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

2012-04-12 02:59张思京
湖湘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

张思京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重新审视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

张思京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学之源和民族文化瑰宝,走过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的痛苦演变。其历史地位早有定论,其前途命运值得关注与期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必要重新认识古典诗歌的现实意义,重新审视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

古典诗歌;社会功能;文化繁荣

中国古典诗歌,是指与现代诗歌相对应的,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广义上包括诗词歌赋曲等,狭义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古典诗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必要重新认识古典诗歌的现实意义,重新审视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

一、曾经的辉煌:不朽之盛事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主流代表。王力《汉语诗律学》:“诗歌起源之早,是出于一般人想像之外的。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后有韵文,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问的。”林语堂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是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我们可以认为,诗歌产生的年代早于世界上任何宗教。《诗经》收集作品产生年代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中国有诗之史长达3100年。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使诗歌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诗歌的大繁荣,标志着中国成为伟大的诗的国度。宋词元曲的发展,使古典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新的境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直到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前,诗歌长期居于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华夏民族一桩非常崇高的事业。

古典诗歌是古人才华地位的重要象征。在古代衡量一个人的才华,主要从文武两方面,文武双全、能文能武是最理想的人才,随着文官治国体制的确立,人才的标准更多体现在文思诗思上,所谓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笔生华藻、字吐珠玑,有作为的诗人总是最耀眼的明星,拥有无数的“粉丝”。朝廷看重诗人,世人仰慕诗人,诗人受到高于普通人的礼遇。贺知章告老还乡,唐明皇李隆基在长安城东门设帐作诗饯行,白居易去世,宣宗李忱作诗吊唁:“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李白自恃诗才,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

古典诗歌是封建统治者取仕的重要标准。中国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年,诗赋一直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唐代科举常見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试帖经、杂文、策论,杂文就是诗赋(一诗一赋),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应试者必须长于作诗,诗文茂美方能入选。唐朝文官几乎无一不是诗人。李白初到长安并无名气,带自己诗作去晋谒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看了其《蜀道难》,扬眉赞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推荐给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名扬天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导向对唐诗发展与繁荣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社会导向下,无数文人学子把追求诗“境”作为人生理想,诵习诗赋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门砖。

古典诗歌在国家和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确立,在于无论是统治者、官僚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认识并在实践中实现着诗歌如下社会功能:

开国安邦的辅助功能。汉高祖刘邦首开帝王作诗风气,伴随他的是强大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汉末魏王曹操于四海板荡、军政繁忙之际横槊赋诗,成就卓著。曹植以不世之禀赋,用心于诗,成为一代诗宗。曹丕《典论·论文》对诗歌创作一言以蔽之:“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李唐王朝二百八十余年间二十三位皇帝,有诗歌作品留存到今的有十二位,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在《全唐诗》中分别占一卷篇幅。唐玄宗祖母武则天、伯父唐中宗也是诗人,他们倡导宴饮赋诗,群臣应制,有时一次多至百篇,不擅长作应制诗的大臣很难参与朝会。盛唐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诗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平生结习最于诗”,自称平生赋诗四万多首,仅就数量上说可能是中国“第一”诗人。诗歌在封建帝王眼中,俨然是打江山理社稷享太平的重要工具,诗歌创作成为不少帝王身体力行的“一把手工程”。有志之士忠君爱民、匡扶社稷、杀敌建功、精忠报国,也往往采取诗歌形式吐露心迹,表达愿望。魏征《述怀》:“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何等的气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骆宾王《从军行》:“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歌对统一人们思想意志、延续国家稳定起着显著作用。

