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平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朝阳岩石刻的书法美学价值
——《零陵朝阳岩小史》、《零陵朝阳岩诗辑注》二书读后
刘依平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零陵朝阳岩摩崖石刻,保存了由唐迄今的一百五十余幅书法作品。其中多幅名家名作,各自呈现出独特的书法美学意蕴,就其整体观之,也标明了时代书风的变迁。故朝阳岩摩崖石刻既是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的荟萃,也是一部凝固的书法史。
朝阳岩;摩崖石刻;书法;美学;书法史
自唐代诗人元结首刻石于零陵朝阳岩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多镌游记诗文于此,荟萃成南方地区著名的朝阳岩摩崖石刻群,成为“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一个佳例”[1]。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张京华教授携学生汤军、侯永慧等,采 取田野作业和书斋考证相结合的办法,对朝阳岩石刻进行了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的研究,撰成《零陵朝阳岩小史》、《零陵朝阳岩诗辑注》两部专门著作,大量精美的石刻拓印图版,亦收录其中,成为我们探析朝阳岩摩崖石刻的书法美学价值和书法史学价值的重要基础。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它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2]P301。而摩崖石刻,就是人将其创造的书法艺术符号,登载在自然岩石这一载体上。它既保留了笔墨固有的艺术特点,又因载体和工具的变化——载体由纸张变为凹凸不平、漫漶剥蚀的石壁,工具由笔墨变为金刀,从而产生出与传世名帖迥然相异的情趣。
朝阳岩位于今永州市零陵区城西二里处,东临潇水,包括零虚山、朝阳岩上洞、逍遥径、朝阳岩下洞、青阳洞、阴潜涧六部分。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北上长沙,途经零陵,见此地山水形胜,于是结舟登陆,寻访到了山岩与石洞,遂用《诗经·大雅》“凤凰鸣矣”、“梧桐生矣”之典,命之以“朝阳”。俟后,朝阳岩经永州刺史独孤愐、摄刺史窦沁修葺,并将元结所撰《朝阳岩铭并序》和《朝阳岩下歌》书丹刻石,从而开辟了朝阳岩人文景观。
自元结而后,文人雅士往游者渐多。游者必有题咏,题咏多镌于石。然而历时既久,风蚀水渍之下,早期石刻磨泐严重。且又有人为的损毁,一以民众之迷信,往往刻“石山保”字样以覆之;一以刻工之贪鄙,磨去旧刻以待新者,足令有识者扼腕。所幸者,据汤军统计,朝阳岩仍可见题记、诗、文类碑刻150余通,其中唐代4通,宋代31通,元代2通,明代51通,清代33通,民国10通,现代1通,不详时代17通;就其保存情况而言,则保存完整者94通,磨泐者14通,残损者45通,亡佚者4通[3]P279-280。时至今日,朝阳岩石刻的数量仍“在地区中排名第二”[1]。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通观朝阳岩石刻,吾人可以发现其特点有五。一是论其时代,由唐迄民国,各代题刻,皆有所存。二是论其作者,则唐之张舟(宋赵明诚《金石录》误作李舟),宋之黄庭坚、米芾,清之翁方纲、何绍基,皆一时圣手。三是论其字体,则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四是论其书体,则自盈尺之署榜,至半寸之真、行,各尽美态。五是论其特色,则朴拙工巧,各异其趣。从这一意义上讲,朝阳岩石刻可与同为元结所创、以碑林重宝《大唐中兴颂》闻名天下的祁阳“浯溪石刻”一道,并称“舂陵双璧”。
总体地来看,朝阳岩石刻极富书法美学价值,如唐之朴拙,宋之严整,明、清之活泼而多元。落实到具体的每幅作品,则宛如人各有面,面面不同,笔端生情,各尽美态。以下,我们按时代先后,选其最者分述之。
