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芳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么,怎么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让文言课堂优质高效呢?这里,以《逍遥游》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的感知中走近文本
上课伊始,我采取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首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有关庄子的几个故事:庄周梦蝶、鼓盆而歌、涸辙之鲋。在这样的故事中,学生感知了传统文化,也对庄子有了浓厚的兴趣:庄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超出常人的举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我再顺势引导,指出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对庄子有了浓厚兴趣的学生不再畏难,都希望快速走进《逍遥游》,了解庄子。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创设与文本有关的情境,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由此引入课文,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了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必然会大增。学生有了自主阅读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文言课堂自然就被激活了。
二、巧妙设问,在传统文化的感悟中把握内涵
《逍遥游》中,字词理解难点固然较多,但课本有注解,学生手中有资料,疏通文意不成问题。因此,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关注文言字、词、句等,而要把了解内涵作为文章教学的重点。
这时候,教师就要巧妙设置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顺着问题一下子就能进入文章,分析内容。
这篇文章第一段最长,也最难,我们可以这样设问:文章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各自强调了什么?作者要用这些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
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鲲鹏”这个例子,发现文章极写其大,并强调其飞南冥之前须借六月大风“水击三千里”,由此明白,作者举鲲鹏例子意在表明生物即使再大,也需要有所凭借才能达到目标。由此,学生又找出了野马、尘埃需要吹才能漂浮,蜩与学鸠需要小风才可以飞起来的例子。将这些例子放在一起对比异同,学生很快总结出“世间万物均有所凭借”这样的观点。学生自己在对比分析中了解了庄子的笔法后,异常兴奋,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在这样的兴趣和求知欲中,自然完成了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分析,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有了浓厚兴趣的学生不再惧怕文言文,他们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感悟了传统文化,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了文章内涵,这正是一堂高效文言文课的最重要标志。
三、拓展延伸,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升华自我
首先是庄子的精神。文章中的庄子,明明知道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却依然执着坚守,依然保持内心的那份孤傲。“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庄子,感悟到庄子的人格魅力。
另外,《逍遥游》中,也有很多话可以给我们以现实的启示。我先做示范,用第一段的例子谈启发:作者举鲲鹏例子表明生物即使再大,也需要有所凭借才能达到目标。由此推论,人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要有所凭借,这个凭借就是我们的学习、积累。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文言文还可以与现实联系?这样的拓展,使读懂了文章的学生兴趣大增,找到了文章和现实的对应点,纷纷举手发言,一时间,课堂热闹起来。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自然感悟到《逍遥游》永恒的魅力,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学生的思想、人格受到洗礼,得以升华。
(作者单位:岳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