儒家文化的教育功能。中国自古有“诗教”之说,孔子最早利用《诗经》进行儒家思想教育尝试,屡言“诗书礼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尧曰篇》)诗以言志,礼以立身,“诗”“礼”是孔子传道授业的基本内容。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诗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了解社会动态,集聚社会能量,针砭社会弊病,近可以事父,远可以事君,还可以利己,可以成为建设理想国的有力手段。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以诗发史,以史继诗,是儒家文化传统。钟嵘《诗品·序》:“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唯有诗,可使人在贫困卑贱中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可使人幽静独处时没有烦闷,化解悲哀。历代的政治家都重视古典诗歌作为教育手段的运用。一部《百家姓》用四言诗的形式,使华夏民族姓氏朗朗上口,通俗易记;一部《三字经》,融会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化高深的道德礼义为浅显易懂的三字歌谣,成为儿童启蒙教化的经典。

民族精神的凝聚功能。古典诗歌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以及终极价值等等。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心理学与文学》指出的:诗歌的每一个意象“都包含一部分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都包含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次的痛苦或欢乐的遗物,它们基本循着同一道路,就像灵魂中雕出了很深的河床,原来的四处漫溢、又宽又浅的生活之流水,突然在河床里汇成了巨大的河流”,诗人“通过给原始意象以形式,它就被翻译成当前的语言了,并使我们可能发现通往生命的最深的源泉的道路,那里有艺术的社会意义:它不断教育时代精神,它创造出时代最缺乏的形式。”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咸用《送人》:“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哪怕是山水诗人,在民族精神的表达上一样畅快淋漓,王维《从军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平戎辞》“男儿解却腰间剑,喜见从王道化平。”古典诗歌汇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凝结了爱国主义情感,像一根红线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根植于民族的血脉,成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奋进精神的重要源泉。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艺术的珍品,文化的精髓。李白、杜甫、陆游、文天祥、岳飞、林则徐等一大批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诗篇,后人口口相传。用古典诗歌铸造民族灵魂,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鲜明特点。

智慧哲理的启迪功能。古典诗歌中不乏饱含哲理的篇章,它是心灵的感悟,实践的总结,能使人在获得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得到哲学的思考和教益。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耳熟能详、千古传诵的名句,对民众的启迪教育作用不可替代,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更是深远。

二、中道的没落:身前身后名

儒家文化主张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折中调和,此为中庸之道。浸润了儒家文化精髓的古典诗歌走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元代以后逐渐出现强弩之末迹象,虽然产生了明清十大家和一些新的流派,出现过短暂的中兴,但到了近代急转直下,五四之后彻底走下圣坛,几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于这种变化,从时代发展演变的过程看,有其必然性和进步意义,但回头细细审视,古典诗歌从辉煌走向没落,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反思。

传统文化胞衣的割裂。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了古文、诗、词、曲、赋、联、音乐、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历法、民俗、节日、武术、中医等各大元素,在这一艺术宝库中,古典诗歌尽管只是一部分,但却是宝库中的精华,与其他文化元素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了当时的历史。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可以加深对古代中国社会的认识,同时对现代生活也发挥着作用。文学发端于诗歌,古典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长期是“源”与“流”的关系。五四以来诗歌盲目尊新压古,导致新诗发展基础动摇,没有古诗作基础,新诗发展也缺少了民族文化的底蕴。而五四以来一些大学者,包括一些写作新诗的人,他们的古典诗歌基础也是相当好的,也喜爱创作古诗。人们实在想不清楚,“德先生”、“赛先生”与传统文化、古老文明究竟有什么冲突,非得一棍子打死。近百年来,除国画和书法等屈指可数的几项尚在文化圣坛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他或有名无实,或销声匿迹,很多已如地球珍稀物种,面临失传绝代的危险。如传统节日中,很少有人还知道上元、中元、下元,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天日、地日,寒食、乞巧、立春、冬至等,也无从体会古代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崇拜自然、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精彩浪漫、大俗大雅的千古名篇,如今人们只能从这些诗文中求证、揣摩和感受。对此,本人曾有一首七律《春日有感今古俗异》表达遗憾和忧虑之心:“老寒空自让春凉,辜负新霞与夕阳。见说古人千种趣,徒闻佳节百般狂。花枝无主枉招展,风俗于今费考量。逐利生涯成一统,疏天背祖断衷肠。”

