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吴嘉纪、钱澄之诗作异同

2012-04-12 06:18张瑞杰
关键词:咏史诗诗人

张瑞杰

(忻州师范学院基础部,山西忻州034000)

试论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吴嘉纪、钱澄之诗作异同

张瑞杰

(忻州师范学院基础部,山西忻州034000)

吴嘉纪、钱澄之身历明清鼎革之乱,目睹了兵荒马乱之时清军的暴行、败兵的狼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感受着百姓的苦痛和悲哀,体验着沧桑变幻之感,用诗歌记录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二人的切入视角不同,吴嘉纪多侧重于从平民角度看待世事,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钱澄之多写战事,从大环境着眼,注重历史事件始末。咏史诗创作上吴嘉纪重在怀古,抒发昔盛今衰之感;钱澄之咏史诗因事兴感,重在借鉴历史意义。在诗歌艺术手法方面均用白描而侧重点不同,风格上吴嘉纪岩冷危苦,凄急幽奥;钱澄之英风豪气,悲愤激昂。

明清易代;吴嘉纪;钱澄之;咏史诗;凄急幽奥;悲愤激昂

吴嘉纪、钱澄之作为明末清初重要遗民诗人,遭逢甲申国变,目睹了百姓苦难,清兵的惨行。他们用诗记录了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寄予故国哀思,抒己之愤懑。在当时影响极大,然而在近现代逐渐被遗忘和湮没。近年来学界对吴嘉纪、钱澄之的诗歌研究多关注于个体研究,多关注其遗民价值,而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几近空白。本文从吴嘉纪、钱澄之的创作视角入手,以明清易代为背景,就二人的诗歌内容、创作特色等进行比较,还其在清诗史上应有的地位。

吴嘉纪(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东淘(今属江苏)人,同时代著名诗人周亮工誉其“近代第一”诗人。钱澄之(1612~1693年),原名秉镫,字幼光,后改今名,字饮光,晚号田间老人,西晚道人,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其诗歌创作以其顺治八年(1651年)终归家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本文主要论及其前期诗歌创作。

一、诗歌创作内容比较

(一)切入视角的不同

吴嘉纪、钱澄之二人对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全面地反映,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反映明清鼎革的社会状况,取得了殊途同归的效果。吴嘉纪因个人的生活阅历及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更多地从平民视角出发,把自己作为劳作中的一员,写劳苦人民的心态,抒他们的情致。吴嘉纪家住东淘,为当时滨海产盐之地,乡人多事煮盐业。吴嘉纪早年也曾从事烧盐劳动,与盐民农夫患难相处,呼吸与共,有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海潮叹》有云:“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南场尸漂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产业荡尽水烟深,阴雨飒飒鬼号呼。”是诗记述了因风潮侵袭,给广大贫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深切体味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字里行间都饱含着热泪。《绝句》诗云:“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诗人笔锋广泛而深刻地接触到民生疾苦,是诗在平缓中见悲愤,于劳动与歇息的略带松弛的气氛中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困苦和辛酸,对盐民的凄苦生活寄予无限的同情,此类诗在吴嘉纪诗中占有至为重要的地位。吴嘉纪站在民间的立场上关心人民的疾苦,以平民的视角、以清醒的头脑与敏锐的洞察力退守陋室,奋笔直书,以孤冷的笔锋如实地描绘周围乡民们在丧乱、灾荒时的痛苦遭遇和挣扎,不由自主的发出:“百年绝少生人乐,万族无如灶户穷”(《赠张蔚生先生》)的沉重感叹。在诗人如椽的笔下,“小民”们的艰难生活图景比起明末清初那些著名历史人物的遭遇更显得触目惊心、发人警醒。无怪乎屈大均言其:“东淘诗太苦,总作断肠声,不是子鹃鸟,谁能知此情?”[1]此外反映家乡灶户小农穷困疾苦的诗歌还有《凄风行》、《流民船》、《堤上行》、《疾风》等。

