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丽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甘肃 成县 742500)
浅析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功能
高先丽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甘肃 成县 742500)
称呼语转换是一种称呼语的动态使用,不但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语言策略。试从语用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语言的动态使用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起到不同的语用功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交际的成败。
称呼语转换;言外行为;语用功能
关于语言的功能,Fasold发现,当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他的功能往往超出了仅仅用它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范畴。与此同时,通过一些微妙的方式,人们使用语言来界定他们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或地位,或者建立一种他们参与其中的言语活动。
当称呼语进入到言语活动之中后,它总是携带一定量的语法信息,让说话人确认听者的身份或地位,让听话人自己确认自己在说话人眼中的身份或地位,或者表达说话者对听者的态度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呼语所能表达的意义已经超过它的字面含义。它们不仅可以搭起一座交际的桥梁,也可是交际者之间的有效的语用工具。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称呼语的转换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用来做事。根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三分法,当人们说一句话时同时实施了三个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言事)行为,以言行事(施事)行为和以言成事(成事)行为。语言可以有言事功能,即传递信息、指称事物;也有行事功能,即通过语言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比如表达命令、请求、威胁、批评、赞许警告、邀请等多种“言语行为”;或者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如感激、歉疚、祝贺、讽刺、喜爱与厌恶等等。本文中称呼语的转换,即称呼语的动态使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更是能够生动地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上说话人不同的语调和相应的肢体语言将这些语用功能付诸于交际实际。
指令是指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件事情,如命令、警告、威胁、建议、要求、邀请等等。
(1)在医院,一名护士正要给一个小孩打针。
护士:“下一个,李浩然。”
孩子:“妈妈,我怕。”
护士:“男子汉,不疼,不怕。”
(2)“刘大妈!刘大妈!我妈让我跪搓板呢!您收下我吧……(扑通跪在刘嫂跟前,抱住了刘嫂的双腿),叫了声,妈!”
在上述对话(1)中,护士对小男孩的“李浩然”到“男子汉”的称呼语的转换将她对孩子的鼓励形象地表达出来,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男子汉”具有勇敢的含义。在对话(2)中,听话者是说话者的女性邻居长辈,所以起初他用了一个姓氏加亲属称谓词作为称呼语,后来由于受到继母的虐待,为了表达一种请求,他用了一个亲属称谓词“妈”,这时的称呼语已经失去它本来的称呼功能而将说话人无助的请求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加上他的肢体语言:扑通跪在刘嫂跟前,抱住了刘嫂的双腿)。
根据塞尔的理论,这里的表达情感功能主要是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来表达某种心理状态,诸如感激、歉疚、祝贺、讽刺及爱憎等等。
(1)觉新:“觉慧,你知道我当时也是为着这个家庭,才勇敢地……”
觉慧:“(奚落地)勇敢?你不要提勇敢!你以为你在上次闹变乱的时候,你敢一个人在前面应付,那,就勇敢么!先生,那不是!只是不怕死,并不够叫做勇敢。”
(2)“Forgive me, Tess dear!” he whispered, “I ought to have asked: I did not know what I was doing. I do not mean it a liberty. I am devoted to you, Tessy dearest, in all sincerity!”
在(1)中,觉慧本是决新的弟弟,在正常情况下,他一般称呼其为“哥”。但是在本次对话中,他却用了一个很正式、很违反常规的词项“先生”,并用奚落的语气来表达对他的讽刺之情。在(2)中,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浓浓爱意通过称呼语的转换溢于言表。
1.改变话题。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通过称呼语的转化来改变话题。通过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更能让听话人明显地觉察到说话人语调的改变。
(1) “Now, we are all right again. Ah——no we are not! It runs down into my neck a little, and it must still more into yours. That’s better. Your arms are like wet marble, Tess. Wipe them in the cloth. Now, if you stay quiet, you will not get another drop. Well, dear——about that question of mine——that long-standing question?”
在(1)中,说话人起初先用听话人的名 “Tess”来称呼她,他们谈论的话题是关于雨滴的内容。随后,他又用了“dear”来试图挑起新一轮的谈话,即他们的婚事。为了从一个无关痛痒的话题改变到正事,他通过把原来的称呼语变成一个昵称,从而试图缩短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表达自己对听话人的爱意来达到改变原来话题的作用,因为称呼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重要信息。
2.开玩笑。
在关系熟悉的交际者之间,人们经常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不常用的或新鲜的词项来表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些词项可以是昵称、绰号、或者是一些从来没有使用过的词(只是说话人根据听话人的行为、心情或其他因素即兴创造而临时使用)。有时,这种临时或即兴创造的称呼语是说话人想开开玩笑或制造一种令人轻松的氛围。
(1) 在一家餐馆,几个朋友在吃饭并谈论血型的问题。
A:“据说领导多是AB型的。”
B: “那你是什么血型?”
