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野 文心雅 吴玉宇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现状探究
胡星野 文心雅 吴玉宇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金融排斥直接体现为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金融资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其重要性已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践所证明。该文择取2010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地区经济、金融的相关数据,运用CRITIC法进行整理分析,对农村金融排斥程度进行指标体系评价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具有显著地域性,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与该地区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关系整体呈负相关关系,但存在与理论预期相悖的异常点。同时也辩驳了许多研究文献中提出的政策性金融的无效性或不明显性,未来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力度不能削弱,同时积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以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排斥;评价指标体系;地域性;政策性金融
近年来,“三农问题”屡次被提上政府工作议程,而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就是农村经济的滞后性,农村金融则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003年农村金融改革以来,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作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的弱质产业,农业在三大产业体系中缺乏有效市场竞争力,长期居于不利地位伴。随着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背景,虽然金融机构纷纷启动“蓝海战略”,但由于其风险以及新设网点的过高营运成本,金融机构仍然倾向于将网点从农村地区收缩撤离,农村经济发展紧缺的资金流向更为“安全”的市场,农村金融领域出现“金融沙漠”,导致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目标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造成了弱势群体缺乏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金融排斥困境扎根于农村地区由来已久,并且还呈现出巨大的地域性。我们试图分析农村金融排斥的地域性,以全新的视角深层次地剖析金融排斥形成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破解途径,来缓解农村金融排斥现象,从而为具有普惠性的金融体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性的信息,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排斥最早在美国被提及,而这一现象在英国得到了重视,是一门新兴的理论体系。麦金农和肖在提出金融发展理论的时候已经关注了金融压抑现象,该理论指出由于割裂的金融市场存在和金融压抑政策所带来的金融萎缩,导致大量经济主体被排斥主流金融服务之外,无法享受到金融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硕果。Leys Hon & Thrift分析了为什么会产生金融排斥[1]。Kempson & Waylay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金融排斥的内涵,他将金融排斥概括为五个纬度,即地理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以及自我排斥[2]。后来学者们进一步探索金融排斥产生的根源及解决措施,认识越来越深刻,内涵越来越丰富,到2005年Chant Link 将金融排斥延伸到区域层次,他指出金融排斥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区域,人们才从区域空间这个崭新的切入点阐释金融排斥。
关于金融排斥的研究在国内开展地较晚。较早引入金融排斥概念的有田霖和武巍,但并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国内研究以定性为主,主要从农村金融资源的供需主体出发,研究金融排斥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何德旭、饶明重点从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角度,利用金融压抑理论框架深层次地剖析我国金融市场供求失衡成因[3]。而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金融排斥议题 ,尤其是辅以定量分析的文献比较少。田霖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排序选择模型等计量工具直观反映地区金融排除程度,并对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进行了一一回归[4]。王修华选取2008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农村地区的相关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指数从0.91跨度到0.39,区域差异明显的结论[5]。
在目前研究农村金融排斥区域性差异的领域里,大多是从总体共性方面来剖析其差异成因,极少涉及个体和微观群体的异常情况,另外在2009-2010年期间,关于这方面的学术文献几乎没有,而金融排斥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伴随着近年来中央支农措施的出台以及政策性金融逐渐发挥积极效应,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度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试图做出实证分析如下。
(一)概念界定及指标设计
金融排斥是指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乏足够的途径接近金融资源从而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的一种状态,它是社会排斥的一个子集。农村金融排斥是指由于农村地区的滞后性,金融机构关闭在这一地区的机构网点或将农村市场有效排除在其经营取向范围之外,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主体缺乏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本文所指农村地区是指全国县域以及县域以下地区,包括2003个县(县级市)、34170个乡镇、604285个行政村。
