳篇”,目前已经通过审批立项,将于2012年拍摄完成。

1.5 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我省文化共享工程本着边建设、边管理、边服务的原则,建立了“四种制度”,实现了“四个结合”。四种制度是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信息服务制度、效果回访制度。“四个结合”是资源建设和农民需求相结合、服务形式和服务效果相结合、定点服务和跟踪服务相结合、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不断改善服务方法,广开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共享工程服务能力。

省分中心定期在电子阅览室和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展映室推介优秀栏目、名家讲座、生活常识、电影及优秀地方剧目;利用投影仪播放名家讲座及影视剧;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针对未成年人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科普类影片;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系列服务活动。还积极拓展服务方式,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不断开创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文化共享工程提升了各级文化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村级基层服务点依托已建成的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包括戏曲、影视、知识讲座、文艺鉴赏、农业科技服务、法律常识、民间艺术等内容的丰富资源,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如郑州新密市根据全市十几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的需求状况,建立了服务档案,设置了文化共享工程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充分掌握农村读者及各类型专业户的科技信息需求动态,以使服务工作及时有效。

再如南阳邓州市以点带面,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实现了传统茶馆经营服务与数字化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有效对接。邓州的文化茶馆因共享工程内容的进入,增添了新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活动中心”,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得以扎根农村并有了长久的生命力。目前已在500余家文化茶馆设有文化共享设备,开通了先进文化进农村的“直通车”,基本惠及全市132万农民群众,使“小茶馆”承载起了“大文化”。

1.6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结合我省实际,省分中心制定了培训规划,指导全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按照分级分批的原则,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了省级分中心、市级支中心、县级支中心、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五级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培训使每个基层服务点都有获得上岗资格的操作人员。省文化厅还利用河南省配备大学生村官的有利时机,和各级组织、文化部门联手推动大学生村官兼任共享工程基层管理员,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高的优势,更好地推进村级基层点的服务工作。

近年来,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各种理论培训班、技术培训班、基层管理员辅导班等,采取面授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级分类培训,参与培训的基层工作人员已达17万人次。

2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个别地区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某些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村级基层服务点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尚未真正形成,在运行机制上还缺乏统一的财政投入机制、工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监督考核及激励机制等。

2.2 基层网络还不够完善

省、市级各中心建设因没有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及当地财政困难等原因,省、市级各中心平台建设还没有达到国家制定的建设标准,工程网络建设还不够完善,使省、市级中心对县级支中心、乡镇(街道)、村级(社区)基层服务点的指导及服务作用还不能完全发挥。

2.3 资源总量不足,特色资源针对性较差

目前各地资源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不相称,二是质量还不理想,一些资源较为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缺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一些基层点资源服务工作基本是照搬照套,与当地实际联系不密切,缺乏针对性,致使资源吸引力不强,导致文化共享工程工作不能深入开展。

2.4 工程经费短缺,运转经费严重不足

河南人口多、底子薄,一些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难以按照国家要求足额配套资金。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县级支中心、乡镇(街道)及村级(社区)基层服务点,硬件建设任务完成后,运转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服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文化共享工程惠民服务作用的发挥。

2.5 技术力量薄弱,基层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河南省文化共享工程依托于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这些基层单位工作人员本就不多,专门负责文化共享工程的人员更加匮乏。基层工作队伍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工作人员有的尚不能熟练操作、维护计算机、投影等设备,有的对资源内容、服务流程等尚不熟悉,尤其是村级服务点服务方式、手段不太灵活,与农民的沟通互动能力欠缺,业务能力欠缺。

3 促进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管理机制,保障工程可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文件,出台我省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相关管理制度、考核标准,进一步规范全省各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责权统一。对各级分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予以落实,逐步将文化共享工程由一项建设工程变为一项常态的工作内容。搭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运行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全省各级站点的运行情况,使文化信息资源更加便捷地为群众服务。

建立文化共享工程绩效评估体系,量化运行管理、资源建设、日常服务等各项业务评估指标,加强监督考核。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承担主管责任,加强对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管理。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示范点,加强技术指导与支持,总结经验、推广普及。在全省广泛开展创建规范化基层站点活动。加强设施设备的管理,提高完好率和使用率,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将共享工程建设指标内容纳入地方文化事业考核体系,以完善监管制度推动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

3.2 进一步加强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管理规范的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服务网络,构建多级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实现从城市到农村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完善各级中心、基层服务点的资源传输发布平台建设,确保资源的及时更新和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地市级支中心没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和统一的建设计划,存在薄弱环节。需考虑加强地市级支中心在管理、服务与技术支持方面的作用,建立符合工程配置标准的地市级支中心;在“村村通”基础上,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密切配合,抓紧完成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继续在城市街道、社区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全覆盖。按照文化部要求,从2011年底开始,依托各级分、支中心的电子阅览室和基层服务点,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以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的公共数字文化互联网络服务体系格局。

还应紧密结合国家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广电部门的沟通,把进村入户作为重大课题,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技术路线和服务模式,使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资源走入千家万户。

3.3 进一步做好资源建设工作,构建优秀数字资源库群

一是资源建设要进行全省的整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共建共享。二是根据各地实际和基层的需要,加强资源建设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用户、不同群体的特点,建设符合群众需求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吸引力。突出地方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三是加大绿色网络资源建设力度,整合制作一批适合公共电子阅览室使用的专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优秀数字资源在互联网空间的释放。四是结合河南省实际和需求牵引、特色牵引、目标牵引三方面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术资源建设,整合制作一批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务工技能、农村政策法规、农村致富信息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专题资源库;五是彰显中原特色,建设一批包括河南历史和民间文化艺术等内容的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独有资源。

要特别注意加大资源版权问题解决的力度,依据相关政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解决版权问题;加大自有版权资源建设,进一步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

3.4 加强共建共享,充分整合资源

在技术上对我省的文化共享平台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文化共享工程与党员远程教育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完善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体系、管理体系、播出平台。在具备条件的县级支中心利用政务外网开展资源传输工作。积极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进行沟通,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入户工作,不仅要提供IPTV服务模式,还要提供面向电脑、3G手机等高端用户的服务模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覆盖力度。

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广电、信息产业、农业、科技、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广泛合作,争取以免费或者优惠的价格得到各系统资源,丰富资源总量。

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鼓励和保护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捐助。还可以考虑在后期运转中规范地植入一些市场元素,让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介入到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运营中来,大胆创新,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以确保文化共享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3.5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共享工程的影响力

文化共享工程在全国实施已经十年,惠及了数亿群众,但仍有一些基层领导群众对此不太了解。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途径,在广大基层群众中普及文化共享工程相关知识,让群众了解工程的资源内容,熟悉设备使用方法,帮助其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要通过集中播放、网络互动、组织活动、讲座和培训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提高吸引力,扩大影响。要围绕国家重大主题、利用传统节假日多策划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通过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文化共享工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文化共享工程逐步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1] 刘雷.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机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2] 许新龙.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科技,2009(11):4 -5.

[3] 王乐群.略论“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50-251.

猜你喜欢
基层资源工程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基层在线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子午工程
走基层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