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文话》看策的文体特点*

2012-04-07 18:35:17许外芳
关键词:对策

许外芳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中文系,广东 佛山 528225)

策试是中国古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从西汉至晚清一直盛行。清末科举改革,减去八股,但保留策试,可见其重要性。废除科举后,策试才从中国大地消失。但目前流行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与古代的策试有相通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考试中历久不衰的策论文体在21世纪获得了新的生命力。”[1]学术界对策试的研究也十分深入。周振鹤先生《问策与对策》[2]是较早研究科举策试的论文,着重介绍晚清的一些策论应试指导书。吴承学先生《策问与对策——对一种考试文体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了策试的文学、文化意义。[3]53陈飞先生发表一系列的论著,对唐代试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①详见:陈飞.唐代“常明经”试策考述[J].文史,2001(4):53-73;陈飞.唐代“类明经”试策考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2(1):38-44;陈飞.唐代试策考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2;陈飞.唐代进士科“止试策”考论[J].历史研究,2002(3):36-45;陈飞.唐代“秀才科”考辨[J].《文献》,2002(3):32-47;陈飞.唐代试策的形式体制——以制举策文为例[J],文学遗产,2006(6):37-44;陈飞.唐代明经试策形式体制考论[J].人文杂志,2006(6):115-124;陈飞.唐代试策的表达体式——策问部分考察[J].文学遗产,2008(1):49-57;陈飞.唐代“射策”与“对策”辨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2-88;陈飞.唐代进士试策形式体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9-143.刘海峰先生则从科举学的角度研究科场策问以及专门应对试策而编辑的各种“策学”指导书。②刘海峰.科举试卷的史料价值——以科场策问为中心[M],北京:线装书局,2007;刘海峰.“策学”与科举学[J].教育学报,2009(6):114-123.其他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策试进行了研究。③如:秦子卿.秦淮海“策论”初探[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123-136;吴蓓.论秦观策论.[J].浙江学刊,1997(5):100-104;赵维平.清代殿试策对的僵腐文化批判[J].殷都学刊,2003(1):45-47;张灿贤.古代殿试策问艺术简论[J].管子学刊,2003(3):89-92;贾丹丹.诗赋或策文的选择——重探武则天的科举态度[J].江淮论坛,2009(2):130-129;侯吉永.古代殿试策问发论刍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76-178.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先生主持的“宋代试策与策文研究”获得国家基金项目立项。可见,对策试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不过,上述研究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策试,鲜有涉及策的文学性。以前要研究某种文体的特点,必须多方搜罗古代文话资料。自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历代文话》[4]出版后,研究者终于可以省却翻检之劳,而专心于理论探讨了。下面,我们以《历代文话》为依据,来探讨策的文体特点。

一、关于策的分类

《文心雕龙·宗经第三》解释策的起源:“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5]22后人多从此说,如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颜之推语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诰策檄,生于《书》者也。”[4]1589清田同之《西圃文说》云:“诏策章奏,原于《书》。”[4]4092

古人对策的分类各不相同。《文心雕龙·议对第二十四》把策分为两种:“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5]438后代多采其说。

《文章辨体序说》“制策”条有“对策”:

按《说文》:策者,谋也。凡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谓之对策。考之于史,实始汉之晁错。错遇文帝恭谦好问之主,不能明目张胆以答所问,惜哉!唯董仲舒学识醇正,又遇孝武初政清明,策之再三,故克罄竭所藴,帝因是罢黜百家,专崇孔氏,以表章六经,厥功茂焉。迨后,惟宋苏氏之答仁宗制策,亦克输忠陈义,婉切恳到,君子有所取焉。[4]1617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策问”条分为制策、试策:

按古者选士,询事考言而已,未有问之以策者也。汉文中年,始策贤良,其后有司亦以策试士,盖欲观其博古之学,通今之才,与夫剸剧解纷之识也。然对策存乎士子,而策问发于上人,尤必通达古今,善为疑难者,而后能之。不然,其不反为士子所笑者几希矣。故今取古人策问之工者数首,分为二类而列之,一曰制策,二曰试策,使当视草为主司者有所矜式,而因以得实才云。[4]2100

