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与构建

2012-04-09 00:25滕明珺李建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班级政治思想

滕明珺 李建军

(中南大学 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与构建

滕明珺 李建军

(中南大学 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大类招生模式所伴随而来的学分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强的冲击。大类招生模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创设大学生三自教育的空间,但同时也造成班级载体淡化、教育控制弱化,导致学生归宿感缺失和教育影响作用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新时期新情况新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将班团载体与兴趣单元载体、灌输教育与自主教育、制度德育与学生自治、团体辅导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大类招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经过一定时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 再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分流培养。这种模式与日前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1],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大类招生模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掘

(一)促进大学生自主性意识觉醒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养方式以及学校教育偏重于对小孩、学生实行管理教育。家长希望小孩出人头地,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模式发展下去,用潜意识中的无形条框对小孩行为加以限制,导致我国孩子敢为性、探索精神弱;中小学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进行统一的思想教育,严格规范学生,加之高考成为大家公认的唯一成才路径,学生个性、思想受到压抑,难以得到较好发展和张扬;进入大学后,学生按照入学前选定的专业以班为单位按照统一的课程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毕业出口方向学习,转专业成为学籍管理中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这种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并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和自己的擅长选择专业,发展自我,思想意识处于被动和钳制状态。实行大类招生后,高校将选择权逐步交给学生,由学生为自己的成才作选择: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基础课程学习,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学习模块、选择任课老师、选择将来的毕业出口方向等,它促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他人安排到我要选择,还学生以自主独立的权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唤醒了大学生沉睡的自主性意识,激发了学生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创设大学生“三自”教育空间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除了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有一个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素质,大学生才能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较好地融合于集体和社会之中。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人格特质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人有主动作用,能自治本身,自己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单纯地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不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忽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大类招生所伴随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无疑为大学生“三自”教育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空间。首先它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通过认知判断为自己开列课程自助餐菜单,对自我教育负责。其次,它提供了学生自由支配的资源与时间,学校向学生提供受教育的丰富资源,学生的学习形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更加丰富多样,如听学术报告、查阅资料、外出考察、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及时间安排,自我组织、自我选择。再次,它打破了成建制班级管理模式,学生少了同步统一,多了自由行动,失去了跟着走的感觉机会,促使学生必须独自面对业余时间的安排、自我行为的约束、道德的选择判断,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会为自己服务,同时也选择为自己服务的方式。

二 大类招生模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窘探寻

(一)班级载体淡化导致学生归宿感缺失

实行大类招生后,在体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同时,也从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班级授课制度,学生的选课、学习行为已经表现为个体行为,很少与班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不能充分认识班级对其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导致对班级集体的忽视,甚至缺少了与班级的信息沟通与联系。同时学分制注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的开发,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直接淡化了学生班级集体意识,即使现在许多高校仍保留着班级建制,但已流于一种形式,班级学生没有统一时间开会、活动、交流,班级力量已大为削弱。这对于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庭与集体观念的国人,对于从小习惯于接受班集体教育方式、对集体有着强烈归属感的大学生而言,班级概念的淡化,意味着归宿体的缺失,学生感到无所寄托,茫然无措。而此时又没有较好的组织系统及时补充学生归宿体的缺位:团学会组织吸纳学生有限,且是官方组织,不可能满足学生活动思想多元化的选择;群众性社团,因其以学生兴趣特长为主发展起来的,应是学生不错的选择,但从目前多数高校来看,群众性社团普遍不受学校重视,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也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学生归属载体的缺失,将带来学生心理的困惑、迷茫、焦虑、抑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2]。

(二)教育控制弱化导致教育影响作用降低

大学生处在“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上已近成熟,在心理上还处在“断乳期”,加之就业、学习、经济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容易引发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加强教育督促,引导他们健康、顺利地成长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需“力求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期使受教育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3]。而随着大类招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制性明显减弱,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大类招生后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使得现行学生思想教育基层组织监督和督促学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思想教育目的。其次,目前高校学生党、团基层组织设置是同学生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一致,自上而下建立一个从学校党(团)委到学院(系)分党(团)委、年级学生党支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完整的党团组织管理体系。大类招生实行学分制后,打破了专业、年级界线,现行学生党团基层组织建设与学分制条件下行政管理基层组织不一致(相脱离),工作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三,大类招生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加之思想教育管理难度加大,于是,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过于放任、过于依赖教育对象自主性的教育模式里。其实在按大类招生的学校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基础性的学科中,需要个人在自主的时间里消化以及进一步的探求,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感到没有人管束,处于放羊状态,旷课、睡觉、沉迷于游戏……很有可能在大学几年碌碌无为、消沉抑郁。

