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与黑龙江流域文明

2012-04-12 03:00李秀莲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女真人女真小海

李秀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a.东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b.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

女真人与黑龙江流域文明

李秀莲a,b

(哈尔滨师范大学 a.东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b.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

女真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女真人以这个名字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一千年,如果说,黑龙江流域文明有6 000年的历程,女真人拥有六分之一的时间,金戈铁马纵横东西,幅员万里,把黑龙江流域文明推向了巅峰,女真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

一、千年女真

女真与大金国联系在一起,是一般人的共识,甚至有人认为,建立大金国的女真,也就是生女真,是女真人的主体。其实,建立大金国的女真仅是女真人的一小部分,就女真群体来说是不足称道的,在完颜女真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女真族群,他们很早就生息繁衍在黑龙江流域。

《文献通考》卷三二七载:靺鞨朝拜大唐,“太宗问其风俗,因言及女真之事,自是中国始闻其名,契丹目之曰虑真”。“女真”一词在唐贞观初年就曾一现,悬隔将近300年,五代时期又出现了。此后,女真人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民族体(时而是部落,时而是民族,时而是部族)活跃于历史舞台达七百余年。前后总计一千多年。

“女真”在唐初一现后消失,学术界鲜有追问者,可能多数学者都认为靺鞨人提及的“女真”即是后来的完颜女真。这是对女真历史的极大误解。从《文献通考》的记载中可概括出如下重要信息:其一,“女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唐初就存在,他的习俗可能与靺鞨有同有异。其二,靺鞨人称他们为“女真”,契丹人称“虑真”。有人在满语中解读“女真”为东人说(人说)、海青说(东方之鹰)等,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女真”是省称,完整的读音为“朱里真”,是契丹语、靺鞨语,不一定是满语,所以,在满语中寻找对音不一定准确。其三,有唐一代,史籍不见“女真”族称,可能唐朝人用了另一个称呼,虽然不能确定具体是什么,但肯定与“女真”的音或义存在某种联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四,至五代,契丹人崛起,挡住了其北边的部落去往中原朝贡的道路,被契丹人称为女真的人不能直接面对中原史籍的书写者,中原史籍再记载女真人,就只能通过契丹人。

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在这一千年的时间里,女真人是黑龙江流域的主要居民,也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缔造者之一。

二、河山万里

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要研究文明的创造者及其文化积淀,女真人的文化积淀要从黑水靺鞨谈起,女真出于黑水靺鞨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研究黑水靺鞨首先要注意黑水靺鞨与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的区别,黑水靺鞨与黑水部常被混为一谈源于史籍记载的混乱,后世学者不察,径直说“黑水靺鞨是靺鞨族七大部之一”[1]。只有个别研究者注意到它们的区别。蒋秀松在《女真与靺鞨》中把黑水靺鞨分为两个层次:“其第一个层次,宜包括黑水部周边诸部,诸如思慕部、郡利部、窟说部、莫曳部,特别是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黑水靺鞨的第二个层次,也是范围最大的层次,即黑水靺鞨代表整个靺鞨。”

蒋秀松先生注意到黑水部与黑水靺鞨的区别,无疑是学术研究的一大进步,但他主观地划分层次,又使其研究偏离了客观历史。黑水部、黑水靺鞨不是概念,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是历史不同的两个阶段,黑水部与黑水靺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时间、地理位置、邻部可区分二者的不同。唐征高句丽之前,靺鞨七部中有黑水部,其地理位置在安车骨西北。王禹浪先生在《靺鞨黑水部地理位置分布初探》中称:“勿吉(靺鞨)七部时期黑水部的地域应在今阿什河西北松花江左岸的肇源、肇东、四站一带,即嫩江下游左岸及松花江东流段的上游左岸一带。”当然,学界对此还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以王禹浪先生的考订为是。黑水部与黑水靺鞨邻界是不同的。《旧唐书·靺鞨传》载:“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黑水部西界突厥,南邻高句丽;黑水靺鞨南为渤海,西界室韦。唐征伐高句丽后,靺鞨七部及其周围的部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以粟末部为核心整合周围部落,形成粟末靺鞨,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渤海政权。其余的部落被统称为黑水靺鞨,《新唐书》卷一二九记载:“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东北行十日得窟说部,亦号屈设,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

黑水靺鞨包括黑水部及其周围的部落,所谓黑水靺鞨,应该是来自唐朝方面的称呼,唐朝设治于黑水部,黑水部是客观存在的,而黑水靺鞨未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可能是唐朝对其设置的黑水部及其周围部落的统称,不具有实际意义和具体所指。正因为如此,所以它的疆域是被统称在黑水靺鞨内的诸部的活动范围的外围,黑水靺鞨的疆域很辽阔,黑水部在黑水靺鞨之中。

