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舞在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作用

2012-04-12 06:06:04郭瑞陈煜
关键词:校园文化舞蹈校园

郭瑞,陈煜

(1.山西农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山西 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体育部,山西 太谷030801)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教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进行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学校广大师生的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运动技能,培养体育能力,娱乐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功能。[2]排舞集独特的时尚性、观赏性、趣味性、运动性、国际性于一身,充满时尚、健康、青春的特征,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和成就感的需求,满足了大学生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协调人际关系都有积极的作用,从而成为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将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排舞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每天能坚持锻炼一小时,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排舞的起源与发展

(一)排舞的起源

排舞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乡村舞曲,也叫牛仔舞。起先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融入了欧洲宫廷和拉丁等舞步。2000年后逐渐传入亚洲,受到各个年龄层的欢迎。排舞融合了国际上多种流行时尚的舞蹈元素,是一种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既可独舞,又可团体共舞的新型舞蹈。排舞在国外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同时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娱乐身心的时尚休闲运动,已被列在几大最具健身性项目的首位。排舞的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码,同一支舞曲,全世界的跳法都是统一的,在这个一致的舞蹈标准下,听到同一首歌曲就可以翩翩起舞,欢乐祥和的气氛不言而喻。各国的排舞专家都在编舞,大量的新曲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认证在全球发行推广。到2011年由国际排舞协会公布的曲目达4000多曲,并根据娱乐、健身、表演、竞技的需求,在套路难度级别、动作风格、成套时间、音乐速度、运动强度等方面都设计了相应的套路动作。排舞集舞蹈、体育、艺术于一体,正逐步成为一种“国际健身语言”。

(二)排舞在我国的发展

排舞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健身舞蹈在国际上已经风靡了30年。2006年由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体操协会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引入我国。很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开展起来。2007年组建中国代表队前往马来西亚参加国际排舞嘉年华活动,实现了中国在Linedance上参加国际排舞活动零的突破。2008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期全健排舞初级培训班,全国的十几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之后的三年多时间先后举办了十几期全健排舞培训班,已有1200多万人参加排舞健身活动。2008年8月8日早晨8点08分,在天安门广场,800名排舞爱好者伴随着奥运主题歌曲排舞 《永远的朋友》、《We are ready》等翩翩起舞,表达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首次将排舞列为全国万人健美操的比赛项目,全健排舞组委会已建立了拥有上千首的国外排舞曲库、排舞舞谱库、排舞视频库,建立了全健排舞网站,推出中国的Linedance舞曲,出台了全国排舞比赛评分规则。由此可见,全国性普及推广排舞运动将是大势所趋。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需要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体育教学、健身活动、体育竞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活动中所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的体育观念、健身知识、健康理念和体育意识等。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可以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文化需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排舞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流行时尚的特性与魅力,使其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从而成为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排舞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校风的建设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通过排舞练习,可使学生具有文明大方的行为举止和高贵典雅的气质;排舞在教学、训练、表演、比赛等方面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配合意识,加强纪律观念;排舞练习可以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排舞练习可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催人奋进,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避免不良文化的入侵,体现出大学生青春活力、健康向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排舞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导向作用主要为:审美意识的导向作用;自我价值体现的导向作用;终身体育行为与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导向作用;竞争意识的导向作用。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合格人才等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有利于校园的文化气氛

在校园文化中,排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排舞课程的教学,可在大学生中普及排舞运动;通过排舞俱乐部指导的方式,可使有一定排舞基础和热爱排舞的学生得到专业的、系统的辅导,使他们在提高排舞技能与技术的同时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份子;通过组织校内、外排舞比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排舞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校园文化气氛的目的。

三、排舞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文化理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有利于学生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优势和特长,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养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可实现对体育理念、竞争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集体观念等精神内涵的领悟,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实现和谐发展。通过参加排舞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兴趣,把参加体育活动变为自觉的行动,确实把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

