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形似”误译探源

2012-04-09 00:25周李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大辞典汉英英汉

周李英 赵 蕊

(1.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外语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012)

汉英“形似”误译探源

周李英1赵 蕊2

(1.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外语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012)

汉英两个民族及其语言在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价值标准、哲学传统,乃至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汉-英之间的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又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探讨这些引起误解和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我们克服英汉误译的重要一环。

英汉翻译;形似;文化差异

一 “形似”导致误译

中国学生面对sea dog,首当其冲的直觉反应肯定是“海狗”,至于到底是不是“海狗”,世界上有没有“海狗”,那 并不在直觉反应的范畴之内。实际上,sea dog指的是“经验丰富的水手”,根本就与“海狗”无关,而且世界上也并不存在所谓“sea dog”的动物。本文作者曾经让自己的学生翻译过这样2个英、汉语句子:

1)Tom is a bit high.2)他昨天有个好心情。

结果超过九成的同学不假思索地译成:

1A)汤姆有点高。2A)He had a good mood yesterday.

两个翻译全错,而正确的翻译却应该是:

1B)汤姆有点醉了。2B)He was in a good mood yesterday.

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便是对“形似”句式的直觉认同。这种毛病的直接根源不是别的,而是象形汉字图像性、会意性、联想性、音乐性特点以及汉语组词构句的意合性特点。正如张传彪教授所指出,“汉字的象形特征使汉民族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极大的保留……从文字直达概念的汉字中看不出语音的真正面貌,但却富含造字的理据。这就为汉字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创造了富有张力的施展空间。”[1]P194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学生和以印欧语为母语的西方学生,同样面对下面这些英文句子时,产生的理解反应大不相同:

3)He touches no spirits.

4)She was sent to hospital because of difficult labor.

5)We must obey the law of the land.

几乎所有中国学生对这三句话的理解都大同小异,也即:3A)他没有一点精神。4A)她因劳累被送进医院。5A)我们必需遵守土地法。而同样是这三个句子,非英语母语的西方学生却不会这样理解。以句3)为例,一位学习汉语的意大利学生就把它正确地理解成:He never drinks strong alcoholic drink such as Brandy.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导致以上三句中国学生误读误译的“陷阱”是望文生义,也即词汇对应与句式结构的“形似”,而那位意大利学生恰恰不受望文生义的影响!这三个句子正确的汉译分别是:3B)他从不喝酒。4B)她因难产被送往医院。5B)我们必需遵守当地法律。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搭配大词典》对英语成语“throw sb. into a sweat”的汉译就是个典型例子:throw sb. into a sweat:使某人发汗。

何谓“使某人发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发汗”指的是:“(用药物等)使身体出汗。”而throw sb. into a sweat的英语原义则是:“拼命地干一件累活(苦活)”,也可以理解为“拼命地干,累得满身大汗”。尽管在上下文中其含义不难理解,但由于一般英语词典上都没有将该搭配词组收入,所以,确切的英文解释无从查找。本文作者请教了张传彪教授,其答复如下:

“throw sb. into a sweat” simply means somebody is working with all his/her might, and it is tiring and hard.(“throw sb. into a sweat”指的是某人竭尽全力地干话,而该活又累又辛苦。)

《英语搭配大词典》对这个习语的错误汉译应该不会是出于无知,其根本原因在于,throw sb. into a sweat与“使某人发汗”在字面上一一对应,所以很容易让人情不自禁地望文生义。根据张传彪教授类似的“形似”误导在《汉英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和《英汉大辞典》[3]中也多处出现,请看例:

6)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 (《汉英大辞典》P2239)

7)食言:eat one's own words (《汉英大辞典》P2300)

8)not to say:即使不说是…,虽不能说…,确系…(《英汉大辞典》P1651)

9)concrete poem:具体派诗(《英汉大辞典》P353)

上述谬误的正确译法应该分别是:6)(community)public service;7)break one’s promise;8)甚至可以说是…,简直就是…;9)视觉效果诗,排列技巧诗。

二 “形似”与文化错位

著名学者斯坦纳在其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曾提出,语际翻译中遇到的“伪友”就是一种同形异义词(homonym),比如法语中的habit(服装)和英语中的 habit(习惯),等等。事实上,“伪友”绝不仅仅只是词形相近或相同的词汇,还包括句子结构的形似和隐喻喻体与喻意的形同神异。《汉英误译精解》一书就列举了大量这方面的例子,它们中有许多都是因为母语潜意识影响而导致中西文化错位的误译。请看:

10)虎门出豹子。

原译:Out of a tiger’s gate comes a leopard.

