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捐赠之石景宜图书捐赠研究

2012-04-12 18:58马秀峰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赠书海峡两岸台湾地区

马秀峰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1 关于石景宜

石景宜(1916年~2007年),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及导师出版社有限公司创办人,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名誉博士、暨南大学董事、武汉大学名誉教授、重庆市图书馆名誉馆长、佛山图书馆荣誉馆长以及广州市、佛山市、南海市、韶关市、湛江市、敦煌市及宜春市荣誉市民等。

书籍是社会文明的记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赠送图书是一种高尚的奉献。石景宜先生数十年以书为业,沉醉于图书的搜集、收藏和经营、赠送之中。多年来他一直以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楷模,以赠书助学形式报效祖国,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祖国尽早统一为己任而不遗余力。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978年以来,石景宜先生曾先后向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近700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学校、科研单位等2,000多个单位赠送港台图书650万余册。同时,从1985年起,他以资助的方式,曾三度与深圳大学联合举办规模宏大的台湾地区图书展览会,成功地引进大量港台图书到国内每个角落,却未从图书中赚取分毫。为了使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民众了解祖国大陆的情况,他从1990年起又向台湾地区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捐赠大陆版图书6万多册,从而实现了海峡两岸图书的双向交流,被人称为“文化特使”、“文化书使”。石景宜先生以书创业、贵在实干;乐于赠书、贵于弘扬;甘当书使、贵在传播的“三贵”风范,集心力、智力、劳力于一身,倾心奉献。石景宜先生的赠书义举受到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受到了广泛赞誉。

对于石景宜的晚年来说,这一切,真可谓是“硕果累累满金秋”了。他开创了一条赠书报国的新途径,他最先将台湾地区出版的图书赠送给大陆,他最先将大陆出版的图书赠送给台湾地区,他最先在大陆举办台湾地区版图书展销,他最先在台湾地区举办大陆版图书展览,他最先举办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巡回展览;他最先出版海峡两岸当代书画家作品集,他最先组织资助台湾地区教育代表团出访大陆。他不愧为“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之门”的第一人,他获得了海峡两岸人士的同声赞颂,他获得了海峡两岸的双向表彰。

2 石景宜先生捐书简史

石景宜夫妇作为汉荣书局的创办人,于1977年受邀前往伦敦参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25周年登基庆典日观礼活动。当时石景宜夫妇赠送给了女王一座玉雕狮子,女王回赠了一只名贵的玫瑰花篮给石景宜夫人。作为一名中国平民能受到这么隆重的待遇,这在参加庆典的来宾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石景宜先生回到香港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利用自己的资产和图书出版特长,采取赠书的方式来支援祖国内地的文化建设。不久后,他到广州考察内地图书市场情况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欲在北京举办外国图书展览和赠书活动,不想因为当时政策等原因没能如愿。1978年7月,石景宜先生精心选购了400多册珍贵图书参加了广州市外文科技图书展览,在书展结束后将其全部捐赠给了这次展览的合作单位,这是石景宜先生第一次成功地向大陆捐赠图书,从此开始了他20多年的海峡两岸文化捐赠之路。

1985年4月25 日,在石景宜先生和内地有关单位的精心策划下,汉荣书局和深圳大学联合举办了“台湾地区图书展销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内地举办的台湾地区图书展销会,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50多家台湾地区出版社参展,展览样书达1万多种,2万余册。

1987年春天,石景宜先生萌发了在海峡两岸巡回举办中国当代书画展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在大陆、港澳、台湾地区及海外广泛征集书画作品。同年3月,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继续举办台湾地区图书展销会”提案,但未能得到有关部门的答复,该年的图书展销会未能举办。

1989年11 月中旬,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石景宜先生从大陆购置了大量书籍带回香港,并于11月18日,与台湾地区“历史博物馆”馆长陈癸淼签订了赠书与书展的协议,返港后即将这2万余册大陆版图书发往台北。

3 石景宜捐书分析

3.1 推动科技兴国,促进科学文化进步

石景宜先生因为在年轻的时候目睹中国饱受日本侵略,而其他国家看到中国积弱不振,不断欺压中国的情况,认识到中国之所以积弱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从书籍获取知识方能提高国家的科研水平,对国家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此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当他兴办图书企业以后,更深刻体会到了书籍的重要性,书籍能传播知识,只有知识广泛流传,国家才有富强的一天。“文革”结束以后,大陆逐渐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石景宜先生充分利用在大陆举行书展的机会,对大陆的各地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用书需求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并采取大陆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始对内地的图书馆及大学进行港台版图书的捐赠工作。