唐代石刻三幅。其一为唐大历十三年张舟诗刻《题朝阳岩伤故元中丞》[4]P8。文作十四行,行八字,小楷。由于历时既久,文版剥蚀,加以为“石山保”字样覆盖,尤其漫漶不清。然从其字体完整者而论,则用笔轻重对比明显、多取侧势,结体疏密有致,或不如唐初虞世南之工整,而灵动则过之,似法魏晋小楷笔意,而去其似隶者。其二为唐咸通十四年李当诗刻《题朝阳洞》及其甥魏淙诗刻《奉和左丞八舅题朝阳洞》[4]P19,字作大楷,凡七行,共五十四字。诗后有跋,小楷,凡十四行,行二十一字。据跋文“咸通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魏淙题”字样,可知为同一人所书无疑。此版用笔肥重,转折处尤加顿挫,继以侧锋重笔;左竖常作撇形,略显波磔;结体则中紧外松,似于颜真卿、欧阳询有所兼取。其小楷跋文,堪称上品。盖以重笔写小字,则易滑腻而无神。跋文以结体之平正营造空间,以用笔轻重之相错营造变化,虽数百字罗布,然不蔓不枝,落拓飘逸,殊有情趣。唐刻中保存尤好者,为唐牛嵸诗刻《题朝阳洞》[4]P23。其笔意兼取鲁公《勤礼碑》和《麻姑山仙坛记》,用笔圆重,结体疏阔宏大,章法平正,为晚唐学颜之佳作。
宋代石刻价值最高者,当为两处题刻无疑。其一为黄庭坚题记,仅二十三字,文曰“崇宁三年三月辛丑徐武陶豫黄庭坚及子相僧崇广同来”[3]P100,当为黄氏逝世前数月所作。此时黄庭坚书法已臻化境,黄书特点极为明显。如“徐”字逆锋而起,未及调整笔锋,即一拖直下,“人”字头向左右极力送出。又如整幅题记中,横画尽力倾斜不平,竖画则虬曲不直。与笔画欹侧、不受羁束相应,结体上则各字以相乖、相应之形作配合,中宫紧收,四缘发散,力求奇险。意气上神闲意秾,气势开张,极显老辣。其二则周敦颐题记[3]P245,字作大楷,五行,行十四字,为治平三年十二月与程濬、鞠拯同游时所书。按古人书题记,执笔者往往居于最末,则此题刻或为周敦颐亲书。此篇用笔圆中兼方,提钩之处略见锋颖,结体极为平正,洒落大方,裕裕如也。盖周子本光明磊落、光风霁月人也,故为书亦将精神蕴于平淡之中,不故为惊人之势,然风骨自然存焉。此外,张琬诗刻《题朝阳洞》行书一幅[4]P86,亦堪称宋刻之精品。笔画工整,结体严密,通篇飞扬灵动,饶富生气,即阮元所谓“以帖意施之巨碑者”[5]P637。另,“嘉泰间,王淮又刻米芾‘秀岩’二字于朝阳岩”[3]P109,可惜已亡佚[3]P280,足令吾辈喟叹。
明代石刻以中晚期为尚。如嘉靖十六年邢址诗刻《晓近岩光发》草书一幅,文曰:“晓近岩光发,亭虚波影重。凭栏仰元柳,促席羡夔龙。”[4]P151-152。另一幅为草书残刻,系万历年间尹伸诗刻《冬日同孙浴泉别驾梁冲玄司理游朝阳岩》[4]P213。诗为七言古诗,残刻仅存首六句:“名穴何年巨灵擘,岩扉悬涉一泓碧。入坐阡眠当万峰,斜日野烟数点赤。白乳垂珠牵隙寒,青萝飞阴缠径窄。”两幅草书对比,各异其趣。前一幅纯用中锋,快笔细书,讲求一笔直下,字字牵连,线条若游龙,如铁线,畅快淋漓,筋力外显。后一幅则近章草,笔画浓厚,藏头护尾,凝而不发,字间多以意相牵,用笔轻重之节奏变化,大有明畅之风。前书可见张、怀之影响,后书则似以二王而兼“吴中四家”之唐寅。此外,嘉靖年间陈垲《昔贤标胜迹》一首[4]P158,为行草书,喜用侧锋,线条丰腴,精神内蕴,亦佳。
清则以翁方纲、何绍基二家为胜场。同治三年,时任永州知府杨翰“重刊元结诗、铭于朝阳岩,并补刻了黄庭坚诗及其像赞”[3]P41。其中,黄庭坚像赞为翁方纲五十四岁时所作,文曰:“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山谷先生自赞。乾隆丁末冬仲北平翁方纲刻□□于豫章试院。”[3]P212翁氏书法,世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翁刘梁王”。包世臣则将其行书与王铎草书、周亮工草书、吴襄行书等并列,俱入“能品下”[6]P658。较之惯常圆润轻柔的风格不同,是幅结体狭长,出锋迅捷,筋骨强健,浓墨处略见温润丰厚,游丝处则化为纤细刚劲,笔画间交代明白,无一处不合法度,无急躁之气,具锐爽之风。同治元年,何绍基、杨翰等同游朝阳岩,何氏作《杨琴海太守招游朝阳岩》[3]P208[4]P286,并书而刻石。此幅为行书(侯永慧据跋文“道州何绍基草”字样断为草书,似有未安),计二百七十余字,正文二十三行,跋文三行,为何绍基六十四岁所作。此时何氏已得汉隶《张迁》、《礼器》二碑之神韵,书中兼具北碑之粗放、汉隶之质朴、小篆之高古。通篇以回腕势执笔,笔势开张,筋骨纵肆,中锋行笔处常作颤笔,尤显清健,间重笔以破之,偶有一笔略作夸张,直欲飞出岩壁。结体则欹正开合互用,体态自然疏放。章法布白则疏密错综,活泼而不失有序。较之晚年所作,老辣或有不如,法度则过之,当为何氏盛年精品。此外,林则徐之子林绍年有《一从直鲁题诗后》[3]P224[4]P306一刻,仿黄庭坚之笔意,而去其波磔,结体亦较平正,于晚清石刻中为佳。