《文体明辨序说》“策”条分为制策、试策、进策三类:

按《说文》云:“策者,谋也。”《汉书音义》曰:“作简策难问,例置案上,在试者意投射,取而答之,谓之射策。若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谓之对策。”

又学士大夫,有私自议政而上进者(如宋苏洵《几策》,苏轼《策略》、《策别》、《策断》,苏辙、秦观《进策》之类)。三者均谓之策,而体各不同,故今汇而辩之。一曰制策,天子称制以问对者是也。二曰试策,有司以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曰进策,著策而上进者是也。[4]2100-2101

明朱荃宰《文通》引《汉书音义》把策分为射策与对策后,也把策分为制策、试策、进策三种。[4]2809唐彪《读书作文谱》“后场体式”之“策体”,完全继承徐师曾的说法:

徐伯鲁曰:策体有三,曰制策:乃天子称制以问而对者是也;曰试策:乃有司策试士而对者是也;曰进策:乃士庶著策而进上者是也。又曰:对策出乎士人,而策问发于上人,尤必善为疑难,方有裨也。[4]3555

清王兆芳《文章释》分为三种,一是“策问”:

策问者……著词于策以咨问贤才也。主于询言咨事,制诰试学。源出汉文《策贤良文学诏》,流有汉武《策贤良制》,晋陆机《为武帝策秀才文》,《文选》列“策秀才文。”[4]6282

二是“奏策”:

奏策者,策,马箠也,筹策也,谋也。谋若运筹,亦如运用箠策,而奏进之者也。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源出汉贾让《奏治河三策》。[4]6301

三是“对策”:

对策者,对应无方也,应对君所问事之册书,非谓谋策也。颜师古曰:“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主于视策详说,殚洽见闻。源出汉晁错《对贤良文学策》,董子《对贤良策》,平津侯《对贤良策》、《对册书问治道》,杜钦《对贤良方正策》、《白虎殿对策》,唐刘蕡《对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4]6302

张相《古今文综评文》“己·策问之属”则分四种:策诏,策制,策文,策问。[4]8858唐恩溥《文章学》把“对策”、“论辨”都归入奏议一类:

自下而进说于其君者,谓之奏议,而表疏、对策、上书、封事,皆奏议之流也;奏议之文,则贵其详明而剀切也。”[4]8737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古文门类各家目次异同比较表”“策”条云:

《本体》:“下告上者,……宋之劄子、封章、弹奏、牋、对策、制策、进策、露布……”。[4]7706

来裕恂《汉文典·文章典》与以上诸家的说法都不同。“第六节 策”云:

策者,谋也。……王通《太平十二策》、王朴《平变策》是也。若对策,可谓之对,不得谓之策。[4]8635

第七节“对”云:

对者,就所问而对之也。……若董仲舒、公孙弘、晁错、杜钦之《贤良对》,苏轼之《制科策对》,亦当云对。别立对策一门者,谬也。[4]8635

“第九节 策”云:

策者,书策也。古者,大事书于策。有赐封之策,如汉武帝《封齐王策》、《封燕王策》、《封广陵王策》是也。有试士之策,如汉《贤良策》,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是也。汉世又以策免三公。[4]8643

其“纠谬篇第一章建体之谬”特别指出:“对策是对体,后人列之于策类。……抑何谬也!”[4]8699

以上诸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如所谓进策,有奉命而进,则近乎对策;有无问而进,则同奏章。又有对问,实则对策。周振鹤先生只分为问策(即策问)与对策,简明扼要。

二、策的文体特点及“制科习气”