改译:Courageous fathers have courageous offspring.

11)他的两个儿子可谓天壤之别:一个是龙,一个是虫。

原译:There’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 one is like a dragon, while the other a worm.

改译:There’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 one is very capable, 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

12)他红光满面。

原译:His face is very red.

改译:He looks so healthy and full of pep.

从字面上看,Out of a tiger’s gate comes a leopard的确跟“虎门出豹子”一模一样;one is like a dragon, while the other a worm也与“一个是龙,一个是虫”毫无二致。然而,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却是体现在中西文化的错位上。什么叫“虎门出豹子”?——英雄豪杰的子孙同样是好汉!什么叫“一个是龙,一个是虫”?——一个是有本事的能人,另一个则是干啥啥不行的笨蛋。可是,反观Out of a tiger’s gate comes a leopard和one is like a dragon, while the other a worm,它们分明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说法。更有甚者,在英语母语者的眼中,“worm(虫)”虽然令人不爽,但“dragon(龙)”却更为可怕而且可恶!至于例句 12),其本意是说“他”脸色红润,精神焕发;而英文翻译“His face is very red”则明明是在指该人气得脸色通红!

上述译文尽管在文化内涵上都与原文相去甚远,表面上却都跟原文十分合拍,这便是所谓“文化错位”。诚如何秀煌先生所指出的,“不同的语言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的,在不同的文化里,人们对事物可能有不尽相同的情怀,因而对于表达这些事物的语言就有不尽相同的表情意含”[4]P78。上述三句就是很好的例子。需要指出的是,在汉-英翻译中,表达不尽相同的表情意含有时使用的却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比如:“child’s play”和“儿戏”,字面上几乎一摸一样,其实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相同:前者意指“非常简单的事、极易做成的事”,而后者则是指“小孩子做的儿戏、比喻闹着玩的事情”。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论及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达时,曾举过一个闪族(Semitic)成语:“堆火团于他头上”(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对于中国读者,这个成语的意思应该不难理解,不就是对某人施加酷刑,折磨他?而笔者的学生们对该成语的翻译与此如出一辙。事实上,“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的真实意思却是:“使他感到惭愧”[5]P146。我们不妨再举一个类似例子:

刘宓庆教授指出:“不同语言符号之间不存在约定性,只存在不同程度的偶合性。”[6]P133我们不能因为“Lao Zhang is a good teacher”=“老张是一个好老师”,就类推出“Lao Zhang is a good sailor”=“老张是一个好水手”,后者的真正意思是“老张不会晕船”。

三 结 语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磨合、沟通。实际上,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翻译家,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任何语言离开了其所植根的文化土壤,都将变得惨白无力,甚至失去意义。所以,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力戒形似误导,应该洞悉两种文化的差异,而最容易掩盖这种差异的罪魁祸首,往往正是词形和句式上的形似。

[1]张传彪.诗笔·译笔·钝笔——英汉翻译与比较纵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张传彪.《汉英大辞典》若干误译例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张传彪.《英汉大辞典》若干误译例析[J].辽东学院学报,2004,(4).

[4]何秀煌.记号学导论[M].台北:台湾大林出版社,1984.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6]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责任编校:王晚霞)

H158

A

1673-2219(2012)09-0135-02

2012-07-03

周李英(1965-),女,福建周宁人,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与英汉翻译实践。赵蕊(1978-),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外语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大辞典汉英英汉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研究述评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大型专业辞书《水利大辞典》出版发行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