明清易代之际,钱澄之亲历南明抗清运动,深晓乱世之苦,其作品多关注现实。相较于吴嘉纪的平民创作视角而言,有着强烈传统士大夫使命意识的钱澄之更多地从时代大事入手,着重历史事件始末,从中反映明清鼎革带来的战乱、人民的伤痛以及南明军民不懈努力抗战。清军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进行了残酷的杀戮与掠夺,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对于那些敢于进行抵抗的抗清志士,一旦城破即实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清军的大手笔。《虔州行》有云“闭城刈人人莫逃,马前血溅成波涛。”描写了顺治三年(1646)十月清兵攻破虔州,大肆杀戮的情形:刻画出了清军的暴捩和惨无人性,使这座繁华的都市转眼成空,变成了一个“烟冥冥、雨啾啾,黄昏鬼火遍城头,行人白昼不敢过”的阴森可怕的废墟,在萧瑟的秋风中传来几声哽咽、哭泣,冷然生风。清军越残暴,人民越反抗。甲申国变后,钱澄之亲历了社会动乱,又参加了反清斗争,他感触颇深,由是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人民抗清之作,歌颂为国殉难的忠臣烈士,对他们誓死杀敌的豪情致以无限的敬意。《哀江南》以组诗的形式刻画了许多声名卓著的烈士,有“考功人伦表,名德冠东南”为国捐躯的夏允彝,有一门忠孝、双双殉国的宜兴卢氏兄弟,“兄弟死国难,信与二颜同。”有失守殉国的昆山顾咸建,“端坐待兵加,临锋引颈受。”在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志士,他们恪守名节,大义凛然,临危就义,视死如归。钱诗再现了那一历史时期全民抗清的斗争场面,读来倍感惊心动魄。明清之际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开阔了钱澄之的视野,南明王朝阴晴不定、相互压轧的党争局面使他积郁在胸,不时发出激烈的批评之声,对那些弄权误国,贻害百姓的阉党奸臣,钱澄之怒目斥之,悲愤不已,特定的历史环境给他的诗篇烙下了深刻的印记。钱澄之既是诗人又是史学家,他本人又参加过抗清活动,故其诗多以史入诗,展现壮阔的时代大事,这也是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阮绝髯篇听司空耿伯良叙述诗以纪之》一诗根据耿伯良的叙述记载了阮大铖趋炎附势清廷,最终丧命的始末。他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展开想象,既符合历史,又使作品具有了感染力,真正将诗、史融为一体。此外,钱澄之对弘光朝震动江南的三大疑案,有详细记载。《假亲王》、《假太后》、《假太子》三诗及《南渡三疑案》一文,详细记载了三案的始末,对案中的许多疑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端州杂诗》、《梧州杂诗》、《桂林杂诗》、《临轩曲》等组诗,还附带小注,多方面反映了党派纷争,抗清活动等重大历史事实。

(二)咏史诗创作的不同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异常激烈,人民渴望幸福安宁。吴嘉纪、钱澄之从“史”这个特定的视角出发,通过“咏”来揭露易代之际的社会现实,抨击朝政得失,吸取教训,抒发个人情怀,并各以其鲜明的艺术风姿,成为遗民诗人中的佼佼者。咏史诗的创作到明末清初呈现出兴盛的局面,究其文化动因,既有重经验、崇古人的民族心理基础,又有文人自身史学修养深厚、政治参与意识及主体自豪感强、漫游经历丰富等主观条件,同时还与古代诗歌传统相关。就其咏史诗内在区别,吴嘉纪多怀古,钱澄之则多咏史。正如刘学锴认为:“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借鉴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昔盛今衰之感。前者较实,后者较虚;前者较具体,后者较空灵。”[2]其实,从中国历史上大量出现的“咏史”、“怀古”诗看,这种区分并不明显,借鉴和慨叹,实与虚,具体与空灵,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怀古就是咏史,咏史亦即怀古。

