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2-04-08 21:32:11孙洪波
哈尔滨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人急性

孙洪波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医院,黑龙江大庆1663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需要紧急抢救处理。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AMI急性期病死率由过去的30%下降至4%左右。为了探讨AMI的临床护理,本文对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5例病人作了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8例,女27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60岁。按心电图所示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前壁47例,前间壁9例,下壁11例,下后壁9例,无Q波型心梗2例。

1.2 诱发因素:病史中有较明显的诱发因素共42例,其中劳累22例,情绪激动9例(包括与人争吵,外界刺激等),饮酒7例,大便用力4例。

2 抢救与护理

2.1 抢救护理:立即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予绝对卧床、吸氧、心电监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采血送检,遵医嘱及时正确给药。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随时配合医师抢救。

2.2 抢救观察: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及温湿度、尿量、神志、心率、心律等变化,并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变化及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迅速报告主管医生。

3 体会

3.1 生活上的护理急性期(发病后的前3 d)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患者,必要时应轻慢平稳。第3~4天可行半坐卧位,将床头摇高30°~45°,一般日常生活由他人护理,以降低心脏耗氧,防梗死范围扩大;第4~5天摇高床头45°~60°,患者可自行进餐;第6~7天未出现并发症,在看护下,患者可下床在床旁坐及床旁解大便;第9~10天若血清酶已经正常,可在室内行走活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1]。笔者认为根据病人的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为妥,运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指标。

3.2 氧疗问题: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 d,流量为4~6 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 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出现左心衰竭,可采用酒精湿化或加压给氧。注意保持管道通畅并定时更换。

3.3 疼痛的护理:AMI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应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因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①度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每4~6 h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②疼痛轻者可用罂粟碱0.03~0.06 g肌内注射或口服,亦可试用硝酸甘油0.5mg或消心痛5~10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静滴。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③中药可用速效救心丸口服,或胸痹去雾剂口喷,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2~16mL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2]。严格掌握输液量和输液滴速,防止肺水肿,预防并发症。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痛措施不可忽视。

3.4 饮食问题:AMI病人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5 排便问题:保持大便通畅,患者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盐酸哌替啶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所以必须及时预防,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 d排便1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严重病人排便时要护理人员协助并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以防发生意外。

3.6 心理问题:AMI是心内科急症,病人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应激,常有恐惧、焦虑、忧郁甚至愤怒、绝望等心理变化,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医护人员要举止大方,言语得体,待病人满腔热忱,像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3.7 心电监护问题:资料表明,AMI急性期致死的重要原因是室颤、心源性休克和左心衰竭,死亡发生在发病后6 h内的其死因大部分是室颤。AMI病死率逐年明显下降的事实证明,床边连续心电监测及全面的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征兆,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发病1周内尤其是最初24h的病人是至关重要的[3]。

3.8 抗凝问题: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黏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患者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黏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3.9 出院指导:一般患者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死,并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荷。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如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恢复。多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上述85例患者的护理,我深深体会到,只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1]王莉.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212-214.

[2]丁惠芳.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淮海医药,2007,25(1):68-69.

[3]魏粉英,孙书粉.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1):4499.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病人急性
谁是病人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12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9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