自隋代科举开始以策试士后,对策的研究就成为最重要的应试指导之一。唐代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的《策林七十五首》。[6]3436-3559当年白居易和元稹一起练习作策,两人先后登科,其效宏著。北宋最著名的是曾巩的《本朝政要策五十首》[7]653-679。两者主要侧重内容方面的练习,没有论及形式方面的技巧。明朱荃宰《文通》云:“唐白居易、宋曾巩有《本朝政要策》,盖当时进士帖括之类。”[4]2809帖括,即应试指导一类的书,又称为策套。

人们总结应付策试的最好方法,就是分类学习,储备知识。如唐彪《读书作文谱》提倡多读旧策题及其答案:

唐彪曰:初学未知策问体式,入场见题长千余字,俱是设疑问难,露一隐二,便茫然不知旨归何在,于是略拈影响,勉强成篇。郢书燕说,其能免乎?平日须将旧策题集数十道汇为一册,详细阅之,知其发问之机窍。后日题到手时,胸有成见,不为题所捆缚。因问条对,自有确实议论出于其间矣。[4]3557

清王之绩《铁立文起》引《镜林》之言,提倡多读先辈名臣的时务策:

《镜林》曰:论必以先正为醇奇,表则古今俱有长也。制策期于通达时务,如河漕之类,数十年间辄多变易;即历律、屯马、盐法、钱钞诸政,今日之弊,不越先辈名臣所料,然亦微有异同,故须多读时策也。[4]3796

这些是就内容、学习方法而言。下面,我们来看策的文体特点。《文心雕龙》“议对”第二四已有论述:

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

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之造士,选事考言。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

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对策所选,实属通才,志足文远,不其鲜欤![5]438

历代文话继承《文心雕龙》之说,且有进一步拓展,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策的立论要正大,符合儒家思想。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文》“小心文”论“策”的写法:

此集文章,占得道理强,以清明正大之心,发英华果锐之气,笔势无敌,光焰祝天。学者熟之,作经义、作策,必擅大名于天下。[4]1042

为了让考官耳目一新,考生不得不挖空心思,各出新意,但由此而多矫激迂阔之言,北宋的“太学体”是为代表。①关于“太学体”研究,详见:曾枣庄.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过程[J].文学评论,1982(5).83-90;葛晓音.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3(5).62-65;祝尚书.北宋“太学体”新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72-76;朱刚.“太学体”及其周边诸问题[J].文学遗产,2007(5).44-55;张兴武.北宋“太学体”文风新论[J].文学评论,2008(6).87-94;朱刚.北宋“险怪”文风:古文运动的另一翼[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73-185.故而,谢枋得特别强调“清明正大”。

二是所提对策要能切合实际。陈绎曾《文章欧冶》云:“策:以筹谋,贵缜密而可施行。”[4]1295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策”条云:

夫策之体,练治为上,工文次之。然人才不同,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故入选者,刘勰称为通才。呜呼!可谓难也已矣![4]2100-2101

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文》引叶适论“策”的写法:

此集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古之立言不朽者如是夫。叶水心曰:“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也。”人能熟此集,学进、识进,而才亦进矣。[4]1042

张谦宜《絸斋论文》“策”条云:

策须实在可行。古如晁错言兵事、塞下、积贮,赵充国议屯田,韩昌黎《贼中事宜状》、苏东坡《苏州事宜状》,皆为有用之文,可以为法。他人只是做文字便了。明人如冯北海亦是,他几篇条陈好,其乡会程策,也只是文人手段,烂漫好看而已。[4]3910

策是为现实服务的,而律赋则易走向浮华。清叶元垲《睿吾楼文话》引刘祁《归潜志》云:

南渡以来……殊不知国家初设科举,用四篇文字,本取全才。盖赋以择制诰之才,诗以取《风》、《骚》之旨,策以究经济之业,论以考识鉴之方,四者俱工,其人才为何如也?而学者不知,狃于习俗,止力为律赋,至于诗、策、论俱不留心。其弊基于为有司者止考赋,而不究诗、策、论也。[4]5372

