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重塑策略

2012-04-12 06:06:04于硕徐继开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于硕,徐继开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030051)

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1]信仰也是人类社会独特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他们解决各种社会与人生问题的行动指南和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信奉和遵循,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愿坚定不移地以之为奋斗目标并身体力行的唯一正确的信仰。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2]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中,社会上难免产生许多良莠不齐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失去支撑,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尤其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和困惑。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关注信仰教育,尤其要把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作为信仰教育的中心问题予以解决。这也是本文探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具体表现

所谓信仰危机,是指原有的信仰与当下的社会实践不对接,其危机的实质是对原有的信仰发生怀疑,由此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而这种困惑,主要指信仰主体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束手无策,缺乏甄别、选择、判断各种观念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3]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为中心的多元发展态势,具体阐述如下文。

(一)高校大学生入党现状令人担忧

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项的调查显示,在对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积极争取”的占到全部调查人数的38%,“无所谓”的超过了50%。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一种中庸态度。在被访者中,只有30%的大学生相信“信仰”,却有47.7%的大学生在乎自己的“前途”。[4]可见,只有40%左右的大学生相信“信仰”,争取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此失衡的比例着实令人担忧。另据2003年对国企工人、农业工人、干部和青年大学生四类群体的调查显示,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金钱万能和权力万能的在总体上分别占到了43.1%、25.8%、20.2%,国企工人(50%)、 农业工人(35.8%)、干部 (54.3%)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都高于年轻大学生 (34%)的信仰比例。[5]

在笔者看来,高校大学生入党现状主要表现在为3个方面: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经不起“金钱”和“权力”的诱惑,逐渐模糊了尚未定型的共产主义名利观,也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

②信仰是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其经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从满足自己的切身利益为要求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入党动机的不纯粹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实程度和在社会实践中价值取向偏移,从而被争名逐利的物欲性观念所取代;

③当代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超然物外”的态度十分可怕,不仅能造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漠然和抵制,甚至会形成一种历史虚无主义,[6]最终导致对现实社会的无助与绝望。

(二)高校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趋势

“一个人可能没有宗教信仰,甚至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7]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思潮都蜂拥而入,不仅导致了我国社会伦理道德领域内最为核心的道德理念发生变化,而且随着国内经济成分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复杂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而影响到他们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8]目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已不是高校大学生的唯一信仰,他们的信仰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①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中国的道教的“长生久视”和佛教“生死不二”的人生哲学非常着迷,从而缺少了批判的科学态度而痴迷地顶礼膜拜;

②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就是人对人生和世界最远最后的关怀,是极限性关怀,西方的“上帝”最能俘获精神无助的大学生,他们不加辨别的信奉基督教,容易被“邪教”或“异教”所吸引,最终导致反共产主义、反人类主义的反动思想和恶行;

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独特性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9]在当前多元价值社会里,大学生信仰也无限多元发展,这样的信仰与其说是一种自由,实质为一种无节制的非理性思想泛滥而导致的信仰危机。

(三)高校大学生信仰的低俗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还表现为一种低俗化倾向。具体来讲,由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无选择性接受,导致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逆反心态。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问题十分迷茫,呈现出一种低俗化倾向: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主义等。好多大学生只相信物质价值高于一切,不相信精神价值,只相信个人价值,不相信社会价值,他们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坚定的精神追求,满脑子只对物质利益和金钱财富关心备至,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崇高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不断神圣化,作为自己一生永远追求的目标。[10]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发生了错位,在自我中心意识的驱使下日渐迷失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思想自私、庸俗,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表现出低俗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无法调和时,他们就不择手段地维护个人利益;他们不仅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而且缺乏为社会主义社会、为共产主义集体、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英勇牺牲的精神。

(四)高校大学生信仰的非理性化发展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信仰上从不认真思考,也不思考自己活着的真正价值;他们所谓的人生信仰大都呈现出一种低俗化、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而这些信仰都是一种非理性、不健康的信仰病态。因为有种非理性的冲动,所以大学生认为存在即合理,凡事都讲究速成,不考虑后果:如果他们情绪高涨,就会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社会很快就会到来。什么“赶美超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观点都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非理性认识,他们把共产主义简单化、情绪化和热情化,把一个需要有理性有步骤慢慢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变成了个人的意气用事和异想天开。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信仰下是无法实现的。如果他们情绪低落,则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社会永远遥不可及,会产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同理想“幻灭论”,以及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红色资本主义”等消极怪论。[12]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总是缺乏必要的信仰和信心,他们考虑问题,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都会冲动到产生“不经过大脑思考”的非理性想法,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快乐,社会公德滑坡到无法挽救,祖国总是不如外国好等,这就是典型的非理性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若得不到及时拯救必将危害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二、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信仰危机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恶果,人自身机能的退化,生存竞争予人的烦躁、焦虑、无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而产生的。[13]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远大的共产主义信仰而把自我逐步异化成金钱的奴隶造成的。笔者认为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危害

从根本上讲,当代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我国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价值体系或信仰状态变化,是这一社会中的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特殊反映,是社会在新旧替换、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精神层面的焦虑、空虚和断裂状态。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来看,他们在坚持道德理想和抵制各种金钱的、物质的、淫逸的诱惑上的判断能力不强。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信仰的回报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回报,比起物质的、经济的、享乐的回报,就功利的观点来看,精神回报对人的影响力要弱得多。[14]如此以来,高校大学生经不起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和“权力”的诱惑,逐渐模糊了自己尚未定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疑惑;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都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甚至在入党的动机上都不纯粹,被物欲横流的“拜金主义”名利观所驱使,一切都唯利是图,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抛诸脑后。面对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高校大学生在物欲与外部不良诱惑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心态浮躁而脆弱,缺乏自信,也容易自暴自弃。[15]

