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探讨

2012-04-12 18:58周芳笃唐淑香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农村

周芳笃,唐淑香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农民正在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现代的多种经营型过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正处在激烈的变革之中,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意识和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但农村经济薄弱,通信落后,观念陈旧,居住分散,使农民在吸收信息时存在着主客观上的巨大障碍。农民非常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现代图书馆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社会职能,这是当代社会要求图书馆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图书馆的发展理念联系起来,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去,打破传统,开放门户,为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面临的困境

1.1 信息获取手段落后,意识不高,获取能力低

目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通信工具是电视、广播、电话等传统媒介,很少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体,具有快捷、存储容量大的特点。但每台计算机一般都要4,000元左右,上网费一个月差不多也50元,这对农民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由于信息服务产生的是间接效益,因此,在当前农民的信息意识不高,认为互联网带给他们的收益甚少的情况下,是很难激发互联网的使用需求,这样,便影响了信息在农村的传输。

1.2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信息接受能力受限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主要是受教育的机会相比城镇居民少。虽然近年来我国文盲的比例正逐年降低,但目前仍达6%,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阻碍了科技信息在农村传播和农民的信息接受能力。

1.3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对外交流中处于弱势

目前,我国农户大多经营规模小,依靠自身的能力和财力是无法获取信息的,因此,对市场的变化缺少分析预测能力,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再者,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在获取信息时,农民个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费用,但获取信息的成本不能有效地分担。[1]

2 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1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2]“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3]

为教学科研活动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硬件设施和专业的优秀人才,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这一职能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作为区域性文献信息中心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支持,面对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体现社会服务的价值,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

2.2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仅仅是本校师生,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很少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与地方在各种利益关系趋向一致的情况下,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教学科研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新局面。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九亿人口提供科技信息咨询,不仅可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同时扩大地方院校声誉,增强竞争实力,促进科研和教学水平提升,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4]

2.3 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城乡居民之间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所处生活环境的差异,对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存在着分歧,产生了城乡文化之间的隔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大量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城市以更多的空间和宽容的心态接纳他们,如果城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很可能产生一些有形或无形的矛盾冲突,甚至发生传统和现代两种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态的碰撞。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帮助农民因教育不足和不公导致知识贫困,提高这一弱势群体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逐步融入城市生活,消除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

3 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

3.1 可以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持

新农村建设首先是经济建设,搞经济建设,一需要资金,二需要技术,三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现在新农村建设首先急缺的是技术和人才。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等人才的学校,能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知识背景的信息服务人才,具有较高层次的合理知识结构,有能够组织协调高校各门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等专业人才,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信息产品开发等优势条件。高校图书馆在为教学科研履行本职责的同时,主动面向社会服务,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来。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时,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服务紧密联系,开发出适合当地农村需要的信息产品,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这关系到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3.2 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设。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要求,图书馆除了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外,还可在文化层面提供帮助。组织文艺团队下乡为农民朋友演出,向农村输送优秀文化精神食粮,对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

4 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策略

4.1 提供信息援助,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根据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城镇发展速度。[6]最重要的三大原因是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弱势群体而言,作为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高校图书馆,应当大力开展图书馆知识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计算机检索和信息网络知识讲座,并在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分析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引导,教会农民利用现代技术获取适时的、有益的信息,有助于提高他们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从而帮助农民更新观念,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信息也是一种重要资源。[7]

4.2 提高图书馆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业务素质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时,首先要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意识,使其具有现代农业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分析、加工、应用和反馈的能力。使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具备能进行信息搜集、传递、报道、推销或帮助分析行情、调查研究、提供对策的农业经纪人。

4.3 定期为基层农民借还书刊服务

针对农民所需信息资源稀缺和读者群体分散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应及时、主动地为农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设立馆外图书流通站点,有利于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面向基层农民群众,更好地为农村读者服务。

在印度西南地区的喀拉拉邦,该邦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推广了“图书馆运动”。该运动号召在每一个乡村建立一个图书馆和一个阅览室。目前,该邦已建成了9,000个图书馆和12,000个阅览室。每个乡(人口2.5万)大约有8个图书馆和10间阅览室。在一些经济十分落后的乡村,建有流动图书室,由志愿者逐家逐户推广图书借阅。

高校图书馆在设立图书流通站点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站点管理人员必须由有责任心、文化程度较高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义务担任,他们由省级图书馆进行培训和辅导,了解并掌握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和广大农民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第二,开放时间随农村农忙季节而调整,设在农户家里的流通点能保证每日开放。第三,流通点的图书由市级图书馆送书上门,免费借阅,并实行定期流转更换。

4.4 建立反应迅速的咨询系统

网站是用户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农民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可以获得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服务。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农业的各类信息纳入了互联网和本国的信息网络。目前我国的农业网站,主要有政府网站、科研网站、教育网站,以及地方农业服务组织和企业建立的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已超过7,000家。

虽然我国建立了许多的农业网,但其综合、持续服务的功能却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资源没有整合开发。比如大量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往往不能顺利地到达农民的手中,甚至是农民看不懂或用不好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在网站经营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主体,开展互动式服务,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适时的增值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①以电子邮件为主要手段提供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②以实时交互模式提供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③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多个机构甚至多个系统间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合作,以解决单个咨询人员无法解答的复杂问题。[8]

4.5 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服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针对农民的传统服务模式也需随之改变,必需联合本地区、本行业、甚至跨系统、跨区域的多个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联盟。在现行组织结构上,横向可与科委、科协、各情报所、农业研究所联合,纵向可与各高校图书馆相通,建立既适应农村经济需求的特点,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1] 陈立平.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D].博士后论文,2006.

[2] 王东升.论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化特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3).

[3] 罗艳.高校图书馆参与“三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 http://www.studa.net/Library/100412/14272675.html.

[5] 石洁灵.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法与途径[J].图书馆学刊,2010(4).

[6]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7] 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71381826d2072.html.

[8] 谌章俊.高校图书馆与农村社区的信息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0).

猜你喜欢
农民图书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