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说起

2012-04-12 06:14强以华
湖湘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实践论认识论毛泽东思想

强以华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说起

强以华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实践是毛泽东思想最为基本的特征。毛泽东不仅在《实践论》等一系列著作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而且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更为明确有效地把实践原则有机地贯彻在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之中,使得实践作为毛泽东思想最为基本的特征,演化成了毛泽东思想之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革命事业的理论追求和群众主体的行动落实。

实践;方法;理论;行动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丰富的理论宝库,它有着一系列的重要特征,但是尽管如此,它的基本特征却是实践,正是它的实践特征,才使得它能够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成为指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正确思想。本文试图围绕毛泽东的实践理论阐释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具体地说就是:在系统归纳毛泽东实践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毛泽东思想采用的方法、追求的理论和落实理论的行动主体三个方面论证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

一、作为基石的实践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和毛泽东重视实践的素养品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结合构成了毛泽东的实践智慧,这一实践智慧体现在整个毛泽东思想之中,但是,作为这一实践智慧的最为直接的结果,却是毛泽东系统阐述他的实践理论的《实践论》。假如说毛泽东思想的最为基本的特征是实践的话,那么,《实践论》则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的基石。

毛泽东的实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有着本质的联系。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P16与此相应,毛泽东则在《实践论》中强调:“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2]P120然而,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实践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但是,相比之下,只有毛泽东才对实践作了最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最为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最为深刻地诠释了实践的内涵。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最系统的研究以及对于实践内涵的最为深刻的诠释首先体现在《实践论》之中。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系统化主要通过认识论展示出来,并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列宁曾在《哲学笔记》中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3]P181毛泽东把列宁的这一思想加以系统化,提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理论。他在《实践论》中系统阐述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指出:所谓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之上,人们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真理的过程;所谓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在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基础之上,再把真理(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真理去指导实践并且使其接受实践的检验。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进一步详细研究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转化的条件。在他看来,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它的条件是感觉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基础上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从认识到实践则是认识过程的另外一次飞跃,它的条件则是实验基础上的“以点带面”。其次,列宁曾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4]P100毛泽东又把列宁的这一思想加以系统化,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永无止境的思想,换句话说,毛泽东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真理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把实践看成是人类认识永无止境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他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P163

在通过认识论系统阐述毛泽东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毛泽东对于实践的内涵作了最为深刻的诠释。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他对实践内涵的深刻阐释:首先,毛泽东把整个认识论看成是实践的内涵。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实践理解成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毛泽东继承了这样的看法,不过,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像毛泽东那样深入地研究主观究竟“如何”见之于客观以及主观究竟“为何”要见之于客观,毛泽东则通过自己的实践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尽管毛泽东的《实践论》系统阐述的是认识论,但是,他却不冠之以“认识论”之名而冠之以“实践论”之名,我们认为他的目的就是要表明:认识论不过是展开了的实践论,而实践论则应该是全部认识论的浓缩。因为认识论中的“从实践到认识”所表达的就是“主观‘如何’见之于客观”,认识论中的“从认识到实践”所表达的就是“主观‘为何’要见之于客观”。因此,实践的内涵其实包含了全部认识论(主观究竟如何见之于客观以及主观究竟为何要见之于客观)。我们认为,毛泽东之所以把系统阐述认识论的著作叫做“实践论”而不叫做“认识论”或“认识与实践”,绝非偶然。其次,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讲话中把“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概括为“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两次飞跃过程。我们知道,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既是认识论的基本关系,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既然“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作为认识论是实践内涵的浓缩,那么“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应该是实践内涵的浓缩;不仅如此,从实践到认识(亦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坚持的是唯物论的路线,从认识到实践(亦即用通过认识获得的真理去指导实践)则坚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所以,实践的内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浓缩,还是对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浓缩。这样一来,我们终于发现,在毛泽东的实践理论中,实践不仅是一个浓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念,而且,它还通过认识论而成为了一个浓缩了哲学基本问题并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概念。所以,实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于实践有着如此深入的理解和阐述,所以,实践才能成为他的思想亦即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基石,成为他的思想亦即毛泽东思想的最为基本的特征。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不仅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方法上面,而且体现在它的理论和行动实现上面:在方法上,它体现为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在理论上,它体现为革命事业的理论追求;在行动上,它体现为群众主体的行动落实。这里,方法、理论和行动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建构理论,然后把所建构的理论用于指导行动并且通过行动加以实现。