(二)西方多元思想文化思潮的侵蚀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不断涌现,相互激荡,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对“文化同质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大肆鼓吹,企图以资本主义文化来指导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意识形态,逐渐为资本主义文化所同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16]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主动地争取和占领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和价值内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彻底的人道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17]在实践方面,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于受到西方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干扰,逐渐模糊了其唯物性;在精神领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科学性”的质疑,从而被西方的邪教或恐怖势力所摆布;在终极关怀层面,大学生无法从有限中印证无限,在变化中发现永恒不变的本质。

(三)现实社会生活的消极性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许多技术和文化成果,国家实力大为增强,然而在中华民族步入辉煌盛世的背后,社会出现了向物质追求单边倾斜、精神文明荒废、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衰落、腐败猖獗等问题。[18]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观念也乘虚而入,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加之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达到完善程度,诸如贫富差距大、经济腐败、工人失业、社会道德与人民的医疗保障等深层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极大地动摇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近几年,关于“富二代”、“官二代”的负面报道频频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而食品安全问题更成为国人难以避免、忧心不已的问题。[19]这些都对高校大学生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阻挠和破坏着大学生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健康养成,尤其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而迷失了共产主义发展的方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错觉

马克思曾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坚守其基本政治立场的前提下,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吸取和融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先进思想流派的合理因素,不断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青年工作者及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套用和实用主义的理解,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批判态度,要么夸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作用,把“金钱”和“权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重要途径;要么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甚至绝望态度。邓小平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教育不够。”[21]事实确实如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非理性发展主要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认识的错觉导致的,其关键就在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含义以及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若我国教育部门不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不采取深入浅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将成为形同虚设的政治口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重塑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对策

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在我党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精神重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和谐校园

环境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非常重要。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社会环境。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我党和有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主导性,积极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我国封建残余思想的渗透,坚持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共产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青年教师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22]使先进的、向上的、高雅的文化氛围沁入大学生的心脾,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不息。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营造高雅而和谐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首先要美化校园设施,尤其是在校园建筑和设施中注入高雅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其次是要积极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校园社团的建立,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学术讲座的举办,这些都在无形中美化着校园的空气,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也在本质上完善着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模式。

(二)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素养,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得到有效地开展,必须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信仰的根本问题或本质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问题。对个体而言,它总是显现为某一特殊的成熟个体在其生活实践中所选择并坚信不移的主导价值观,对其言其行有着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影响。[23]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其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配性与决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高教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研读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各种著作,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还要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化作一种维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力量。卢卡奇曾说:“党的力量是一种道义的力量:……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自发欲望才会竭尽全力和越来越出于本能地涌向党的方向,涌向自己意识到的方向。”[24]这样,高校教师以大学生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价值观念通过生动的感性教化方式输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从意识深处接受并自觉坚信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自己生命里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006年10月,我共产党人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伟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永远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建立,不仅坚定了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自觉以马克思主义领导当代社会多样化的文化思潮,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奋斗终身,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我国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在意识形态层面,采取 ‘不破不立’的态度,提倡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错误思潮应当进行理性的批判。”[25]其次,必须确立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建设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自身的实践中妥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互动关系,不断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特殊环境里的时代性转化和发展。再次,大学生要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观照社会,解决现实问题,处理人们精神层面的困惑,在同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用心体验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个人和社会解决种种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价值,增强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决心。

(四)深化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说过:“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特殊的否定形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2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直传承下来,今天只不过是以一种“危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危机,更是一种充满机遇的挑战。重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信仰新的时代意义,也就是共产主义精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

目前,高校大学生需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新思想和新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作出新的探索。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共产主义实践的日益充实,马克思主义应当及时得到更新和丰富,以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05.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北京:三联书店,1989:74.

[3]吕世荣.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青年信仰的确立 [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8.

[4]文静.大学生亚文化背离传统社会 [N].青年参考,2006-01-06(9).

[5]侯惠勤,杨亚军,黄明理.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 [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6):713-720.

[6]方艳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考察 [J].求实,2010(10):31-34.

[7]高良,孔祥悦.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因诊治 [J].教育科学研究,2003(9):54-57.

[8]岳花艳.道德信仰的迷失与重塑 [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李萍.终极价值关怀与信仰危机 [J].甘肃社会科学,2007(4):149-152.

[10]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6-9.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2]丁祥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9(6):208-210.

[13]孙业宏.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应对的理论思考 [J].湖北社会科学,2009(4):177-179.

[14]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 [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张俊霞,邢令国,郭福燕.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与对策 [J].长沙大学学报,2007(4):132-133.

[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1.

[17]张连.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辨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再思考 [J].长白学刊,2010(3):35-39.

[18]安伦.化解信仰缺失危机的积极对策 [J].世界宗教研究,2010(5):1-5.

[19]卢书欣.社会转型中的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95-97.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2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22]毛阳芳.新时期师范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3]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 [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2-29.

[24][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5.

[25]周振国,王彦坤,王永芹.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N].光明日报,2007-08-06(2).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