石景宜以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洞察了现代经济建设与文化科学的关系,采取最具亲和力的方式捐赠图书。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各地文化教育单位捐赠图书,向各界人士传播了文化科学知识,有力地凸显了文化、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石景宜先生的捐赠行为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历来对科学文化重视的优良传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内地科技、经济的进步,还提高了经济建设者的素质,以此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石景宜先生从科技经济文化层面支援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义举,引起海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称赞和支持,唤起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新思考,引导着人们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汲取,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素养,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石景宜先生的百万赠书,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构成了储量丰富的知识“矿山”,无论是思想理论、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哲学伦理还是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工业农业,包括医药保健、航空航天、旅游探险、工程技术、交通通讯等等,凡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全都包容其中,当我们遇到难题时都可向这座“矿山”来“开采”。石景宜先生的赠书既为祖国经济建设培育了人才,又为现代化建设者们提供了数据和工作上的支持。这还是一座储量不断增长着的“矿山”,它势必会对各地的经济建设都起到文化科学上的潜在支持作用,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2 用赠书的形式开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绝,严重地影响了两岸文化上的相互了解、交流、促进及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地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也迎来了中国文化事业的春天,人们期盼着两岸的沟通与交流。石景宜先生顺应历史潮流,巧妙地避开了两岸对立的政治形势,有意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以双向赠书的形式,开启了两岸在文化科学层面的交流活动。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打破了海峡两岸文化的隔绝,揭开了相互交流的新篇章。石景宜先生也由此被尊为“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之门的第一人”,沟通两岸学者心灵的“文化书使”。

3.3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强大的无形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凝聚内涵,不同历史事件以至不同人物对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石景宜先生在祖国和平建设时期,以智慧开启两岸文化交流、积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赠书活动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倾注大量财力和精力用于文化建设的赠书事业上,投巨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而自己克勤克俭,粗茶淡饭。这种精神引起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钦佩、崇敬和支持,对当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进起了积极作用。

3.4 扩大了石景宜本人和汉荣书局的社会影响

石景宜先生说:“经营图书是没有赚头的生意,但我认为图书所带去的社会意义比金钱的得益更为重要。我一直希望中国会有知识普及而经济再发达的一天。中国若不重视知识,便难有长远的发展。”他年幼时家境并不富裕,完全靠自学成才。早年到香港谋生,从事出版事业和书籍发行的工作。由于自身勤奋努力,经营得当,把握好了经营的时机,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事业日益发达。经济富足之后,石景宜先生独辟蹊径,用自己掌握的文化载体来表达对祖国的爱国之心。他送书的目的是使数以千万的读者从所赠的图书中获得知识、文化、技术、信息、情报等,并能为祖国的各行各业贡献更大的力量。石景宜先生选择的书内容遍及文、理、工农、法医、管理等领域,包括全书、丛书、文集、专集、画册、美术、艺术、教科书、工具书等类,有不少是价值很高的书海精华。石景宜父子和他们所代表的香港汉荣书局由于向内地的文化捐赠数量巨大,国内也给予了石景宜相应的待遇并在多种场合对他的慈善行动表示出感谢之意,石景宜父子及其香港汉荣书局的业务也随之扩大不少,石景宜先生的慈善捐赠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石景宜先生因病于2007年10月21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23日向石景宜先生的家属发去唁电。唁电说,多年来,石景宜先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发展祖国的文教科技事业,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遗余力,贡献良多。他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4 石景宜捐赠善举的启示

4.1 加强对文化捐赠的正面报道,营造捐赠氛围

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具有仁爱、济世的优良传统,但我国国民的慈善意识还比较薄弱,社会人士对文化捐赠的认识程度还有待提高。石景宜先生的捐赠行为从一开始也是出于乡土情结,对于广东省内的图书馆和高校的捐赠较多,但随着宣传部门对石景宜先生捐赠行为不断加以报道,他的捐赠对象才随之扩大到内地高校和图书馆。因此,新闻媒体对于这种行为要多进行正面报道与宣传,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民众学习了解到慈善捐赠的意义,营造出更好的捐赠氛围;另外,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小对孩子进行助人为乐等中华优良传统精神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捐赠意识。

4.2 受赠单位要对书籍妥善利用,尊重捐赠人的意向

石景宜先生向内地图书馆捐赠的大量图书大多是价值很高的书海精华,因此很多受赠的图书馆专门设立了石景宜先生赠书陈列室,石先生所赠图书成为许多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石景宜先生捐书的认可和尊重,也在一定层面上对石景宜先生的后续捐赠起到了激励作用。对于捐赠者,图书馆可以考虑设置类似于“功德簿”之类的捐赠人名录,以感谢爱心人士的馈赠,这样能吸引更多的人士向图书馆赠书,丰富馆藏资源。

4.3 捐赠时要有针对性,方能发挥更大作用

石景宜先生曾多次表示自己所赠的图书是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门类广泛、高质量、高水平的资料,因此他在赠书时非常重视书籍的实用价值和针对性。他一般都要事先了解受赠单位的实际需求,再决定捐赠的种类和内容。这和目前社会上很多单位或个人为了捐赠而捐赠时将一些少有人翻阅的资料或者库存积压的书籍捐赠出来的行为恰恰相反。石景宜先生捐赠书籍的针对性更符合受赠单位的实际需求,这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4.4 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

石景宜先生捐赠最多的地区是自己的家乡广东,这和广东本地的乡土观念强不无关系。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经费紧张状况还很严重,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各地政府要发挥社会关系广、接触层面多的优势,联络社会各界人士,接受他们的捐赠,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 http://www.sjy - art.org/bgjj/bgjj_4.htm.

[2] 丘峰.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文化书使”[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1).

[3] 刘书东,施汉云.石景宜先生传记[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6]杨绣,薛冰.殷殷报国志拳拳赤子心[J].图书与情报,1995(3).

[5][7]郭呈祥.石景宜赠书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2).

[6]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099.htm.

猜你喜欢
赠书海峡两岸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严肃 热烈 履责 收获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
台湾地区食品标签标准及其管理机制研究
互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