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交际视角下旅游翻译教学研究

2012-04-12 06:18黎健
关键词:感官模态符号

黎健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多模态交际视角下旅游翻译教学研究

黎健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现代新模态和新媒体的出现不断推动了课堂教学朝着多模态交际的方向发展,为了利用多模态交际来开展旅游翻译教学,首先阐述了多模态交际用于课堂教学的意义,然后论证了多模态交际和旅游翻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从教材选择、多媒体互动、多模态互动、多模态识读和交际以及多模态考评等方面详细解析了多模态交际视角的旅游翻译教学途径。

多模态交际;旅游翻译;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成熟,旅游翻译已成为对外宣传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旅游行业中,我国整体旅游翻译水平还不高,低级错误和译不达意的翻译现象随处可见,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走向国际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旅游翻译教学研究工作正显得越来越必要和迫切。目前我国开设旅游翻译本科以上专业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主要有香港理工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几所高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教学部门还缺乏对旅游翻译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现有的旅游翻译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来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依靠文字和口头两种讲解模态,教学内容侧重于中外语言差异、文体特点、文化差异和翻译技巧等。这种以纯语言学理念来解决实用翻译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翻译从属于语言学下面的三级学科之一。但旅游翻译教学绝不能只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教和学,应当还要关注语言外其它符号系统参与的一切交际活动,即课堂教学中多模态交际的问题。

科技正改变着人们对社交功能的认识,现代交际活动不仅以传统的文字和言语等模态呈现,而且经常必须配以图像、动画、声音、颜色等辅助模态才能达成意义的完整传递。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多模态交际已经由社会步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交际模式。语言符号不再是贯穿教学的唯一手段,图像、动画、颜色等常常被忽略的视觉符号系统,对课堂整体意义构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时代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交际多模态化,教学研究者只有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的系统化,才能设计出多模态交际的教学课堂,为旅游翻译的教学开辟全新视野。

一、多模态交际

多模态交际是社会与网络多模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朱永生的观点,判断多模态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交际过程中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二是看交际过程中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2]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多模态交际涉及语言在内的全部符号系统资源,是一种利用语言或动作等特定符号资源进行情感传递的交际活动。从生理感官的角度来定义,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之间的互动方式。[3]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际是基于听觉或视觉等单模态活动,交际效果缺乏立体性和整体性。在资讯科技不断创新的今天,交际的多模态化既是过程更是目的,所以多模态交际必将取代单模态交际进行各种意义的建构。

多模态交际应用于课堂教学语境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研究领域,但已经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4~7]多模态交际与课堂教学至少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师生之间的内在感官多模态交际互动,因为生理感官对交际意义的解读和表达至关重要。其次是师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等外部媒介进行多模态教学互动,因为模态无法离开媒体技术来自动进行交际。具体地讲,课堂多模态交际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新媒介,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共同参与课堂意义构建的交际活动。因此课堂多模态交际是以课堂媒体为平台,通过增加师生感官的互动性和模态的多样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模态与旅游翻译

(一)旅游翻译主要内容

陈刚认为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实践,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8]本文中所讨论的旅游翻译主要指静态的书面体翻译,它是一种以文字、图像等为主要符号模态的旅游信息翻译。从符号角度看,旅游翻译主要是关于语言文字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意义转化;从具体内容看,旅游翻译主要包括涉外景点导游词、旅游外宣资料、旅游广告、旅游行程和旅游合同等;从行业的角度看,旅游翻译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和市场营销等旅游核心要素;从文化的层面看,旅游翻译体现了诗情画意、民俗风情、山水人文、宗教建筑和饮食绘画等诸多文化内涵。

旅游翻译文本具有实用性、广泛性和跨文化性等特点,它体现了信息传递、营销和呼唤诱导等多种功能,属于集表达(从原作者出发)、信息和呼唤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本。[9]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海外游客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帮助他们理解并欣赏我国的各种旅游资源,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译文是否成功要看游客的反应,如果无法使游客感到有所收获,无法引起共鸣,就没有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旅游翻译必须采取以译入语和海外游客为主的原则,不仅要确保语言文字翻译符合译入语习惯,还要使文化内容的翻译能够为无文化背景的海外旅客所接受,这与其它应用翻译和文学翻译有很大的区别。

(二)旅游翻译与多模态交际

由于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和旅游内容的广泛性,旅游翻译必须实施跨文化和跨符号的多模态化。旅游翻译依靠的手段和媒介既有印刷体文字,也有图像、表演、动作等其它模态符号。Kress &van Leeuwen认为一切交际都是多模态的,[1]因此旅游翻译也是一种多模态交际行为。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利用视觉或听觉感知并解读译出语的语言材料,然后通过大脑的理解和处理形成自己的交际意义,这就是旅游翻译的意义解码过程。在此基础上译者再利用译入语同海外游客进行言语或文字模态的交际,使翻译的编码结果得以输出。显然,多模态交际的好坏取决于海外游客解读译文的能力。