三 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建

(一)将班团载体与兴趣单元载体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依托性和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融入到各种教育因素及方式中,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状态进行”[4]。

现行大类招生模式下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是传统的班级建制与学生自主选课模式的结合,一方面,新生进校仍编为成建制班级,一或二年级分流后又形成了专业班级,各班配有班导师,学生分班管理,并与党团组织管理一体;另一方面,学生依据个人的专业爱好、发展方向自主选课,同一班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地点不同。鉴于此,将传统的班级团支部管理形式与以兴趣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兴趣小组及社团形式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班级团支部可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待,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教育、陶冶着组成班团集体的大学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兴趣小组和社团是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兴趣爱好如学习、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陶冶情操、活跃学术气氛、开拓专业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综合素质、提高活动能力的群众性组织。这些学生组织“打破了班级、专业的界限,实现了学生跨班级、跨专业、跨系际的交流与融合”[5],让学生们在自身钟爱活动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成长为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当然也要看到,由于学生兴趣小组、社团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对它们加强规范指导。

(二)将灌输教育与自主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性和能动性

灌输原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其实质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基础上的一种宣传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等,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它不等同于那种填鸭式、注入试的教条化教育。我们只有积极“灌输”健康思想,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手段。我们既要坚持过去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如演讲、广播、事迹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更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灌输”教育,巩固和占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7]。

如果说“灌输”是为了占领思想教育主阵地,那么,自主教育是为了把思想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化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时,曾经借用黑格尔的一个命题:人自己创造自己。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者接受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8]。大类招生模式为学生自主教育创造了时空,那么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作为思想教育者应针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丰富创新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优质资源和平台。如:提供优秀的德育课件;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品牌实践活动供学生参与;邀请名人专家打造学术人文讲堂供学生选听;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技术平台供学生点击。

(三)将制度德育与学生自治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规范性和践行性

教育社会学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制度性的存在。制度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现实形态,它是指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制度为内容或以制度的形式,通过要求学生学习和践行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将特定的价值观传输给学生,在学生身上形成预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思想教育形态[9]。其具体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指以学校中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入学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如《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并通过日常的检查,规范制度所要求的各种纪律和行为。另一种是以制度为形式的思想教育,也就是制度化的思想教育,如例行的升旗仪式、入党或入团仪式、“志愿者服务日”等常规化的社会公益活动等。大类招生模式下教育控制减弱,要将制度德育化为学生内在的要求得以践行,笔者以为实行学生自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将团体辅导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互相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讨、接纳自我,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过程。团体辅导之所以成为大类招生模式下良好的教育形式,是因为:第一,团体辅导一般采取招募成员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需要的团体,有效地解决了接受教育时间难以统一的问题。第二,团体辅导将有着相同或相似成长问题的学生,通过自愿形式组合在一起,教育疏导更有针对性。第三,团体辅导把团体设计成一个微型社会,为成员提供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从而引导团体成员成长,学生乐于参与接纳,教育效率高、易巩固。

由于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接受教育主要成为学生个人的主体行为,寝室、班级学生间沟通交流机会减少,监督督促机制减弱,学生中的诸多问题难以暴露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教育者深入学生宿舍、教室、活动场所,融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情况,适时进行个别教育。尤其需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中突发心理危机情况,及时有效进行个别干预。在个别疏导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去工作。二是及时性和疏导性。对学生出现的某些思想倾向和问题,宜疏不宜堵,宜导不易压,要抓住主要思想症结,给予及时正面引导。三是关心爱护,以情动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以诚相见,动之以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2]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3]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花瑞锋,王楷.论增强高校学生社团活力的有效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6]闵永新.论灌输原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江苏高教,2011,(1)

[7]陈少枚,熊建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灌输”理论为指导[J].思想政治教育,2011,(11)

[8]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檀传宝等.德育新世界理论丛书,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41

A

1673-2219(2012)09-0166-03

2012-08-13

滕明珺(1954-),男,湖南怀化人,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提取冶金、高等教育管理。166

猜你喜欢
班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班级“四小怪”
思想与“剑”
班级英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