吴嘉纪《一钱赠林茂之》诗云:“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渔船。杯深颜热城市远,却展空囊碧水前。酒人一见皆垂泪,乃是先朝万历钱。”诗人因见明朝万历钱而垂泪,触景生情,其中浸渍了诗人强烈的沧桑变幻之感、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沈德潜评曰:“桃花李花二语,偏写得兴高游冶相似而结意悲伤,传出麦秀渐渐之感,一篇主意全在此也,一裘一钱两篇是创格亦是绝调。”[3]杨兼言其“禾黍悲歌千古泪,乾坤俯仰一吟身,”[4]实是其真实心态的写照。吴嘉纪吊古伤今,通过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凸显自己的孤独感,在动荡的社会中感到个体的渺小无力,只能与古人相接通,欲在诗中寻求自我的安慰,但又找不到片刻的安宁,孤独始终萦绕在其周围。“孤影为我客,挥杯屡劝之。此意陶公后,寂寞无人知。”(《独酌》)诗人始终被一种孤独意识包围着,时时感到个体存在的寂寞与孤单,欲学陶公又不得其精髓,在咀嚼人生苦涩况味的同时,又悚然于世事人情的诡谲莫测,只有将落寞独自品尝。

相对吴嘉纪咏史诗多触景生情,抒发昔盛今衰之感而言,钱澄之咏史诗更多关注历史英雄人物的大义之举,虽也借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情怀,但其从小立志要“立功扬名”,内心深处萌动着一种建功立业,成就功名的冲动,其咏史诗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在历史上叱诧风云的人物,表现对古代贤才的敬仰,希望做一世功臣,流传千古。如果说吴诗是向内挖掘的话,那么钱诗更多的是向外扩展,这或许是平民与士大夫的区别。《咏史》之二有云:“英雄盘中粒,岂得轻充肠。唯有漂母饭,千载长馨香。”之四又云:“重耳有晋国,理数俱已然。从行邀上赏,岂曰非贪夫。唯有介之推,不受绵上田。”介之推、韩信这些人为国建功立业,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之名,钱澄之也想在历史转换之际为国效力、征战沙场,之后功成身退。无奈明政府腐败透顶,节节败退,党同伐异,自己的理想成空难以实现。况且当时政局“人心已散,国事无为”,[5]只好退隐故土,行走于江湖。社会政治、历史环境的变迁使钱澄之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能够从历史的高度来反观人生。在看似平淡的咏史诗中含有钱氏历经劫难的苦楚,这是大起大落之后看淡世事平和心态的体现。钱澄之论诗主性情尚真诗,在其诗歌尤其是反映自身经历的咏怀诗以及悼念亲友之作,写的凄楚感人,动人哀魄。《煤山》诗云:“玄武门通一水环,君王遗恨满煤山。廷争未必南迁谬,驾出犹闻夜阻还。沧海日沉长此暗,青天龙去有谁攀。即今御苑伤心地,草渍啼鹃旧血斑。”是诗见出钱澄之对明王朝的深切怀念,面对故国山河无从言起,只能用心去感受,在回忆中独自感伤满目的凄凉。这种亡国之痛在他后期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只是随着希望的幻灭和年龄的增长,更加充满了哀叹之情和无望之痛。此外,钱澄之还塑造了如忍辱负重不负众望的苏武,叱诧风云争雄一时的曹操,建立丰功伟业的韩信、岳飞等人物,这些形象无一不寄托着钱澄之渴望立功扬名的信念。

二、诗歌创作特色比较

(一)创作风格的不同

吴嘉纪、钱澄之二人由于生活环境、观察角度的不同,反映的思想内容不尽相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各有特色。吴嘉纪一生坚持民族气节,奉行儒家诗教精神,关心民生疾苦,颇喜吟诗咏志,终成苦吟诗人。“吴嘉纪是中国诗史上继孟郊、贾岛之后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其《陋轩诗》即凝聚了他悲苦而凄凉的一生,由此,形成了以‘严冷’为基调的‘野人体’”。[6]吴嘉纪在苦吟主体的平等视角、对民众苦难的深度开掘和揭示苦难民众优秀品质等方面可谓对其一脉相承,上溯可追至杜甫新乐府诗歌精神,在话语形式方面,都借境于乐府民歌而又各具特色。《晚清簃诗汇》称其“为诗工为岩冷危苦之词,所撰今乐府,尤凄急幽奥,皆变通陈迹,自为一家,近代岩凄之作鲜有过者。”[7]造成其“岩冷危苦”、“凄急幽奥”的写实风格有特定的产生原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风骨颇遒,运思亦复劖刻;而因生于明季,不免怨咽之音。”[8]读其诗确实会有处在那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苦涩人生的况味包围中。以“苦吟”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民生惨状。“常见里人称母寿,抆泪即思我慈母。”(《七歌》)正值饥荒之年母亲谢世,显然是因家贫,饥饿难耐所致。“孤身无依天地宽”,诗人悲叹海阔天宽,而自己却孤苦无依独活于世间,读来令人心酸。如此凄惨之景,其描写真切感人,如泣如诉。吴嘉纪正是在这种苦涩的人生境遇中抒发着自己、朋友以及百姓共同的苦难。