阮元曾曰:“古者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5]P635故摩崖石刻本就有史学之价值。朝阳岩地处荒远,往游者虽不乏书林圣手,然亦多普通士人。较诸名家杰作,常人之书法之价值何在?盖书法史本不仅是艺术天才的历史,还应是平民的历史。就一二天才独出众表者处,吾人固可知书法艺术之创生发展,就“不为人知的大多数”处,吾人亦可观时代书风之坚守与变迁。今举宋、清两代而言之。
宋代石刻书风凡两变。一变则由质朴入工整。如早期石刻雍熙四年秘书省校书郎潘孝孙所书贾黄中《七言四韵诗一章送新知永州潘宫赞若冲赴任》[4]P26,即以拙见长。笔法慎重,似径唐楷而入魏碑,虽有平直藏护,然波磔不兴,轻重不作,锋颖不出,转折处尤见生涩。结体则打破常规,或相离,或相凑,或头重而欲下扑,或根重而欲凌上,于笨拙中见险峻,于险峻处透古意。宋咸平三年朱昂等诗刻《送新知永州陈秘丞瞻赴任》[3]P67[4]P34,和同为咸平年间的陈瞻《宣抚记并序》[3]P70,用笔洗练,结体纯依字形天然之势,不事雕琢,不假安排,宋代书法“尚意”风格明显。中期则法唐楷之严整。此一变,大约与宋代理学不无关系。盖理学之目的,在于使人尽跻乎圣贤之下,成就其君子人格,故其论书,则好以人品定书品。蔡京书法成就甚高,传言宋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而言,然以其擅权误国,故替之以蔡襄。南宋秦桧亦擅书,然竟一字无存。由此可见宋人之审美,深受道德之影响。颜真卿以近耄耋之年,骂贼以死,竭尽臣节,正理学所欲表彰之理想人格。宜乎宋人多尊崇之、好尚之、专习之,逾于虞、褚、欧、柳之上。故前所述周敦颐题刻,及宋至和二年柳拱辰等题刻[3]P75、嘉祐四年张子谅等题刻[3]P78、治平三年梁宏等题刻[3]P81、元祐七年程博文等题刻[3]P87及佚名所题《人到朝阳嵒底嵓》[4]P98等,皆法颜鲁公,笔画圆熟,结体平正,法度严谨,殆阮元所谓“界格方严,法书深刻”[5]P637者。二变则由工整入洒落。此一时期,艺术审美不满足于专习唐楷之千人一面,故米芾曰“柳与欧为丑怪恶札之祖”[7]P361、“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7]P362,遂由工整转入轻盈洒脱。前所述黄庭坚题刻即此一时期书风变化之表征。又如元祐八年,邢恕《题愚溪寄刻朝阳岩》和《独游偶题》两刻[3]P92,94[4]P62,64,笔法灵动,意态挥洒。邢氏约在宋四家同时或稍前,由此刻可知苏黄米蔡之兴,非仅个人天才之独创,亦有时代书风为之根柢。南宋乾道七年黄虨(黄庭坚侄)题刻[3]P108,下笔肥厚,字取侧势,明显可见苏、黄之意。固有其家学渊源,亦可见宋代主体书风已然确立。
清代书风变化,则以碑学之兴为一大事。康有为曰:“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菴,然已远逊明人,况其他乎!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物极必反,天理固然。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8]P755翁方纲石刻犹见帖学痕迹,何绍基行书石刻则纯以碑学为之,前已及之,兹不赘述。在碑学兴盛的背景下,书者不仅好以碑意入笔端,字体上则好作篆、隶以拟古。故朝阳岩石刻中篆、隶之体,未见于宋、明,而独于清道光之后为多。如道光二十三年杨世铣朝阳洞右壁题刻[3]P204、咸丰十一年杨翰补刻《朝阳岩铭》之跋文[3]P206,以及民国九年萧昌炽《避地来幽谷》一首[3]P231[4]P317、民国二十二年吴朝钦《朝阳岩别馆记》[3]P47等,皆以隶书为之。杨翰重刻《朝阳岩铭并序》[4]P2,正文则为小篆。杨世铣隶书,波磔夸张,燕尾常向上挑出。杨翰《朝阳岩铭》跋文隶书,多用方笔,结体严谨方正,取势平顺,醇厚有味,似以《石经》、《张迁》诸碑为祖,而结体稍减跌宕者也。民国两通隶书石刻,显亦受碑学流风影响,惟去古已远,似少篆意而多楷法,结体尤少巧思,字字平正,波澜不惊。就目前图版所见,篆书石刻似仅杨翰一通。通篇用笔,藏护周致,不徐不躁,平直处无甚奇巧,弯曲处筋力乃现。结体构字,则讲求来历,意趋高古,盖清代金石学昌盛而有以致之也。