A:“我就是AB型的。”
B:“张领导,那以后请多关照哦!”
在上述对话中,说话人都根据特定的语境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非常规的称呼语。如(1)中的“张领导”,它们是说话人以前从没使用过的称呼语,也是说话人借着话题的内容的一个玩笑词,当然其中也不乏调侃之意。
3.确认身份。
(1) 在图书馆,因为借还书的学生很多,管理员A试图叫同事帮忙。
A:“你们谁过来帮一下忙,人太多。”
(无人应答)
A:“杨老师,帮一下忙吧。”
在这段对话中,说话人起先用了一个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你们”,原以为听话人能回应她的请求,但是在交际失败了,无人回应她。于是她改用了一个更具体的称呼语来让听者明确她在叫谁。
4.保全面子。
(1) 他(俞斌)还没转身,听见太太的脚步声,便喊道:“小宝贝呢?” 俞太太忙接口喊:“小弟,爸爸叫。”
……
下了楼,出门之先,他抬头看看卧室的窗口,再叫一声“惠芬”(这回不再叫什么小宝贝)太太探出头来问什么事,俞斌只笑着对她挥挥手说:“回头见。”
在(1)中,俞斌本来想用一个昵称来讨好和取悦妻子,但是他的热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于是说话人只好悻悻地改用原来的称呼语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
5.吸引注意力。
(1)(两个孩子在家玩耍,其中一个(凯凯)为女主人A家的外甥,因为凯凯太调皮,女主人A不堪忍受他的顽皮行为)
A:“凯凯,别闹了好吗?”
(凯凯似乎没听见)
A: “凯大哥,你别闹了好吗?”
(凯凯停止了吵闹)
在(1)中,说话人是听话人的姨妈,在多数情况下她都使用“凯凯”这个昵称来称呼听话人。但是当这个称呼语并没有引起听话人的主意时,说话人违反常规地使用了一个“凯大哥”,希望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这一语言策略行之有效。
6.回应说话者的称呼语转换。
众所周知,语言交际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说话人也包括听话人。涉及到称呼语转换,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例如:
(1)陈延年:“独秀同志,党中央迁址,也应该秘密给我们打个招呼,不能让儿子与母亲失去联系。”
陈独秀:“(抱歉地)是临时决定,还没来得及告诉有关同志,请延年同志原谅。”
在上述对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是一对父子,但是他们彼此对对方都临时使用了违反常规的称呼语。在(1)中,当听到儿子用“独秀同志”来称呼自己时,父亲也与之对应地使用了“延年同志”来称呼儿子。当然,这两个不同于常规的称呼语也和这段对话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密切关系。
称呼语不仅传递语义,是语法单位,同时它也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和思想感情。称呼语的使用固然会受到社会规约的制约,但是由于特定的语境因素,不管是言辞还是言辞外的,都会对称呼语的使用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从而导致出现称呼语的动态使用,即称呼语的转换。这种称呼语的动态使用,不但可以反映出引起这种变化的各种缘由,更是能更明显地表达出说话人的某种目的或意图,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称呼语的转换使用是交际者情感、态度、动机的晴雨表;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坏境的显示器;也是交际者不断变化的物理世界的一面镜子。借助这一语言策略,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可以实现某种语用功能或多种语用功能。因此,从语用的角度对称呼语的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有助于对话语含义的深层研究,正可谓“听话听音”,通过违反常规的语言听出说话人的言外之音。
[1]Stephen Levinson. Pragma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刁世兰.称呼语的转换及其语用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
[5]曲婧华.称呼的语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6]卫志强.称呼语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A].语用研究论文集[C].北京语言出版社.
[7]赵英玲.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学刊,1997(1).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PragmaticFunctionsoftheSwitchofAddressingTerms
Gao Xianli
The switch of addressing terms is the dynamic use of language, 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a linguistic strategy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dopted by the speak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It shows that this dynamic use of language can perform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us to some degree, it can determin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switch of addressing terms;illocutionary act;pragmatic functions
高先丽,讲师,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语用学。
1672-6758(2012)09-0137-2
H03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