海外游客总是期望旅游翻译能够尽可能地使旅游产品变得易于理解。旅游翻译不仅要保证文字和语言的美感,而且最好能够对海外游客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产生一定的冲击效果,触动他们的情感。例如,在旅游翻译实践中译者会常常涉及中国古诗的翻译,而单纯依靠文字翻译模态常常难以与之进行有效的文化交际。很多译者在向海外游客介绍我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时,常常需要翻译李白的相关诗句,其中有一句是“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句诗描写的是诗人听到黄鹤楼上传出梅花落的笛声后,内心突然倍感凄凉,仿佛看到了五月的江城落满冬日的梅花。诗人由现实的“梅花落”笛声联想到虚幻的冬月梅花,从听觉模态跨度到了视觉模态,是在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如果将“落梅花”按照“梅花落下”进行直译是错误的,因为“落梅花”本身是古汉乐府名曲。在此情况下,若是采取文字翻译的同时,在诗人图像旁边配上一副梅花满天飘落的想象图,表明诗人是在五月想象寒梅盛开的场景,就可以呈现一副美丽的图文场景,不仅增强了图文翻译的美感而且调动了游客较多的感官系统,提高了翻译效果。因此以图画配合文字符号进行翻译,能使古诗类旅游翻译产生更直观的效果,使翻译变得更加符合海外游客的欣赏水平和口味,旅游行业中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都可以借鉴这种多模态翻译形式。

三、利用多模态交际开展旅游翻译教学

现阶段我国课堂教学不断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传统以读写为主的翻译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课堂多模态化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多模态交际手段,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

旅游翻译多模态交际教学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教学重点,以服务于国际旅游行业为教学宗旨。在话语多模态化的背景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中外语言进行多模态旅游翻译的能力,这种能力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因此它既不是单纯的外语知识教学,也不只是翻译技能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已有的课堂教学条件,教学单位和教师应当从教材、教学方法、多模态识读与交际和教学考评标准等方面探索旅游翻译多模态交际的教学途径,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技能实训充分整合的教学新模式。

(一)选择多模态性教材

旅游翻译课堂选用的教材必须满足多模态交际的教学要求。首先从内容的角度看,旅游翻译教材必须具有时鲜性、文化性、广泛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所谓时鲜性就是在内容上要紧贴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所谓文化性就是教材要突出重要的中外旅游文化因素和背景知识;所谓广泛性就是既要包含语言知识又要包括翻译专业知识;可操作性就是少用纯文学作品的翻译素材进行授课,而尽量多采用旅游应用型翻译素材。其次在教材形式上要减少单文字模态和单媒体的纸质材料比例,增加多模态符号资源的电子教材和多媒体的数字教材比例。利用新媒介和新技术持续促进旅游翻译教材由平面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内容走向动态内容,不断拓展旅游翻译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教材减少甚至摆脱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程度,确保旅游翻译多模态交际教学的进行。

(二)促进新旧多媒体互动教学

媒体是进行多模态交际的手段和工具,所以媒体比模态要呈现得更加具体,因此教学媒体往往比教学模态相对容易把握一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常用的教学媒体有两种,首先是以黑板为代表的传统单媒体设施,其次是以PPT为代表的现代多媒体设施。在多模态交际教学中,有些媒体能够促进学生感知的接收,有的则可能干扰学生感知的接收。传统单媒体教学模式只有文字的静态呈现,很少有声音、影像,动作等动态符号的参与,课堂缺乏帮助师生进行多模态交际的条件和环境。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则有助于教师创建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出各种旅游酒店或者旅游景点的交际情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践活动;也可以借助网络直接将旅游各行业的网上时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也会引起了一些教学问题,如教师使用媒体不当,成为了PPT播放员;媒体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感官模态参与学习;学生无法进行深层次地思考等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调动学生多模态感官的条件下,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和翻译技能的实训。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好对传统媒体使用的效果,不应完全忽视传统黑板教学的作用,对于旅游翻译理论与技巧内容的讲授应通过黑板板书进行。只有充分发挥动态现代媒体和静态传统媒体各自的优势,才能处理好教学趣味性与交互性的问题,使新旧媒体技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最好的资源配置。

(三)运用多模态互动教学法

多模态互动教学法以教师和学生感官系统的互动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张德禄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对模态的选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的表达方式,这表明模态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工具、助手和补充的作用。[5]在旅游翻译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不同模态的互补关系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熟悉各种课堂媒体的功能以及其所对应模态的关系,具备合理使用课堂媒体的能力,能够因势利导,熟练地将声音、动作、姿态等动态符号资源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手段中去,从各种角度给予学生动态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提高多模态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巧妙运用语言符号以外的其它静态符号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呈现丰富的面部表情、得体的服饰以及和蔼的眼神,这样就能与学生形成多模态交际良性互动。因此教师要学会用人际意义来提高学生概念意义的获取,如表情亲切、语言幽默,要尽量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的学习任务上来。[10]

