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雯,季 颖,董怡华,陈志英
(沈阳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双语教学是以外语为媒介,促进学生学习前沿性和国际性学科知识最好的平台,重视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双语教学在全国不少地区拉开帷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青睐双语教学,实践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研究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1]。
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由于诸多条件的差距,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既不能完全照搬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经验和方法,也不能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部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必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普通高校师生特点的双语教学实践模式。本文期望通过对沈阳大学“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教学方法、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考核形式等方面的实践总结,为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环境学导论”课程原本是我校环境工程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2006年开始面对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在沈阳大学得到逐步推广,并得到了全校学生的广泛欢迎。目前已经成为沈阳大学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绿色”环境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首选之一[2]。
环境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环境学导论”课程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在环保日新月异的新成果更新中如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跟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双语教学是体现“环境学导论”课程涉及面广、发展极为迅速这一特点的最好方式[3]。“环境学导论”课程成功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够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际运用,满足社会对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4-5]。
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促进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在校学生的外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生,普遍对外语学习的理解只是机械的背单词、做习题,而不是在实践中应用,更谈不上将外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去理解和体会。普通高校开展‘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诸多条件的差距中,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是能否成功开展双语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在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这个问题,必然导致一部分外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该课程双语教学中失去兴趣,很难成功实施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所以在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必须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实际情况出发,让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会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在“环境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背景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双语教学中进行了“模块式”教学方法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基础理论与关键内容”,第二个模块为“聚焦内容”,第三个模块为“考核内容”。这三个模块在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1)“基础理论与关键内容”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模块采用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全英文课件幻灯片辅助,配合英文讲义,将双语教学的学科术语、关键词和关键知识点导入给学生,以此来降低语言上带给学生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聚焦内容”模块。这一模块是双语课堂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提问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交替使用中英文讲授一个相关知识要点并设计提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陈述教师讲授的相关要点,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可以从讲义中找到,学生可以直接复述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注意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对于外语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进行引导、鼓励、帮助其找出合适的结论,最大程度地给予每个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
(3)“考核内容”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自学一些讲义内容、专业英文文献,或上网查找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英文资料。课上师生用英语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教师检查和考核学生的自学效果。由于课堂外的准备解决了学生大部分由于英语水平差异导致的课堂英语表达难度问题,有利于帮助外语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培养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在“环境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应用 “三个模块”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特别是解决了普通高校推广双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大带来的实际困难问题。
教材的建设对双语教学课程至关重要。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是课程教材的改革。目前许多高校的双语教学课程没有英语原版教材,而编写双语教材在资金、人才、知识来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即使有的课程有原版教材,由于与中国普通高校课程学时安排以及教学大纲内容深度要求的矛盾,引进的原版教材几乎必须进行重新编订。因此对原版教材的删减和采用不同的外文书籍,以及从杂志中摘录部分章节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是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教材建设方法,普通高校在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结构的循序渐进以及内容新颖性等方面都比较好把握。
“环境学导论”双语课程国内没有配套的教材。目前采用的教材主要是由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出版的,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在国内发行的影印版《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之后于1986、1989、1992、1995、1998、2000、2002、2004年不断再版,到2009年已发行到第11版。这样频繁的再版适应了由于环境问题不断变化,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的需求,充分反映了该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书共分为5个部分20章,篇幅近500页,内容极其广泛。但由于“环境学导论”课程32~48学时的安排与教学大纲内容深度要求的矛盾,选用此书作为其双语课程教材显然不适合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再者采用该原版英文书籍作为教材,涉及中国环境方面的具体问题较少。因此在“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教材建设中,我们对该书的英文原版进行了删减、选择,并从不同的外文书籍以及杂志网页中摘录部分章节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编写了与教学大纲和中文教材对应的、包含我国环境内容,以及适应沈阳大学学生外文水平特点的英文教材(讲义)。并且每年都对教材(讲义)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在教材的编写中,重要的专业词汇和知识点都配有中文解释,以满足不同层次英语水平学生的要求。这种选择教材的方法从2005年应用到现在,学生反馈效果非常好,为“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学生能否达到专业与英语表达能力的共同提高,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都是双语教学中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考核形式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在“环境学导论”双语课程成绩考核中,我们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注重平时考查,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即每次课程讲解完毕后,任课教师通过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下一堂课以抽查的形式让学生以英文作答,经教师简短的课堂讲评,给出其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形式对平常成绩的考核,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性、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由于兼顾了学生课堂外的准备工作,降低了学生课堂英语表达难度问题。
(2)注重期末考试题目的设计,期末考试题目的设计主要以简答、论述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推导题型为主,规定学生必须用英语回答问题,这样不但能较为全面客观地检查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避免了考试中熟记所学的大量专业词汇,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几年来的实践,由于考核中注重了学生专业与英语表达相结合的能力、主观能动能力,大大地促进了双语教学的效果,每年学生成绩良好率都能达到80%以上。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它在给学生提供英语实践机会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另一片发展的空间。毕竟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学科教育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既不同于外语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更不是外语教学和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目前很多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还处于实践阶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努力工作,不断探索。
[1]艾凌艳,刘冬,田丽媛.高校双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2):8-9,48.
[2]钱家忠,李如忠,武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
[3]历晶,李红梅.“环境保护”双语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8(2):56-58.
[4]黄云凤.《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12-214.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