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海 杨 桦
(华侨大学,福建厦门3610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今天我国有普通高等院校2031所,本科院校668所。到目前为止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共有112所,列入“985工程”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39所。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所指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是指除“211工程”之外的省属或部委直属的重点建设高校。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科队伍建设工作,对于分类指导我国高等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研究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学科建设、省部属重点建设院校的特点,以及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等问题。
关于学科建设的内涵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刘东等人研究认为,学科建设是具体的,是各个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现状制定整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实施具体的人才队伍、科研、教学等建设工程,以达到提升学科水平的目的;学科建设是一个整体性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地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1]。张宁生认为,学科建设主要指为了提高学校学科发展水平,对学校学科的构成要素、组织体系和整个学科体系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建设。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学科建设是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广义的学科建设[2]。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学科建设是指围绕着学术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因大学的不同、条件的不同和社会要求的不同而变化,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优化学科结构、凝练科研方向、汇聚领军人才、营造学术氛围、构筑学科基地”[3]。学科建设方面的著名专家罗云教授认为,大学的学科建设是指大学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大学自身发展的实际,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4]。
综上专家学者的观点,不难得出省部级重点建设高校学科建设的内涵,那就是根据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科水平不断提升的系列措施的统称;学科建设作为一项整体工作,主要涉及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等建设内容。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拥有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基地,是造就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舞台。学科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目标,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5]。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院士在总结自己的治校经验时认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本文所分析的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指学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减少流失、保持稳定等问题。
关于人才的概念,《辞海》的解释为“人才是有才识学问、德才兼备的人”。关于高层次人才的概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多数倾向于指具备人才的一般特征,处于本领域前沿,引领本领域发展方向的人才[6]。也有研究人员将“高层次人才”定义为具有优良的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能把握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对本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构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7]。高层次人才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人才具有相对清晰的时代性特征。
那么,高校“高层次人才”应该如何定义呢?有研究报道指出,“高校高层次人才”是指具备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特征,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发挥中坚作用的特殊群体[5]。刘东等人通过研究指出,“高等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内涵是指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1]。
我们不妨从现实高校工作中进一步解读“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具体含义。广州市天河区的某著名高校招聘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除艺术类外学历均为博士;职称一般为正高,部分岗位要求为博导;科研方面,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部分学科对发表文章有要求;部分学科对教学能力和年龄有要求。闽南地区某著名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招聘要求为学历要求为博士,职称要求为正高(国外相当职称),科研要求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有省部级科研奖励,对教学和年龄有部分要求,对在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等都有一定要求。另外,以上两所高校均对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稀缺人才作为最高级别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以上信息,不难发现省部属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刚性要求:(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2)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国外相对应的职称);(3)近年来完成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过学科内的高水平论文,获得过省部级科研奖项,在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4)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同样,人才对高等学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第23任校长)也曾说:“大学者,大师云集之地也。”这充分说明了大师、高层次人才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认为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说,高校在加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8]。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一个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对建设国际知名大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9]。学科带头人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典型代表,因其自身在科研、品德、管理等方面均具备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学科发展具有模范示范、营造良好风气的作用,整合凝练学科方向的作用,对学科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吸引力等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讲,高层次人才的水平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水平。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而学术大师、学科领军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带领者对于学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行为主体,其学术水平实际是学科建设的水平,而学科建设的水平又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10]。
本文以山西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苏大学、青岛大学、华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湘潭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等15所省部属重点建设大学为样本,归纳总结了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特点,这15所重点建设高校覆盖了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云南,江西、河南、湖南等11个省份,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通过分析总结以上15所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可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1)直属国家各部委或所在地省政府,其发展受到部委、省政府的优先支持;(2)综合实力较强,部分高校综合排名在全国100之内,绝大多数高校排名在100至200之间;(3)办学层次齐全,办学质量较高,多数拥有若干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部分高校达十多个,数十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本科专业,本科生人数稳定在1.5万人以上,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人数均稳定在3000人以上,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评“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称号;多数拥有若干个博士后流动站;(4)师资队伍相对齐整,规模可观,多数高校专任教师多数超过1000人,高级职称人数一般占专任教师的50%左右,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多数超过500人,缺少高层次学科带头人;(5)拥有国家级学科、科研平台,绝大多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部分重点建设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相对于地方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每年承担着几十项、甚至上百项国家级项目,部分高校承担着少量国家863、973项目;(7)办学历史悠久,绝大多数高校拥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多数超过60年,部分办学历史超过100年。
省部属重点建设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第一,没有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金色招牌,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招生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号召力、吸引力方面明显弱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第二,学科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与众多学科急需发展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每项单列统计均不超过5人,以上所列各类型高层次人才总数多数为个位数;而这些院校现有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绝大多数超过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这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与学校学科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同时多数高校不仅高层次人才较少,而且相对集中在一两个学科内,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众多学科需要发展与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较少的矛盾。第三,发展形势严峻,面临着“前有‘敌人’,后有‘追兵’”的不利局面,省部属重点建设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与传统“211”院校距离被不断拉大的风险,面临着地方普通院校迅猛发展,差距逐渐被缩小、甚至是被超越的风险。第四,社会以及广大师生、校友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较高的期望和期盼。