旅游翻译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只有不断通过大量的实践操练,才能真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要主动地训练自身多种感官符号资源的协同合作,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系统的协作,改变以前课堂依靠单模态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提升学习效率。在旅游翻译教学中,学生通过视觉模态或听觉模态来获得文字符号或声音符号信息的输入,然后经大脑分析和理解来完成对已知意义的重新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感官系统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获取。因此,在旅游翻译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采用多模态的方式演示,学生则要主动进行多模态地接受和互动。

(四)培养多模态识读和交际能力

旅游翻译问题的根本在于旅游的文化多元性和旅游交际的多模态性,因此旅游翻译教学同多模态识读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多模态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是指具有阅读能接触到的所有媒体和模态,并能据此逐步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11]多模态识读能力共分为九个层次,它属于识读能力中的技术层面,与之对应的另一种识读能力是文化层面的,进行多模态识读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多模态交际能力。[4]多模态交际能力是指不仅能够理解单个模态的意义,而且能够理解、解构多模态话语的意义,也就是具备利用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能力。[12]

在旅游翻译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和交际能力,就必须从三个层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是从提高感知素质着手,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话语听说能力和文字读写能力外,还要逐步建立起学生识读和运用图像等视觉符号进行翻译交际的能力;其次从提高翻译素质着手,要培养学生具备语言翻译和符号翻译的识读和交际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语际旅游翻译的能力,也能具有一定的语符旅游翻译能力;最后从提高传播媒介素质着手,培养学生识读和操控现代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多文化、多文本和多模态的旅游翻译要求。

(五)实施多模态考评标准

旅游翻译多模态教学的考评应从两个层面展开,即语言翻译技能和多模态翻译技能。首先要以语言文字符号的翻译水平考评为核心标准,除了考核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外,还要将语言文字翻译的多模态性纳入考评范围,即考查多感官和多模态特点在语言翻译中的体现。旅游翻译属于呼唤诱导型文本,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感官功能的外语词语,也就是能够调动游客多种感官参与解读的词组或短语,这样就能够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例如将“美丽的树林”译成“beautiful forests”就不如译成“flourish forests”更具多模态性,因为“flourish”作为一个感官词,能够同时激发游客多种感官(如视角、触觉和听觉)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更为鲜明的意象。[13]同样的例子还有将“花儿灿烂、流水潺潺”译成“fragrant flowers and bubbling streams”,而不译成“bright flowers and running streams”,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多模态的交际特征,更能吸引海外游客。

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多模态翻译技能的考评,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符号资源和模态资源进行旅游翻译的能力。要在旅游翻译真实语篇环境和背景下,考评学生将语言符号资源与非语言符号相整合的翻译能力,以及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系统同时进行多模态交际和翻译的能力。这些考评内容应该包括运用图像和视觉模态辅助文字进行旅游现场翻译的能力,对视觉图像语法、声音语法和触觉语法等模态语法的认知和解读能力等内容。

四、结语

在当今的多模态交际时代,只依赖单一模态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旅游翻译教学的新要求。随着教育技术多媒体化和交际多元化的发展,利用多模态交际进行旅游翻译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多模态交际使旅游翻译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丰富,推动了教学目标由文字单模态翻译朝图文等多模态翻译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翻译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逐步改善我国学生较差的多模态识读和交际能力。当然目前对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旨在引起外语教师对于多模态交际运用专业翻译教学领域的关注,希望看到有更多研究者来探讨多模态交际与应用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

[1]Kress,G.&T.van Leeuven.Front pages: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newspaper layout[A].In A.Bell &P.Garrett(eds.).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C].Oxford:Blackwell,1998:186.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1.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9.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6]陈瑜敏,黄国文.话语多声互动的多模态构建方式解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1):35-41.

[7]谢竞贤,董剑桥.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0(11):9-13.

[8]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9.

[9]曾丹.论导游词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2):36-39.

[10]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1.

[11]胡雯.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4-108.

[12]代树兰.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J].山东外语教学,2011(3):48-53.

[13]李德超,王克非.基于双语旅游语料库的DDL翻译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1(1):20-26.

(编辑:佘小宁)

On Tourism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LI Ji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3,China)

The modern new modality and new media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owards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direction.In order to apply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to tourism translation teaching,this article firstly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using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and then pro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ourism translation.It finally presen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eaching approach of tourism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ng,multimedia interacting,multimodality interacting,multimodality recognizing and communicating as well as multimodality evaluating.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Tourism translation;Teaching

H059

A

1671-816X(2012)06-0564-05

2012-03-26

黎健(1971-),男(汉),湖北潜江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旅游翻译方面的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2q161)

猜你喜欢
感官模态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感官训练纸模
变符号
感官训练纸膜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