1.数据筛选。我国农村金融统计数据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政治、经济、产业等政策的制定也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因此,本文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里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的相关数据资料。样本数据包含大陆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
2.指标选择。对金融排斥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时,本文借鉴Kempson&Whyley的“六维度”指标法。但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六维度”指标难以全部量化,如自我排斥是指被排斥主体由于心理和自身经历的关系,主动将自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他们主要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如民间融资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而民间融资至今未得到法律承认,并且数额庞大,难以统计。其次,评估排斥和条件排斥均表现为对经济主体施加准入限制,这种限制同样体现对金融产品施加附加条件,从而将经济主体排斥在外,两者具有高度重叠性。因此,本文将六个维度综斥为以下四个维度:
地理排斥。指经济主体不能就近接近金融资源,需依靠交通工具到较远的金融机构获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新设网点过高的机会成本使得网点纷纷撤离。对经济主体的覆盖度,其中,农村地区网点密度=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农村地区人口总数10000。
营销排斥。指一些人被排除在金融机构产品营销目标市场之外。由于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欠发达,传统营销工具均是以机构服务人员为载体,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情况能侧面反映营销排斥程度。其中农村地区万人服务人员覆盖度=农村地区机构从业人员数/农村地区人口总数*10000。
价格排斥。指人们由于难以支付金融产品的价格而被排除在外的现象。根据产品市场的供需理论,一种产品的需求是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该产品的数量,而且这种需求与产品价格成反比。就农村地区而言,主要的金融产品便是银行贷款,鉴于各地涉农贷款利率(即资金价格)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农村地区获得银行业机构贷款农户数量占比来代表该地对银行贷款这种产品的需求,占比越大则需求越高,说明价格排斥性越小。其中农村地区获得银行业机构贷款农户数量占比= 农村地区获得贷款农户数/农村地区农户总数。
条件及评估排斥。指金融机构通过对产品施加严苛的条件或启动风险评估程序从而限制客户接近金融资源。农村地区人均贷款水平能表明涉农资金的相对数量,间接反映了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其中农村地区人均贷款水平= 农村地区贷款总额/农村地区人口数。
3.指数设计。在选定各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之后,农村金融排斥指设计数设计如公式A所示,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省际评分及排名。其中jX (j=1,2,3,4)分别代表四个指标,jW(j=1,2,3,4)分别表示它们所占的权重, jY 表示各地区的综合金融排斥指数得分(金融排斥是一个逆指标,用1减去得分,则得分越高,金融排斥越严重,反之则反),即:
(二)理论假设
1.农村金融排斥与当地经济收入成反比。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及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农村金融排斥受收入影响,且呈负相关关系。对此我们将此关系视为一般正常的规律。
2.按人口密度布局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是合理的。在文章的研究分析中,提出了农村网点密度的指标,但我国特别是按行政区划划分的不同地区间,其所辖地域面积、人口数量都存在不一致,影响得分的可比性、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假设按人口密度布局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是合理的。
3.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分布及人员配备与金融效率无关。针对研究模型中提到的每万人拥有服务人员数,提出该假设。假设每个机构、人员工作效率一致,可加强地区间的可比程度,排除因效率技术等外部原因带来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1.指标打分。为得到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综合得分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地区差异,需对上述4个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王修华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赋权[5],而笔者认为相比变异系数法,CRITIC法不仅考虑指标变异大小对权重的影响,还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冲突性,是一种更为优良的赋权法。设jC 为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ijr 为评价指标i和j之间的相关系数。jC 越大,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该指标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大。第j个
指标的客观权重: Wj= Cj/Σ Cj(C)
首先,将原始数据运用极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公式中,ijX 表示每个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X 为各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每个指标所对应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用 Xmax和 Xmin表示。
然后,计算各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jC 。本文中有31个评价对象,4个评价指标,则由样本数据可得到31×4阶矩阵。
2.我们对数据处理的结果,如表1:
表1.各指标权重分析结果
其中,极值、标准差(标准化后的指标)和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均根据Excel软件计算得来。各指标包含的信息量jC 和权重jW 分别根据公式B和C计算得来。