学术界一般认为黑水靺鞨在今黑龙江中下游,《新唐书·靺鞨传》记载,渤海出现后,靺鞨作为族群的概念已经消失,代之而出的是黑水靺鞨。黑水靺鞨的地理位置较之靺鞨七部的范围已有很大的变化。《新唐书》卷一二九载,黑水靺鞨,“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唐会要》卷九六记载:“今黑水靺鞨界,南与渤海国德里府接,北至小海,东至大海,西至室韦,南北约二千里,东西约一千里。”

黑水靺鞨地域范围东西所至争议不大,东到大海,即日本海。西至室韦,应该在大兴安岭以西。南北所至需要认真较求。

黑水靺鞨南界德里府,是渤海的地界。《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五有记载:“黑水靺鞨界,南至渤海德里府。”《新唐书·渤海传》所载十五府中无“德里”之名。《新唐书》:“渤海王城北经德里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这个德里镇不是德里府。《辽史·食货志》卷六○载:“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多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载:“第三十三程,自黄龙府六十里至托撒孛堇寨,为东契丹寨……南有渤海,北有铁利。”《契丹国志》卷二二载:契丹“正东北至铁利国……次东北至靺鞨国。”

近人黄维翰《渤海国记》载:“铁利本黑水靺鞨也,在扶余之北……渤海既亡,而遗民建国号铁骊,后归于金。”金毓黻《东北通史》、《渤海国志长编》将铁利部的地理位置比定在今伯力附近;张博泉先生在《肃慎、燕毫考》中也认为,“显德府为德里府之误,德里府即铁利府,原属黑水靺鞨,后入渤海,在伯力(今苏联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刘师培在《辽史地理志考证》中则认为“铁骊,亦唐铁勒之一部”,“今开原、铁岭是其故地”。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唐会要》所记黑水部与渤海分界的“德理府”就是铁利部所在地,并说“德理”就是“铁利”的同音异译[2]。

铁利的位置众说不一,推究其原因是多重视地名的音对,而忽略其他。铁骊(铁利)的迁徙方向与其来源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来源问题是首先要明确的。关于铁利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来自肃慎系统的靺鞨——黑水靺鞨;只有部分学者认为铁力来自突厥族系的铁勒。主张铁利来自肃慎族系的,其位置必然是伯力,或海滨某地,并说铁利由东向西、向西南迁徙。德理镇一说在今宁安附近的德林石,一说在今依兰附近。刘师培主张铁利来自突厥,“铁骊,亦唐铁勒之一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视开原、铁岭为其故地有些唐突。铁利与铁勒有联系,但他们是源与流的关系,还是同根于自贝加尔湖沿岸的丁零需要考虑。如果铁利与勿吉(靺羯)的先民呼揭是鱼贯迁徙到黑龙江流域的,①笔者已考证,勿吉(靺羯)的先民来自贝加尔湖,与呼揭有源流关系。另有专论。勿吉在前,铁利在后,铁利就不是铁勒的一支,而是同根于丁零的主、次两个流。

事实上,铁利在勿吉后面迁徙到黑龙江流域,黑水靺鞨形成之初,铁利必在西部,不可能是伯力,也不可能在海边,应该在嫩江流域。《东北历史地理》将其比定在“辽代女真(今阿什河)之西,当位于今松花江东流段以北之地,约当今呼兰河以西地。”南接渤海德里府,实是铁利故地,铁利府。在以上考订的范围内,不妨考虑黑龙江省泰来县附近,铁利与泰来存在对音,而且,地理位置也很接近,且符合《新唐书·渤海传》的记载,从渤海王城到铁利国(泰来)足有千里。铁利被视为靺鞨的一部分,称铁利靺鞨。黑水靺鞨形成后,属于其中,迨渤海征服黑水靺鞨时,铁利臣于渤海,契丹灭渤海,铁利被视为渤海遗民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视为女真的组成部分。阿保机征服契丹东北的女真,使其隶于契丹籍,是为熟女真。熟女真中就有铁利,铁利与契丹的关系很密切,契丹讨伐乌惹就驻于铁骊,铁利俘获乌惹之民送交契丹。

黑水靺鞨北至小海,很多研究者指“小海”为鄂霍次克海,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是相连通的水域,在古人眼里,不会把它们分开,他们就是东界的“大海”,不应该指北界,北界应该另有所指。《隋书》卷八四云:“……北海南则都波等。虽姓氏各别,总谓铁勒。”《新唐书》卷一二七云:“都播,译作都波,其地北濒小海,西坚昆,南回鹘,分三部,皆自统制。”唐代称“小海”为贝加尔湖。

