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张红林
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按照时间顺序流动有一定的规律。人身气血在经络中流动不息,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向下一条经脉灌注,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中医认为,人的经脉气血从每日寅时(3~5点)开始,从中焦入肺经,肺经经气最为旺盛,自中府穴出,至少商穴止,从食指端交接,流注到大肠经;卯时(5~7点)对应大肠经,大肠经经气最为旺盛,自商阳起,至迎香止,从鼻旁交接,流注到胃经;辰时(7~9点)胃经经气最为旺盛,自承泣起,至厉兑,从足大趾内端交接,流注到脾经;巳时(9~11点)脾经经气最为旺盛,自隐白至大包,从心中交接,流注到心经;午时(11~13点)心经经气最为旺盛,自极泉至少冲,从手小指端交接,流注到小肠经;未时(13~15点)小肠经经气最为旺盛,自少泽至听宫,从目内眦交接,流注到膀胱经;申时(15~17点)膀胱经经气最为旺盛,自睛明至至阴,从足小趾端交接,流注到肾经;酉时(17~19点)肾经经气最为旺盛,自涌泉至俞府,从胸中交接,流注到心包经;戌时(19~21点)心包经经气最为旺盛,自天池至中冲,从无名指端交接,流注到三焦经;亥时(21~23点)三焦经经气最为旺盛,自关冲至耳门,从目外眦交接,流注到胆经;子时(23~1点)胆经经气最为旺盛,自瞳子髎至足窍阴,从足大趾外端交接,流注到肝经;丑时(1~3点)肝经经气最为旺盛,自大敦至期门,从肺内交接,最后又流注到肺经,周而复始,昼夜不断,依次循环[1]。因此,当人练气功时,多在3~5点从肺经开始运行气血。
2.1 说明生理现象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年、季、月、日、时的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的周期变化,如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有的人发病有时间的特征,如有些失眠的病人凌晨1点或3点就再也睡不着了,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
2.2 说明病理现象 当经脉在本时辰应该气血活跃,但本经脉气血不足时,往往表现出相关的病理症状。凡是身体每天都在同一时辰出现疾病表现的,都可以辨别病在与本时辰相对应的经脉;凡是身体在某一时辰开始表现出不适时,也可以辨别病在与本时辰相对应的经脉。
2.3 指导临床治疗 医生可以按时间定经脉、选穴位。在辨别病在何经的基础上,嘱患者在适用该经脉、穴位的时辰来诊,进行针灸治疗。如一位50岁男性农民,主诉两个月前,突然发觉左足内踝疼痛,踝部肤色不变,以后每天下午5时后开始发作,疼痛约持续2小时,能自行消失,经多方治疗无效。X光片踝部骨结构未见异常。观其气色正常,尺脉稍弱。体检心肺等一切正常。考虑患者疼痛于每日下午5~7时发作,病痛部位是足少阴肾经所经过之处,肾经经脉之气是每天酉时流注于此,这正与病痛的时间相吻合,故认为此病是肾经气血流通不畅,法当通调肾经气血,嘱患者下午6时左右来此针刺治疗。先针涌泉以开气血之路,又针复溜,太溪,然谷,推波逐流。首次针刺后,局部疼痛大减,第2天按此法再针一次,痛又减轻。第3天针后即告痊愈,痛不再发。
中医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认为一名好医生应当迅速掌握当地患者的生理特征、发病特征和治疗方法。因此,针灸医生应当掌握当地的时辰测定法,便于运用“经脉的流注与时间的关系”为当地患病治病。
3.1 定午时法 在北半球,在医生和患者生活的本地,当太阳运行到正南方的时刻,定为12点整,其前一小时为11点,后一小时为13点,定为午时。然后每2小时定为一个时辰,依次推算,确定本地的十二时辰。
3.2 天地估算法 寅时:中国古称“平旦、黎明、早晨”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卯时:中国古称“日出”,指太阳刚刚露出,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午时:中国古称“日中”,又名中午,与现代相同。酉时:中国古称“日入、日落、日沉”,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戌时:中国古称“黄昏、日夕、日暮”,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确定了以上时辰,再推算出其他时辰,便测定出了本地的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