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天赋理论形式

2012-04-12 02:31李艳鸽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认识论天赋恩格斯

李艳鸽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天赋理论形式

李艳鸽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批判先验论,但是也充分肯定认识的天赋形式。当代天赋理论将天赋性纳入自然主义、物理主义的框架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尚未深入讨论的新问题,因此论证过程中的争议与回应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扩展,天赋理论的合理因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相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天赋理论;当代天赋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天赋理论形式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融合互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传统天赋理论时,依然充分肯定认识的天赋形式。这种批判对于现当代天赋理论形式而言是不适用的。相反,当代天赋理论的合理要素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困境的解答。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天赋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和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恩格斯提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存在是第一性的。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克思指出只有将“对象、现实、感性”放在实践中去理解才能解决认识的可能性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人类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平静的、呆板的、表面的反映,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深刻的、能动的反映。人类的认识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2]

在思维和存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经验的概念本身进行了发展,同时还强调人的理性。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把全部思想内容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加以扩展,以致把它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限制和公式完全推翻了。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身去经验,这不再是必需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3]当代天赋理论借鉴了这一经验的概念,并进行了发展。

(二)时空观和运动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五章中,分析了杜林时空的无限性的观点。他在对杜林“没有矛盾加以思考的无限性的最明显的形式,是数在数列中的无限积累”时空观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之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2]那么时间是如何存在的呢?杜林说时间是由于变化而存在,同时还存在不发生任何显著变化的时间。恩格斯批判道,“如果世界曾经处于一种绝对不发生变化的状态,那末,它怎么能从这一状态转到变化呢?绝对没有变化的而且从来就处于这种状态的东西,不能由它自己去摆脱这种状态而转入运动和变化”[4],它最终在寻找推动力的过程中陷入了神秘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空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和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确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4]。恩格斯否定了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了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辩证的动静观。运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还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

具体而言时空也是神经系统存在的形式和属性,是人的认识能力存在的形式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加工处理的方法和形式。而人的认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天赋形式,包括时空形式、材料加工形式和抽象推理形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不仅仅是人的逻辑思维、认识能力有天赋形式的存在,形象思维、情感及意志等都有天赋形式。而这些天赋形式本身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对人的思维到底起多大作用,正是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诸学科研究的中心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时空观运动观与当代天赋理论并不矛盾。

(三)生命的起源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融合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其中,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达尔文进化论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提供科学实证基础。

在生命观上,马克思主义坚持进化论的思想,消除了生命问题上的神秘主义。恩格斯批判杜林“本能的感觉主要是为了与它们的活动有关的满足而被创造的”的断言,认为它将黑格尔的“内在的目的”运用于有机界,即“不是被一个有意识地行动着的第三者(也许是上帝的智慧)纳入自然界,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中的目的”[4]。在这里,恩格斯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目的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发生变化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化论的观点上与当代天赋理论并不矛盾,这里只是对传统天赋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四)真理观和平等问题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所谓的终极的真理、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绝对可靠性等,并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是通过人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2]真理性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完善,人的认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2]。这种相对性是指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理性知识总会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那么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能否相通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两者是相通的,不是无法逾越的。

对于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具体的,并不存在所谓抽象的平等。平等的实现程度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5]。马克思说:“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平等观上承认人有天赋上的差异,并认为人天生就具有某方面的能力。在真理观上认为普遍的绝对真理是可以通过人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接近的。这些既是对传统天赋理论的天才观的批判否定,也是对其中合理因素的借鉴。

(五)认识的天赋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先验论,但从不排斥认识的天赋形式,而是充分肯定其重要作用。“如果人类不存在,那么,他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性的,因而也不可能把思维当做人类的本质表现。”[6]马克思接着说:“人类是自我地存在着。他的眼睛、他的耳朵等等是自我的存在着;他的每一个本质力量在他里面有着自我性这个属性。”[6]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认识的天赋形式。当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说的天赋形式与天赋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神经系统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发展的结果,这一结果还沉淀下来作为人的基本特性一代代遗传下去。所以不存在所谓目的论,而这些只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的天赋形式不过就是大自然的特殊性质而已。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面临的难题

(一)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一般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而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结论是科学研究及科学理论的可靠基础。但是“观察渗透着理论”这一命题使科学认识面临无穷倒退的困境。该命题指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这就是说观察并不纯粹,那么认识对外间世界的反映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1],即“人类思维”反映“外部世界”,“人类思维”在实践过程的反复中不断证实外部世界存在我们所指称的“客观规律”。但问题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规律”是同一的吗?如果观察渗透着理论,人类思维能反映客观世界吗?