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通过人才的科学组合,形成完整合理的学科梯队。这里所讲的“科学组合”指的是梯队在层次、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知识等方面的结构科学合理。一般来讲,一个学科应确定1位学科带头人,3~5个学科方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有3~5个学术骨干,每个方向学术骨干下面还要有若干名学术团队成员。对于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绝大多数学科,学术团队成员和学术骨干基本饱和;缺少的是学术造诣深、年富力强的学科方向带头人,缺少的是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水平高、在学科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面对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学科建设中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缺少高层次人才的问题,解决方向不外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具体可通过“外引”、“内选”以及“减少流失”等措施解决。
在引进学科高层次人才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处理好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预防一小部分人不顾学科建设的大局,反对人才引进或对人才引进设置障碍;(2)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学科发展急需的人才,切实保证被引进的人才在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对学科现有学术团队具有良好的互补或加强作用,同时,引进人才的综合业绩应该具有可持续性;(3)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引进人才配套的优惠政策可能会对现有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或政策,尽可能地降低负面影响。
其次,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除了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之外,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和采取以下措施:
1.对需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应该有明确而清晰的定位,可以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学部委员”“985工程”高校博导、国外著名高校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范围,特别是将“国家杰青”、“985工程”高校博导、国外著名高校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点层次进行引进;主要原因是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对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绝大多数“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能够提供的待遇、平台、管理、后勤服务等综合条件相对于“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2.要充分利用“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身份,充分挖掘资源、平台、项目以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例如,广东省的珠江学者、山东省的泰山学者、福建省的闽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等岗位设置优势,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和扩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数量;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科研平台、一级学科博士点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增加对普通本科院校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进一步扩大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优势,缩减与“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的差距。
3.要用事业吸引人,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可试行学科带头人+院长(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模式,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对于特别优势的人才甚至可以尝试学科带头有人+校级领导的模式;这种学术职务+行政职务的模式不仅对高层次人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新的环境中能够顺利“成活、发芽、开枝散叶”,对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4.在物质和综合环境方面需要提供相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更具有竞争力的条件,展开来讲就是要在科研启动业务费、薪酬待遇、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更有利的支持。
5.在政策层次方面给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分支持,具体来讲就是要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之后的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等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全方位支持,在研究生招生、各层次人才项目遴选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质在于人才的汇聚和培养。笔者通过研究分析相信,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在学科人才队伍引进工作方面应该有明显起色。
在做好高层次人才外引工作的同时,应扎实做好现有人才的内部挖掘和培养工作。笔者认为在校内选拔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对象时应该注意和采取以下原则与措施:第一,校内选聘要真正本着“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公开聘任确定,杜绝论资排辈现象;第二,应该以才能的增长和工作实绩作为遴选的核心标准;第三,对于没有人员达到标准的岗位,宁可暂时空缺,虚位以待,也不能滥竽充数;第四,遴选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学术团队的组成的基本规律,例如学历、职称、学缘、年龄等方面组建规律。真正把学术造诣深,能够推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挖掘出来,促进整个学术团队的进展。
同时需要做好对年轻学科带头人、年轻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第一,对于年轻学科方向带头人、年轻学术骨干,要充分挖掘和使用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各种资源和优势,适时选送年轻的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跟随院士、国家千人计划所在的研究团队做高级访问学者或博士后工作,一则可以开拓研究事业和提升管理能力,二则为以后的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以校内现有高层次人才为核心,配合聘任一批业务能力强、威望高的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在科学研究、研究生的培养、团队管理等方面进行培养和经验传授,不断提升年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业务水平。第三,对于职称评定、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博导遴选、研究生招生等各方面要充分利用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的优势,对一批成长势头良好的年轻人给予政策倾斜,提高他们成长的绝对速度。
通过以上具体措施最终实现省部属重点建设院校在年轻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效能,缩小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差距,拉大与普通院校的距离,促进自身高速持续发展。
在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内部挖潜工作的同时,留住有用之才,减少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对于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同样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1.对于校内原有优秀高层次人才要真正做到与引进人才的综合待遇基本一致,给予充分发展空间,从根本上降低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风险。
2.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致,设计和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切实改善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理念,在校园内部真正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履行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聘用合同,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和分流。
3.要改善和提高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综合配套环境,切实提高生活、工作的幸福感、舒适感,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和主人翁地位;不断改善和提高学校后勤保障体系,解决好师生员工的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使广大师生员工以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实践中。
综上,对于省部属重点建设高校只有在做好了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特别是扎实做好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方可在新一轮高校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刘东,谢昭明,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学科竞争力——谈高层次人才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4).
[2] 张宁生.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
[3] 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4] 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游海.高校学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6] 杨洪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之初探[J].管理学,2010,(5).
[7] 刘汉伟.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8] 佘斯勇.汇聚人才队伍推进高校学科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08,(1).
[9] 高福安,蔡娟娟,等.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J].现代传播,2010,(5).
[10] 王智平.论高校学科人才队伍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