相对吴嘉纪岩冷危苦,凄急幽奥的风格而言,钱澄之此期创作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英风豪气,悲愤激昂的风格,其中家国之恨尤为突出。《叶德辉跋》称其诗“多以才藻见长,其悲楚激昂之音,则由家国伤心,多所感愤而致。”[9]《生还集伤心诗》序:“乙酉八月十七日,震泽之难,余妻方氏,抱小女瑶池赴水死,次子孺其亦末殁。”[10]身逢战乱,妻女遭难,其中有难以言说的痛苦。“抚尸哭一声,痛绝还复苏。烈士死不悔,妻孥何罪辜。首祸者谁子,至今犹缓诛。樵心问苍天,苍天安足呼。”(《悲愤诗》)在阐述弘光政权覆灭之因,投身起义和妻女殉道经过之后,再来此一问表现了诗人异常悲愤的情感。“上流问罪偏劳拒,北道求援未许闻,国运可怜至一失。江城遗恨失将军。”(《二忠诗》之二)将军在外出生入死,而朝廷内却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不顾国家之安危拒发援兵,致死将军(黄得公)中矢自杀,鲜明的对比表达了钱澄之对将军的尊重,对党人的无比痛恨。经历了世道的艰难,仕途的坎坷,人心的险恶,钱澄之在不经意间见出真情,经历了妻亡子死的变故,才写出了沉痛哀怨的悼亡之作,经历了逃避党祸,由闽入粤的艰辛,才创作了《行路难》组诗。此外,在诗人的笔下有很多活生生的英雄志士,如“朝廷未知名,里巷常鸣咽”,“所祈民命全,甘靖小臣节”的新城令李翔邵,以及“可怜公长才五尺,头童齿豁一老翁。铜马百万哮豺虎,仰公乳哺婴儿童”的伟丈夫何滕蛟到为虔州死节的八烈士,这些英雄群像事迹感人,催人泪下。

(二)表现方法的不同

在艺术手法上,吴、钱二人均善白描但又各有特点。吴嘉纪诗歌“清真朴老,纯用白描”,[11]钱澄之诗善白描而不假雕饰,能将学问润物无声的化入诗中。

吴嘉纪以诗歌来书写周围穷苦灶户小农及自己的艰难困厄,以杜甫“诗史”精神来要求自己,以尽洗铅华的白描手法来塑造独具一格的外冷内热的“野人体”诗歌。沈德潜有言:“陋轩诗以性情胜,不需典实而胸无渣宰,故语语真朴而越见空灵,然终以无名位,人予此论而众人不以为然,然其诗具在试平心易气读之,近人中有此孤怀高寄者否?”[3]其古体诗多从肺腑流出,以白描出之,句句明白如话,固不待言;其近体诗也以纯粹白描为主,质朴畅达,铅化洗尽。“疏林秋气入,蟋蟀一起鸣。举世应同醒,贫家哪不惊!户庭难得曙,天地正无情。肺病衰年客,床头片月明。”(《蟋蟀》)诗写秋气渐近蟋蟀齐鸣时,贫病交加的诗人内心的凄苦感受,不见故实、不加藻饰,于简朴凝练的叙说中真情自见。《绝句》一诗以“偷闲”写煎盐的繁忙,以“乘凉”写盐工的酷热难耐,以身心两方面曲尽灶户之苦状,确为白描传神之笔。其诗虽未用任何生僻的典故和繁缛的词藻,也不追求意境的深厚朦胧、含蓄蕴藉,但却丝毫没有浅率粗俗、直露单薄之感,其原因即在于诗人字斟句酌而又不着痕迹的锤炼。在委婉地叙说中,寄予深刻的寓意。吴嘉纪诗虽多“苦吟”,但经复修订,读来却真率自然,并无雕琢之痕迹。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赞赏其为“殆天地元气所结”,林昌彝在《海天琴思录》称其诗歌为“天籁”之音。