祖国认同媒介的受损。对祖国的认同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既包括对祖国山川、疆域、政治、GDP的认知,也包括对祖国的语言、文化、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的认知。诗乃天地之心,生民性情,国史镜鉴,是认知国家、民族、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古典诗歌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用处也许确实不大,但它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屈原《离骚》“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中激烈的感情是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血写的遗嘱,千百年来感动和激励无数后人。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情形下,这些诗歌是鼓励人们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最有力的精神利器。优秀的古典诗歌,无疑是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爱人共同情感最凝练、最集中的表达,最能引起广泛共鸣,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但这一功能,随着它自身命运的沉沦而弱化、退化了。

民族核心价值的隔膜。爱国主义是阶级社会所有民族和国家普遍共有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中,除了爱国主义这一人类共同价值观外,还有儒家文化主导的独特的价值观,包括中庸、仁和、爱君、爱民、亲情、友情、谦逊、礼让等等。如友情,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荀子说:“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之,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古典诗歌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亲情,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爱情,《诗经》中《关雎》描写男子偶遇“窈窕淑女”一见钟情,于是“寤寐求之”,但并未得到回报,“辗转反侧”,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妙境界。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典诗歌用最美好最精辟最生动最有效的语言表达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共同价值,不接触不熟悉不运用古典诗歌语言,就隔断了后人与古人原本应该相通的心灵。

雅与俗的严重倒错。吟诗作对向来是风雅之事,古典诗歌雅俗共赏,亦雅亦俗,雅中有俗,俗中见雅,大俗大雅。雅与俗之间体现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意境美、艺术美、语言美、内涵美、形式美、简单美、豪放美、婉约美、宁静美、温柔美、敦厚美、忧伤美、快乐美、忠正美、和融美、博远美,使人在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价值。正如台湾知名学者叶嘉莹说:“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曾几何时,古典诗歌形式被贴上匕首标枪标签,作为文攻武卫工具、歌功颂德手段,失去了儒雅的本色,更随着市场经济的潮水,风雅之俗受到媚俗的异化,如“窗前明月光,地下鞋一双。”“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成为娱乐至死、浮躁至死、恶搞至死年代的衍生品。

三、时代的催生:流传胜子孙

历史车轮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肩负的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之上,重新审视古典诗歌的价值和作用,重新塑造古典诗歌的社会功能,已呈顺流之局、渠成之势。

盛世到来为古典诗歌提供了复兴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中国布好几百年来新盛世的初局。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包括了文化的复兴。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其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国运昌而文学兴,国运败而文学衰。盛唐是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高峰,而唐诗无疑是这座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无法相比的。艺术源于生活,繁荣的诗歌是盛世的直接产物和重要见证,利用古典诗歌这一经典艺术形式讴歌时代,是时代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诗歌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必然走向。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使命催发古典诗歌内生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离不开精神力量支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活力、汇集智慧、鼓舞斗志,是包括诗歌在内的任何文学形式的神圣使命。一部作品、一个形象乃至一句文学名言,可以成为社会尺度。在革命时期,文学的代名词是笔杆子,而笔杆子和枪杆子成为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古典诗歌展现了千百年来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思绪、理想、追求、生活细节、社会画面、民情风俗、文化记忆、英雄气概,还有挥之不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韵律。这一切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探寻人生理想,献身崇高的境界追求。积淀了3000多年的诗歌传统,无疑将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厚重的内涵。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作家、艺术家提出,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是古典诗歌焕发青春的强大动力。