二、在方法上的体现: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在方法上的体现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记载于《汉书》。汉景帝之子何间献王刘德热衷于收集古文先秦旧书,力图通过翔实考察得到真本,所以,史学家班固称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班固那里,实事求是指的是一种重史实、重真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由于毛泽东历来具有注重实际的素养品格,并且从青年开始就能“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5]P363,所以,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便能古为今用,给予实事求是以高屋建瓴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赋予这个命题以全新的意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6]P801“实事求是”通常被看成是毛泽东思想的生命力所在,因而通常也被看成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在1977年总结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经验后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7]P67毛泽东正是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洞悉其中的本质规律,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的理论体系。因此,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建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

我们之所以认为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探索真理的方法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乃是因为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的实践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展开。换句话说,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思想实践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根据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原理,实践过程是一个起于实践并且终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再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的两次飞跃过程;实事求是也与其相应地从方法论上表达了相同的过程,实事求是中的所谓“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其实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而所谓“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即“把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知识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其实就是再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此外,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还表现在如下方面,即:它像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理论一样是认识论、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事求是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和认识原则,它内在地已经体现了认识论,不仅如此,实事求是还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实事求是承认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在先性,因此,它坚持了关于物质及其客观规律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承认了人面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它不仅认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把客观规律转变为人的思维规律,而且认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即把关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用作我们行动的向导),因此,它又坚持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法原则。

为了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贯彻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毛泽东一生都在努力反对和排除有悖于实事求是的方法和行为。在方法论上,他重点反对和排除两种认识方法: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方法(它类似于曾在哲学史上出现过的“唯理论”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不承认实践第一性的道理,因而不承认经验的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认识(书本)才是可靠的认识,甚至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毛泽东针对教条主义的认识方法指出,理性认识之所以是可靠的认识,正是由于它来源于实践和感性,假如不是这样,那么,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另外一种是经验主义的方法(它类似于曾在哲学史上出现过的“经验论”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不知道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毛泽东针对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指出,感性认识若是不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认识就只能是片面的和表面的认识,它绝对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联系和内部规律。在现实中,他重点反对和排除两种思想路线: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另外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根据毛泽东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观点,认识总是随着实践以及客观实际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的,但是,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不能随着实践以及客观实际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他们的思想总是落后于实践以及客观实际的发展进程,所以,“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当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2]P134反之,左倾机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则超越了实践以及客观实际的发展进程,所以,“他们……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2]P134其实,无论是右倾机会主义还是左倾机会主义,尽管他们的观点相反,但是,他们所犯的却是共同的错误,那就是理论脱离实践,主观脱离客观。

三、在理论上的体现:革命事业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在理论上的体现就是它是追求革命事业的理论。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自己所讨论的实践主要看成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等等),亦即看成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尤其是实现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的活动。因此,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具有实践特征的理论,就是凭借实事求是的方法建构起来的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按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要求改造世界。

早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来源的黑格尔那里,实践的改造世界的品格就得到了突出的强调。黑格尔说:善的理念(亦即实践)“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8]P523黑格尔的意思在于:以往哲学主要探讨的是认识论问题,试图通过认识论把握真理,然而,哲学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实践干预现实。因此,实践(善的理念)作为能够干预现实的力量,它凭自己的“绝对现实的资格(品格)”高于认识的理念。黑格尔的这一观点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改造后,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列宁十分欣赏黑格尔的上述观点,他在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时针对黑格尔的上述观点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他不仅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9]P230毛泽东则进一步引用了列宁的观点,他说:“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有着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P122因此,马克思明确地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19毛泽东也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10]P321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作家强调的改造世界,不是一般的改造世界,更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的活动,而是按照无产阶级的意愿改造世界。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2]P122毛泽东之所以把阶级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乃是因为在他那里,阶级性与实践性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他所说的阶级性就是实现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实践”的阶级性,而他所说的实践性则是实现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实践。