(一)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人文素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展示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知名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排舞是一项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简单快乐、互动性强的健身项目,它融合了国际上多种流行时尚舞蹈元素,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排舞音乐题材的丰富性、动作元素的多元性、舞曲风格的多彩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特性和魅力,显示出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中的重要位置。[3]通过参加排舞练习,可使学生之间学会互助互爱、团结协作,体现出人性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实现人格的完善,达到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展现出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态和文明的言行,促使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排舞以其所具有的体育功能、艺术功能和教育功能,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

排舞属于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经常性进行排舞练习,可使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可有效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消除大脑疲劳和紧张,使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改善机体健康状态的目的,并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健康、活泼的排舞运动具有化解、调节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在排舞练习时,只要随着优雅的舞曲翩翩起舞就可,多变的舞步、自由的参与形式可使人最大限度的放松心情,舒缓身心压力,并获得一定的感官满足和精神放松。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可见排舞练习是最理想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之一。通过排舞的教学或课外练习,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人格的完善及各种优良品质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三)满足学生对审美的追求,提高审美素质

排舞是多舞种的“大集成”,它融合了恰恰、伦巴、曼波、牛仔、华尔兹、摇滚等多种舞步,腰腹部和髋部动作丰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将舞步、身体、手臂动作结合起来自由发挥,可轻松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有利于塑造优美形体。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用心灵共舞,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塑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组合。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排舞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有助于大学生现代审美意识的加强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群体凝聚力,彰显团队精神

有一种舞蹈可以万人齐跳,气势磅礴,那就是排舞。“排排跳”的形式决定了练习者必须组成一种临时的或者是相对稳定的群体,排舞锻炼有利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个人和集体的荣誉与自尊、对成功的渴望与拥有,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开拓创新、追求理想,这对培养团队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协调人际关系都有积极的作用。排舞表演时统一的服装,整齐划一的动作,热情洋溢的笑脸,使练习者和观赏者都可以得到身心的自由享受和审美上的快感,感受到排舞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音乐与舞蹈真正地珠联璧合相互映照达到一种人人都可以体验的合谐与共振。而集体共舞讲究集体风貌和团队精神,这对于充满激情、活力的大学生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日常可以健身,节假日、庆典等活动又可作为集体表演项目,可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彰显团队精神。

(五)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

排舞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学习,“会走路就会跳排舞”这句话说明了即使没有舞蹈基础,也能进行排舞练习。排舞舞曲包含了多种舞蹈和音乐风格,每一个舞曲都有精心设计的规范动作,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有较为适合的运动量和强度。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通过排舞的练习,可使学生领悟到排舞锻炼的乐趣和价值,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与习惯,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之终身受益。大学生充满朝气,喜欢热情奔放、激情洋溢的舞曲和舞蹈类型,就可以选择拉丁舞、爵士舞、街舞、舞厅舞等舞蹈风格进行练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可以选择舒缓、柔情的华尔兹、恰恰等舞蹈风格来进行锻炼,达到终身体育之目的。

四、结语

排舞集舞蹈、体育、艺术于一体,是一种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既可独舞,又可团体共舞的新型舞蹈。因其时尚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正逐步成为一种“国际健身语言”。排舞作为舞蹈文化全球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世界上已被列在几大最具健身性项目的首位。排舞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流行时尚的特性与魅力,使其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从而成为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优化育人环境,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排舞集时尚性、观赏性、趣味性、运动性、国际性于一身,充满时尚、健康、青春的特征,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和成就感的需求,满足了学生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都有积极的作用。排舞在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作用体现为:1、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人文素质;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3、满足学生对审美的追求,提高审美素质;4、提高学生的群体凝聚力,彰显团队精神;5、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排舞传输着一种积极的生活理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可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充实。排舞以其所具有的体育功能、艺术功能和教育功能,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并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排舞将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这也将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刘艳霞,罗立仲.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101-102.

[2]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J].体育科学,2004,24(6):67-71.

[3]郭瑞.时尚健身项目“排舞”在高校普及推广的研究 [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83-85.

[4]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北京市体育局.北京体育局将向全市推广健身排舞 [Z].2007,6.

[6]焦敬伟,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7-10.

[7]刘国信.排舞:新兴的休闲健身运动 [J].科学养生,2007(10):3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舞蹈校园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我和舞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