另外,量子力学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该原理认为: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其中粒子位置的测量必然地扰乱了粒子的动量;反过来说也对,粒子动量的测量必然地扰乱了粒子的位置。测不准原理是一种观察者效应的显示,我们从中看到任何观察的结果都只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所在的大系统的结构属性而已,而并不存在纯客观的、与主观没有任何关系的所谓“客观知识”。相对来说客观性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显现出来,认识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因为不存在绝对的客体。因而能动的反映论不足以说明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需要不断改进。

(二)能动地反映如何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人的认识活动既不能脱离被认识的客观对象,也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认识结构或框架并不是先验地存在的,而是无数次重复的实验活动结果在人脑中观念内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批判了先验论,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思维能动的反映的实现途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不仅通过实践及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形式来进行。马克思恩格斯自己也意识到了“对问题的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大家都过分地忽略了。这是一个老问题:起初总是为了内容而忽略形式”[7]。列宁对黑格尔的“思维自己构成自己道路”进行重新解释,为其后现代哲学关注“思维自己构成自己”指明了方向。

现代人类学、发生认识学、儿童心理学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表明,思维确实是自己构成自己的,它有自身的内在矛盾,内在发展逻辑,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因此,要从对实践认识的第一层次的研究跨入思维内在矛盾运动的第二层次的研究,这是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对认识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如果世界是一元的物质世界,意识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物质呢?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体现呢?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亟须解决的问题。使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一般关系研究进入到具体关系的研究中,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主客体如何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人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人所达到的只能是相对真理,人不可能穷尽整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那么主体是如何认识客体的,如何达到主客体的统一的呢?我们如何处理我们自身思维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呢?“具体而言之,在论述世界的统一本质时,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而在具体分析意识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似乎被解读为属性二元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把意识看做是不同于其他物质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属性,不这样理解,似乎就陷入了还原论。”[8]

当代的脑科学、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进化论等科学也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更多反例,同时也促使认识论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天赋问题只是认识论中的冰山一角,现在重新审视曾经被唾弃的天赋问题我们发现,其中不无合理性,同时这种合理性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面临的困难有很好的解释力。而马克思恩格斯都并没有否定天赋,反而强调了进化以及天赋的作用。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天赋问题重新研究并给以科学评价。

三、当代天赋理论合理因素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模块理论对科学客观性的解答

“观察渗透着理论”是相对主义整体论的论据之一。一般认为通过观察可以能把握事物的某些特质。但是事实上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两个观察者以同一方位观察时,可能是不一样的视觉经验。观察者的视觉经验也要依赖于他过去的经验以及他的信念。另外知觉渗透着认知,例如格式塔,可以实现知觉的连贯性。这样就没有办法证明科学知识的真实,只是相对主义的。

福多的模块理论认为输入系统具有模块性,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受主体愿望信念的影响,具有独立性。同时福多认为相对主义忽视了人性中固定的某些结构,只要根据各自的知觉结构所观察的事物就会得到客观的看法。

对于观察渗透着理论导致的无限后退,波普尔的回答是:“如果这些观察是值得注意的,如果这些观察需要加以解释,因而导致人们发明一种假设,那是因为这些观察不能在旧的理论框架、旧的期望水平上加以说明。这里并没有无穷倒退的危险。如果追溯到越来越原始的理论和神话,我们最后将找到无意识的、天生的期望。”[9]这里我们看到波普尔回到了先天的解释,不过是用生物进化的方式解释了先天知识的来源——遗传,消除了先天知识的神秘性。进化认识论就是这样试图通过进化来解释我们知识的先天结构的。

心灵的模块性理论肯定了科学的客观性,为我们获得客观性知识提供了支撑。

(二)知识科学对能动的反映方式的探讨

要解决思维如何构成自己的问题,首先就要对思维本身进行界定。思维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思维的表述可以归纳如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或运动形式,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意识对人脑、外部世界有反作用。

大脑产生了意识、思维,大脑又是如何产生意识和思维的呢?在人脑进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什么?意识通过什么方式反作用于环境?知识科学尤其是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试图解开智能之谜。作为反映的意识,可以表现为过程或活动,而这种过程或活动并不是非物质精神的活动,其实就是大脑皮质的活动。反映还可以理解为大脑活动过程的结果,例如思维后所形成的想法,知觉过程所产生的表象等。

(三)具身认知论对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的回答

具身认知论认为心智、身体和环境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因此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人诞生那刻起就一直存在着。心智嵌入大脑中,大脑嵌入身体中,身体嵌入环境中,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也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它们是一体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论述的深入。

当代天赋理论研究已经摆脱了神学先验理论的束缚,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讨论天赋问题。从神经科学的研究可以看到天赋不过是倾向,它在与后天环境的作用中成长起来,是与人的信念愿望隔离开来的潜在的天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心理模块性问题、认识整体性与天赋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都少有涉及,研究的深入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高新民,刘占峰,等.心灵的解构——心灵哲学本体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D01

A

1007-905X(2012)08-0046-03

2012-05-30

李艳鸽(1979— ),女,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

责任编辑 姚佐军

猜你喜欢
认识论天赋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测测你隐藏的天赋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用努力换天赋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