㉒㉕㉖㉗彼得· 斯 洛 特 戴 克: 《资 本 的 内部: 全 球 化 的 哲学 理论》,常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7、93、93、216页。
表2.2010 年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综合指数得分和当地收入情况
表3.我国2010年全国各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金融排斥得分关系
(一)农村金融排斥受收入影响
一般经验认为,收入水平这一变量与金融排斥呈负相关,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同样发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金融排斥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33.9%,东部发达省份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农村收入水平较高,经济主体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对金融产品拥有更大的诉求,而良性的金融土壤也能为他们提供全面的金融资源,因此这些地区各种金融指标均遥遥领先,农村金融排斥程度较低。
这是因为金融机构自身具有商业逐利性,使其倾向于低成本高利润地区。就中国而言,1978年以前金融机构的空间布局主要服从于计划体制的安排,行政色彩较浓。1978年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业开始谋求在低成本、低风险的情况下追求高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择选目标市场的时,严格遵循着“二八定律”,搜索那些具有较大消费潜力的优质群体,而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自然为金融业的繁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更能吸引金融机构;反之亦反。这一结果也与理论假设1大致相符。
但仔细分析后也不难看出,农村金融排斥与经济收入并不成一种较严格负向关系,出现了几个与理论预期相悖的异常点,其主要受到其他非市场因素影响。
(二)农村金融排斥受政策性金融措施影响
政府的政策性金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排斥大小。通过表3和表4可以看出,西藏农村居民家庭纯人均收入为4138.71元,居于全国倒数几位,然而其农村金融发展呈现良好状况,金融排斥程度较低。显然这是因为西藏受到了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期,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并时常伴随着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看得见的手”发挥了巨大的效用,这也是为什么西藏地区其农村金融程度并没有理论预期之高。一方面,国家对西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实行利差补贴和特殊费用补贴政策,如:2010年,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西藏在“十二五”期间所实行的扶持政策,包括各商业银行继续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和利差补贴等优惠的货币政策。
(三)城乡发展失衡影响农村金融排斥
(四)农村金融排斥地域性显著
从表2可看出,全国各地区相邻或者是相似地区间的农村金融排斥状况比较相似,农村金融排斥现象有很明显的集群性,这一点在排斥最重和最轻的两个极端处表现尤为明显,属于东北三省的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同处于农村金融排斥较低的前六名之中,而且与之相临近的内蒙古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也排在东北三省附近;而在农村金融排斥较严重的板块中,大量集群充斥着中部省份如湖北、安徽,河南。
东北三省凭借先进的农业机械和作业方式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规模农业效应,具有明显的农业区位竞争力,而庞大的农业产业群催生了相应的支农金融机构,涉农融资主体在申请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巨大的“集体谈判”优势,因此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的可能性较小。而中部地区的农业主导模式依然是传统的个体农业,再者长期以来,由于中部地区缺乏有效地联动机制,各自为政,致使其区位优势难以发挥,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意义上的规模经营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中部地区农村经济主体作为小生产者,在与大市场矛盾交织的背景下,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当大,被排斥在主流金融市场之外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导致这一地区产生了严重的金融排斥
[1]Leys Hon.A.&N.Thrift.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UK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n the 1990s:a reversal of fortun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3,(9).
[2]Kem pson.E.&WhyleyC. Kept out or Opted out?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M].The Policy Press,1999.
[3]何德旭,饶明.农村金融排斥性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9).
[4]田霖.我国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7,(4).
[5]高沛星,王修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农业技术经济,2011,(4).
[6]王修华,等.关于我国金融排斥状况的评价[J].理论探索,2009,(5).
[7]王修华.农村金融排斥: 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
[8]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责任编校:王晚霞)
K825.34
A
1673-2219(2012)09-0100-05
2012-06-18
胡星野(1991-),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文心雅(1991-),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吴玉宇(1970-),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