近百年诗歌发展经验教训为古典诗歌生存作了厚实铺垫。五四白话文运动对打破长期存在的书面和口头两种语言界限,推动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废除旧体诗则成为诗歌发展、文学发展的一场灾难。新体诗或自由诗白话诗在自由表达感情、普及更广人群上有其优势,古典诗歌在洗练精警、含蓄优美、音律谐叶上更具特色,大不可厚此薄彼。梁实秋说,“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新诗主要得益于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这一方面说明新诗传统文化根基先天不足,一方面为古典诗歌生命力不因一时之风云变幻而泯灭打下了注脚。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祖师爷,自诩“前空千古,下开百世”,“为大中华,造新文学”,却是用旧体裁《沁园春·誓诗》诠释这一壮志雄心;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写白话文,作旧体诗;闻一多主张精神继承传统,技巧无妨西化,他的诗在意境构建、幻象展示、感情表达及词语运用上都受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响,在写作六年白话诗后作《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铜椠,纪以绝句》:“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鴂舌总情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繮作旧诗。”毛泽东不赞成青年写旧体诗,自己却没有写过一首自由诗,相反他说“旧体诗一万年打不倒”。真理需要坚守,教训需要吸取。

海外汉语热和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形成强力倒逼。西方国家研究汉学,历来从中国古典入手,至于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汉文汉诗已根植于其文化传统。这当然与科举制度在这些国家的推行分不开,科举制度在朝鲜实行900多年,在日本实行300年,在越南推行近900年直到1919年才废除,比中国本身还晚。起源于英国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也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中华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外国文学家,100多年前提出诗歌“意象理论”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译成英文,在创作中大胆吸收中国古典诗歌赋比兴的手法,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新境界。近年来港台及海外华人圈形成了中国古代经典阅读浪潮,各种经典导读活动蔚为大观。台湾台中师范大学倡导“儿童读经典活动”7年来发展到100万小学生,占全岛小学生一半以上。香港每年一度全港中学生中国古典诗词写作朗诵比赛,吸引了学生广泛参加。中国已经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仍有300多所高校要求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所教内容除汉语外还有中医、武术、烹饪、戏剧、唐诗。外国人关注中国崛起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增强,与我们已形成反差。

百花齐放文艺方针为古典诗歌创作提供了政策保障。文学艺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党一以贯之的文艺方针政策。不管是何种艺术形式,何种文学体裁,何种创作方式,何种文学流派,何种文化元素,不管是纸质的,电子的,平面的,立体的,还是影像的,声音的,网络的,虚拟的,都有其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古老的越是经典的。利用古典诗歌艺术形式,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情感,我们可抒可发,可讽可喻,繁荣艺苑,服务社会。古典诗歌在“二为”“双百”方针下,理应存亡继绝,重振旗鼓,继往开来。

古典诗歌的普世价值,正如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说,“一切真的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延伸一点,一切真的古典文学都是现代的文学。古代文学家所面临、所描写、所表达的许多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古典诗歌所承担的社会功能,除了今古共性的功能外,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参照。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古典诗歌两个最基本的主题。古典诗歌中处处充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反观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了,环境破坏了;社会进步了,关系疏远了;电信发展了,传书消失了;收入增长了,幸福指数降低了。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田家村舍,青山绿水;土鸡土菜,健康食品;故友邀饮,全无功利;重阳赏菊,相约来年。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是古人曾经享有的真实世界。杜甫《客至喜崔明府相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舍南舍北皆春水”,这是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如今人们生活在水泥丛林之中,纵有万贯家财也难觅如此宝地;“但见群鸥日日来”,如今物种渐稀,以人为壑;来客是县令,不嫌杜甫招待“无兼味”、“只旧醅”,且愿与邻翁对饮,不在乎没有乡长村长作陪。多么单纯、质朴、厚道、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官民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建两个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古典诗歌中许多理想家园的描写是有益导向和宝贵参照。