钱澄之是诗人,也是学者。其论诗重学问、慎苦吟,把博学当作成功的条件之一,但博学并不等于文学,学者不等于诗人。钱澄之诗善白描而不假雕饰,在作诗时将学问润物无声的化入诗中,之后又经反复苦吟,仔细打磨,读来感觉不到学问在内,只觉平淡,这是诗歌成熟的表现,是质而实绮,浓后之淡。韩菼在《田间文集序》中说:“读先生之诗,冲淡深粹,出入自然,度王、孟及陶也。”[12]叶德辉称钱诗“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而融会之……论诗纪事诸作,虽无意于文,而详尽简洁。”[9]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与钱氏讲求真性情有关,真性情如何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这就需学,由学而入理,由理而入情。“学”是钱澄之诗歌理论的基础,无论是性情之源,还是言诗之法都离不开学,只有理彻,学富,才能使语入情,使词合意。潘耒钱在《饮光八十寿序》中称其诗“质直真挚,如家人对语,未尝稍加缘饰,而情事切至,使人欲喜欲悲,不能自已。”[8]何未尝缘饰,实是深厚学力了无痕迹地显现,其诗文有法,尤善论事。《水夫摇》一诗叙事性强,全诗可谓一场战阵的缩影:征兵——战争——战死——盼归。作者饱含深情,寓情于叙事之中,通过描绘官吏们用残暴手段抓壮丁从侧面表现对战争的态度,在平淡的叙述中言浅力厚,“依”“望”二字,把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态和心理,表现得细腻入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强烈感受,最后二句对比,感情油然而升,加深了诗的表现力。钱澄之的白描手法对后世学宋诗人查慎行颇有影响。

三、结语

吴嘉纪、钱澄之的诗歌在清初诗坛占有重要的位置,二人从不同视角广泛地展现了明末清初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世人心态,可谓之“诗史”。在诗歌创作上运用各自的语言及独特的风格表现了那一段悲惨的历史和诗人的心路历程,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之情与亡国之痛,在诗歌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屈大均.读吴野人东淘集[A].吴嘉纪诗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26.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8.

[3]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5,114.

[4]杨兼.题吴陋轩诗[A].吴嘉纪诗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5.

[5]钱撝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A].年谱从刊[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4.

[6]张兵.论吴嘉纪诗的文化构成与创作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6-83.

[7]徐世昌.闻石校点.晚清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443.

[8]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593,370.

[9]叶德辉.叶德辉跋[A].藏山阁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533,533.

[10]钱澄之.汤华泉校点.藏山阁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381.

[11]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7.

[12]钱澄之.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8:2.

(编辑:佘小宁)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Poems by Wu Jiaji and Qian Chengzhi

ZHANG Rui-jie
(Xin Zhou Teacher's University,The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Xinzhou Shanxi 034000,China)

Wu Jiaji and Qian Chengzhi witnessed the cruelty of soldiers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common people during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from Ming to Qing.They both expressed vividly their feelings to national subjugation in poems,but they have different visual perspective.Wu mainly focuses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lower class while Qian describes more battles and the events.They both depict the truth without exaggeration but differ in styles.As for the poem creation,Wu's poems emphasized the great changes of ancient and the moment;Qian's poems emphasize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Wu's poems show desolation and depression;Qian's poems reflect the indignation and infuriation.

Dynasties change from Ming to Qing;Wu Jiaji;Qian Chengzhi;Yongshi poem;Desolation and depression;Indignation and infuriation

I222

A

1671-816X(2012)06-0541-05

2012-03-21

张瑞杰(1982-),男(汉),山西定襄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忻州师范学院基金项目(200818)

猜你喜欢
咏史诗诗人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诗人”老爸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论《文选》中咏史诗的创作动机
诗人与花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