三是行文要明白晓畅。南宋人林子长、魏天应编注的《论学绳尺》“福唐李先生论家指要”之“论间架”云:“策文方,论文圆;策文直,论文峻;策文易,论文险。”[4]1085明谭浚《言文》“策”注:“今举业有‘策’,似论而方。问者审计之是非,答者决事之可否。”[4]2391所谓“方”,即立场鲜明,中心突出。为了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巧妙地使用譬喻。如陈衍《石遗室论文》分析董仲舒《贤良对策》的写作方法:“首篇设譬者六处。”[4]6693

策要以内容取胜,不以辞藻为尚。清孙万春《缙山书院文话》云:

策论每言功利,辞赋纯事浮华。王介甫出,乃裁六经题以为制艺,至今独重于科目者,为其明义理、切伦常,非孔、曾、思、孟之言不敢道耳。后来兼尚词藻,已非当日立制义之意。[4]6006

胡朴安《论文杂记》云:

欲作文,先辨体。论、说之文以理为主,气欲盛,笔欲锐。书、策之文以事为经,辞欲达,旨欲明。[4]9115

四是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诸儒总论作文法”引《珊瑚钩诗话》云:“策者,条而对焉者也。”[4]1590王葆心《古文辞通义》“文体名义表”,“策”名下,义为“条而对焉”。[4]7724条即条理。

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文》主张策要谨严:

此集皆谨严简洁之文。场屋中日晷有限,巧迟者不如拙速。论策结尾略用此法度,主司亦必以异人待之。[4]1042

陈澹然《文宪例言》“论策章第六”提倡要事、理结合:

论议之文,理与事二者而已。论多主理,策多主事。顾事非理不立,理非事不明。体用虽殊,实则无体非用,无用非体。惟言性命者,或泥理而遗事。言事功者,或泥事而遗理。皆非经世之道也。古之人学深而道得,则为论说以明天下,非好言也。[4]6810

明人朱荃宰《文通》“策问”条,引徐师曾《文体明辨》之语[4]2749;其“策”条,也是引用《文心雕龙》[4]2809。在理论上作出较大贡献的,是明代的袁黄。唐彪《读书作文谱》“后场体式”之“策体”、“策问”引袁黄之言甚多。如论分科学习的方法:

明制科取士以策为则。国初未设督学使者,提调之权全在有司。孟月试经义,仲月论表,皆在黉宫,季月则专试策,有司主之。自此制一变,而策学几废矣。其体只许直陈所见,不许修辞。《说文》云:策者,谋也,贵通达治体,敷陈确实,岂藉虚词炫饰哉?宇宙间大学问,如天文、地理、历律、兵刑之属,杜氏《通典》以十八事尽之,《文献通考》广而为廿四目。今试每事精考,熟于胸中,发之为文,则为命世之言。见之于用,则为经世之学。然而非易也,欲精研学问,自有要法。韩愈云:“纪事必提其要。”士人各置空簿,将天文、地理、政事、刑名之目,分列其上。日间读书,或听人谈论,则随手剳记于各目之下,久久积成大帙,不觉贯串矣。今人读书,不知记事之法,旋读旋忘,是以释卷茫然也。[4]3556

论答题技巧,要擅于扬长避短:

策目中意旨轻重,体认既真,然后以己之意摘采区处。如目中有好话题,不妨借作眼目;目中有所区别,不妨就意分为宾主。或所问繁条,我可以断归一说。或所问有疵,我可以折归正理。主张在我,不为问目所困而尽情阐发,方是高手。[4]3556

论审题要抓住中心:

策问大概有二:不问时务,则问经史。然二者亦自相关:问时务者,必引经史为证。问经史者,必以时务归结。作者须辨认二体,然后详考所问,何者为纲,何者为纪,何者为正问实事,何者为泛引余情,何者为血脉,何者为眼目,一一分派已定,擒定一个主意做去,则下笔自有气势,结构尽是经纶矣。[4]3556