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发展的必备标杆。文化繁荣离不开文学繁荣,文学繁荣离不开诗歌繁荣;诗歌繁荣必然包括了新旧两种诗体的繁荣。旧体诗尽管经历了近百年的沧桑,但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创作群体由小到大,近年来出现逐渐复苏迹象;尽管有格律规则的局限,但正是格律之难、之美让它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并成为一门激发人探寻研究热情的学问;尽管当今生活内容和生活环境难以切合古典诗歌意境的要求,但可以旧瓶新酒,古为今用;尽管古代音韵与当今普通话有很大变化和差异,但我们可以新旧两韵并行不悖,各得其所;尽管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古典诗歌中难免有消极避世的表达,但我们可以汲取精华,以诗化人;尽管创作容易受前人作品的束缚,但只要努力一样能创作出贴近时代脉搏的田园韵语、都市韵语;尽管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业已成趋势,但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阵地更值得坚守。一句话,振兴古典诗歌,是历史赋予当今国人的责任。当然,这一切,还取决于人们思想上的共识,取决于自上而下有组织的引导和推动,取决于教育、文化、出版、学术团体、民间机构等合力的形成,取决于研究群体、创作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壮大。

陶冶精神情操加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孔子对《诗经》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即诗歌表现真性情,诗人要有真性情,主观上实现文以载道,客观效果实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如今市场经济时代,物质的欲望,金钱的追逐,权利的交易,心灵的冷漠,道德的滑坡,奋斗的艰辛,命运的无助,一桩桩、一件件个案,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应当说,近些年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是在逐步加强的,我们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全国道德模范,有中国好人榜,有杨善洲、郭明义、沈浩、王英等先锋群像,有影视、书籍、报告会,等等。但精神层面的工作,还需要更系统、更齐备的教育手段,需要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寻找答案。古人运用2000多年的诗教,值得我们重新拾起。古典诗歌中的经典诗句,如“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如“山河眺望云天外,楼台参差烟雾中”,“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用古典的浪漫提振心气,用古典的通达拓宽心志,用古典的美丽滋润心田,用古典的忧伤慰藉心灵,用古典的含蓄营养心秀,用古典的智慧引导心机,用古典的韵味娱乐心曲,这远比流行风、现代潮和简单的教育手段更强烈,更持久。

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的必然途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名篇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既具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古典诗歌,可积累词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味其中美好情趣或深刻思想感情,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增强美感,提升生活品质。当然时代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远离之乎者也,远离阳关三叠,但筹思运笔,斟字酌句,不可以远离古典诗歌。古典诗歌讲究用词凝练精致,是最能锻炼人写作能力的一种文体,如果熟记一些名家名作,或能创作诗词,对其他各类文体的写作大有裨益。现代社会虽然商业味道浓重,但并不忽视人的文学修养,在招生、招聘、公选考试等关乎人生重要选择的场合,文字能力往往成为很重要的考量标准,学好古典诗歌,丰富文学修养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维系民族感情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一个紧迫问题,是遏制台独,实现国家民族的完全统一。不统一,不是真正的盛世;不统一,谈不上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纽带。早在两岸隔绝的时代,国共双方尝试接触,古典诗歌就扮演着信使角色,相传1965年毛泽东作《临江仙》词托人转交蒋介石,中有“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1982年廖承志在写给蒋经国的信中,引用鲁迅“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诗句表达摒弃前嫌和平统一的愿望。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历史性握手时,连战引用“逝者长已矣,来着犹可追”来表达两党共同面向未来的意愿,实际上用了两处来源,《论语》“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和杜甫《石壕村》“存者且偷生,逝者长已矣!”经典诗句一字千钧,感人肺腑。连战访问期间,台湾一家重要媒体资深评论家巧妙引用了李白脍炙人口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恰如其分表达了两岸和平发展统一的主流民意和时代大势。

[1]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M].周锡山编校.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3]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4]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剑波.清代诗学话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7.

I2

A

1004-3160(2012)02-0095-06

2012-02-01

张思京,男,湖南怀化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纪检组长,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诗歌、开放型经济及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高考中的古典概型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