此外,杨翰行书学何绍基,史称其何字“可以乱真”。今观其行书石刻五通,即《何子贞丈归道州至郡同游朝阳岩》[4]P277、《伏日游朝阳岩用山谷韵》[4]P280、《秋日游朝阳岩再用山谷韵》[4]P282、《满径榛芜手自删》[4]P284和《黄庭坚游朝阳岩诗》[3]P99,笔画结体,无不酷似,真可谓学何之绝类者也。惟通篇中少一二夸张之笔,故章法略显拘泥,未若何之独出意表也。另,李永绍亦学何者,其《讲余来访渔翁迹》行书一幅[4]P290,类何而笔势较重,提按稍缓,偶用侧锋,盖别出胸臆者。晚清何氏书风,倾倒一世人,况杨李二人亲炙门下,自当为其播扬之。至今祖法何氏、以书法名家者,所在多有。于以见书法艺术之传播,固不因时代而断绝也。
就其个体而论,朝阳岩摩崖石刻中的名家名作,呈现出独特的书法美学意蕴;就其整体观之,也标明了时代书风的变迁。故朝阳岩摩崖石刻既是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的荟萃,也是一部凝固的书法史。然石刻篇帙繁巨,上述者终不过数版,自然难免挂一漏万。个人的审美体会,或有偏向,亦难允其公。读者有心,勿为我言所宥,览图版而自得其趣可也。最后,从石刻文物保护和书法艺术传播的角度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划定区域,加以保护。延请文保专家,借鉴各地摩崖石刻保护经验,拟定石刻保护长期规划,划定保护区和观览区。年代久远、磨泐严重者纳入保护区,游人止可远观;去今不远、保存完整者可纳入观览区,游人可以近览。同时,采取专业技术加以处理,减除风雨侵蚀之害。尤其注意引导和教育当地民众,禁止在一定区域内采石、取土、种植、焚香等。有此数端,石刻定能长存潇水之滨,为南国人文之象征。
二是描丹镌红,以便观览。石刻有离地较高、文字较小者,有历经风水侵蚀、磨损严重者,有为“石山保”字样覆盖、难窥其真者,皆不便于观览。可倩高手匠人,在文保专家指导下,描丹一遍。其中,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者,尤当描红以表彰之,鄙俗所篆,则可忽略。庶几翠山绿水,丹红一片,交相映衬,足为当地之胜景。
三是出版图录,以利传播。可由当地期刊、报纸开辟专栏,每期登载图版数幅,配以文字,或释其意,或述其精。其中文字较小、远观难见其真者,尤宜采取整体图与局部放大图相结合的方式,俾使读者窥其全貌。俟条件成熟,汇朝阳岩、浯溪石刻图版于一书,则于金石、书法、文学、历史研究者、爱好者尤便。另可择其文学、艺术价值最高者数幅,附当地旅游海报、手册中,于以见南国人文之萃。不数年,朝阳岩石刻当流传海内外,为无数有心者所知。
四是科际整合,以促研究。召开专门学术研讨会时,延请国内知名书法批评、书法理论、书法史相关专家与席,推进朝阳岩石刻的书法美学、书法史研究。在深化各项专门之学的同时,尤其应当注意文学、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研究,力求通过科际整合的办法,从整体上凸显石刻所蕴之人文意义。
[1]张京华.朝阳岩与寓贤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汤军.零陵朝阳岩小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侯永慧.零陵朝阳岩诗辑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清]阮元.北碑南帖论[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清]包世臣.艺舟双楫[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7][宋]米芾.海岳名言[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8][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责任编校:张京华)
K872/J292
A
1673-2219(2012)09-0012-03
2012-08-29
刘依平(1981-),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宋明理学和典籍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