何秋涛在《索伦诸部内属述略》说:“北至小海。今考黑龙江极北有小海,即泰西人所谓大拉[该]海也。《北史》所云于己尼大水即北海者,当即至此。”刘义棠在《维吾尔研究》一书中认为:“都播,译作都波,其地北濒小海,小海或即今贝加尔湖,古称作北海者,丁谦考证为唐努山东之库苏古尔泊,有误。”

唐代也有“少海”的记载,《新唐书》卷二二○载:“流鬼去京师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其北莫知所穷。”所谓“少海”不是与大海相对的“小海”。杜甫有诗云:“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崆峒在西,少海在东。”《淮南子》云:九州之外有八殥,东方曰太渚,曰少海。把流鬼所居的“少海”之北与“小海”相比定,造成小海定位的错误,也造成黑水靺鞨地理位置确定的错误,形成连锁性错误。

黑水靺鞨的活动范围是东到大海,即日本海;南与渤海临界,在今黑龙江省泰来附近;西到大兴安岭以西,与室韦相接;北到贝加尔湖,这是笔者首次把黑水靺鞨的疆域还原为《新唐书·靺鞨传》记载的“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女真人从这样广阔的地域里,滋养着黑龙江流域文明,同时,黑龙江流域文明也辐射在广阔的地域里。

三、黑水文明

在一千年的时间范围内,在“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的范围内,女真人使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了完整的内容。

第一,女真人把黑龙江这个名字给了今天的黑龙江。黑龙江地名是流动的,最初在第二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古称粟末水,又称黑水,在辽金时期,黑水(粟末水)一带已有“黑龙“的传说,辽朝皇帝“泛黑龙江”就是这一带,绝不是今天的黑龙江。黑龙江地名的起始地准确地说是在今天吉林省松原市的哈拉毛都镇。哈拉毛都就是“黑龙”。黑龙江地名最早当出现在哈拉毛都附近,即松花江东北流以下与嫩江合流后的混同江。混同江在辽金时期又称黑龙江。黑龙江地名移动到今天的黑龙江是在元末明初,是女真人迁徙的结果。

第二,女真人使黑龙江流域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国家文明。在女真人建立大金国之前,黑龙江流域曾出现过传说中的橐离王国、夫余王国、渤海王国。这些王国的文明程度远不及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女真人立国于按出虎水畔,幅员万里,发达的农业经济、游牧经济兼而有之,国家机器完备,文化水平比肩于唐宋。

第三,城市文明的出现与社会分工。城市文明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女真人建立大金国前,在来流水一带,社会分工渐渐分明。女真完颜部耕垦树艺,建筑屋宇;完颜部以西的部落游牧迁徙,逐水草以居;完颜部以南的乌春部等以锻铁为业。《金史》卷六七记载:“阿跋斯水温都部人,以锻铁为业。”建国前,女真人的交换活动颇具规模,位于混同江东岸的宁江州就是女真人之间、女真人与契丹人之间贸易交换的集散地,称为“榷场”。《契丹国志》卷十记载:宁江州“有榷场,女直以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蜜蜡、麻布之类为市,州人低其值,且拘辱之,谓之打女真。”宁江州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实现物品交换的场所,有城有市,是女真人建国前黑龙江流域出现城市文明的标志。建国后,上京会宁府日渐成为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文明在这里达到新的高度。

第四,女真文字的创制是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文字的出现作为人类社会从“野蛮”向“文明”过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金朝建立初期,即创制女真文字。《金史·完颜希尹传》记载:“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书,因契丹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所制字俱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真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女真文字创制于黑龙江流域,是女真民族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民族自觉、自树的表现。

女真人把中原文明的文化因素迁移到黑龙江流域,在新的环境下,迁徙来的中原文化因素部分适应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环境,参与并促进新的文明机制的建立。这种在外来文化因素影响下生成的文明,可以称作“次生文明”。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生与发展是多元发生的中华文明之一隅,始终处于中华文明烛照之下。

[1]李德山.黑水靺鞨史论[J],史学月刊,2006,(5).

[2]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篇[G].1979.

2012-01-07

黑龙江省哲社科学研究规划重大委托项目“金源女真社会文明的演进及其流变研究”(10F002)

李秀莲(1964-),女,黑龙江桦南人,副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

〔责任编辑:时 妍〕

猜你喜欢
女真人女真小海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女真文“契丹”考
金代的酒文化漫谈
论辽金时期朝鲜半岛女真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