因此,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真理,更是指导无产阶级(尤其是指导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事业(亦即改造世界)的指南,它的使命就是追求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主要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成功。由此出发,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便是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所以,翻开毛泽东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毛泽东的著作主要都是围绕如何在中国实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包括社会主义建设)而展开的。首先是民主革命。尽管中国需要完成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但是,毛泽东本着实事求是的方法认真分析了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情况,从而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2]P351在民主革命的时期,毛泽东思想的重点内容就是指明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质,并且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质,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指出,“……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2]P351所以,他既不像右倾机会主义者那样简单套用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既然是“民主”革命,那就只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是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虽然依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但是,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它不是以往西方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那种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应由无产阶级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他也不像左倾机会主义者那样简单套用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既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那么民族资产阶级就是革命的对象,而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它的特殊处境,所以,它不仅不是革命的对象,反而倒是可以团结的革命的同盟军。在他看来,尽管左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然而,它们在思想渊源上却是殊途同归,亦即它们都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对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奠定了基础,也为有效地辨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革命任务,以及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者奠定了基础。其次是社会主义革命。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一场革命,但是,由于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政权,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场暴力革命而应该是一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重点内容就是探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质,并且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质,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社会已经建立;不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1]P70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11]P705这就是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为此,不仅要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要为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创造出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也为党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奠定了基础。

四、在行动中的体现:群众主体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特征体现在行动中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实现革命理论(亦即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主体。既然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凭借实事求是的方法探讨出的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实现革命事业的理论,亦即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那么,它必须通过一定的主体亦即人的行动才能加以实现。根据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理论,实践(亦即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所以,在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事业中,只有人民群众才是行动的主体。

由于人民群众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是把毛泽东思想由理论变为现实的主体,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毛泽东提出了群众观点以及群众观点基础上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具体运用,也是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主体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要求的是“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所包括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就是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所谓群众路线,就是群众观点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具体运用。群众路线所指的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曾经十分准确但也十分生动地概括了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他说:“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1]P569毛泽东把体现了群众主体的群众路线(其实也应包含群众观点)直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恰恰说明他的群众路线以及群众观点正是他的实践理论的具体体现。既然实践亦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基础),并且人民群众是这一实践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一切依靠群众并且一切为了群众;同时,“从群众中来”(将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具体体现,而“到群众中去”(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具体体现。

周恩来曾经说过:“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12]P229。正是由于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才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生的血肉相连的情感,并且使他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热情和巨大力量。早在俄国10月革命之后不久,他就说道:“任何革命,若要成功,革命中的知识分子领袖必须同国内的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12]P90在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与人民群众的天然情感以及他对人民群众的伟大热情和巨大力量的认识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内容,使他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才能实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革命实践,只有为了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实践。由此出发,他甚至把能否联系人民群众看成是理论上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实践上检验人们真假革命的标准。1945年4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总结说:“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我们的代表大会应该号召全党提起警觉,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的每一个同志,不要让他脱离群众。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到群众之中;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下,帮助群众逐步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11]P591-2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毛泽东在指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走向成功中之所以非他人所能比拟,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之所以能够现实化,正是毛泽东把人民群众看成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事业)的主体所致,也正是他能充分贯彻他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所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张佶等.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肖琴

A8

A

1004-3160(2012)05-0031-06

2012-05-08

强以华,男,安徽南陵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中西哲学。

猜你喜欢
实践论认识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实践论(节选)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