清王之绩《铁立文起》也全部引用袁黄的这些话。除此之外,他还引用了诸多前人关于策的精采见解,如:

赵运灵曰:快爽、缜密、整齐、鲠切、豪纵、波澜、明白、简健、纯粹、剖决,此策之美者。若雷同、腐烂、冗长、缓弱、窘束、空疏、尘俗、贡谀、晦僻、套括,总策之病也。[4]3801

不过,王之绩自己也颇多灼见。如:

策论,文中大观,未易言也。立论之家,识欲其卓。刘元城谓后生未可遽立议论,以褒贬古今,盖见闻未广,涉世浅也。薛文清亦云,切不可随众议论前人长短,要当己有真见乃可。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况理之精微、事之盘错,尤有不可苟者乎?故曰“识欲其卓”。对策之际,心欲其诚。张南轩尝自谓:某每登对,必先自盟其心曰:切不可见上喜怒,随便顺去;恐一时随顺,后来收拾不得故也。昔平津之对,重一和字;董子之言,重一正字,而贤不肖之分具见于此,天下后世,谁可欺乎?故曰“心欲其诚。”论策之法,学欲其博。[4]3794

又如:

策之文,欲典欲圆。但典易失之板实,圆易失之虚浮。太实则俗,太空则浮。策语最易犯,当戒。[4]3799

他批评八股,提倡策论:

夫文何以必对,对又何故必八,无论排体不古,而以笔代声口,如优戏舜、侮圣孰甚?罢此而用策论,则足以吐士气而观经济。但其学,今人多轻视之。噫!谈何易耶?[4]3795

在长期的策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策体的一些弊端,苏轼称之为“制科习气”,其特点是“妄论厉害,搀说得失”。《答李端叔书》评自己的策: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8]1432

《荆溪林下偶谈》卷三“词科习气”条引东坡语评吕祖谦云:

东坡言:“妄论厉害,搀说得失,为制科习气。”余谓近世词科亦有一般习气:意主于谄,辞主于夸,虎头鼠尾,外肥中枵,此词科习气也。能消磨尽者难耳。东莱早年文章在词科中最好杰然者,然藻缋排比之态,要亦消磨未尽。中年方就平实,惜其不多作而遂无年耳。[4]569

清梁章巨撰《退庵论文》亦引苏轼此言来批评清代的制科习气。[4]5169王葆心《古文词通义》“解蔽篇二”之“十四曰不能脱科举习气而虚枵无实际也”条,详细列举历代批评科举的文章,可参看。[4]7122他总结科举习气之弊病:“科举旧习其病古文者有二种:一排比对偶,一批评拘隘。”[4]7125切中其弊。

三、对历代策家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几次策文的高峰:西汉的晁错、贾谊、公孙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北宋的三苏父子,明代的归有光、艾南英、冯琦、茅坤。其中,尤以三苏为最,为后人效法的榜样。清罗惇曧《文学源流》:“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9]622当非虚言。《历代文话》中有很多对前代策文的评价。这些评价,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下面我们试作介绍。

晁错是历史上最先以对策而受到重用的人。旧题梁任昉撰、明陈懋仁注《文章缘起注》“对贤良策”认为他的策超过贾谊:

古言曰:“策莫盛于汉,汉策莫过于晁大夫。”晁策就事为文,文简径明畅,事皆凿凿可行,贾太傅不及也。[4]2524

陈衍《石遗室论文》则批评晁错:

是教帝以独断独行,勿任臣下,与唐虞君臣交儆之道异矣。其立言之失,已根于首段也。后世王安石《上神宗万言书》颇似此对。[4]6698

胡朴安《读汉文记》比较董仲舒《天人三策》、贾谊《治安策》、《陈政事疏》,各有所长:

长沙(贾),其汉文之雄者也。若舍文而言理,则又胶西(董)尚已。[4]9067

邓绎《藻川堂谭艺》则非常推崇贾谊:

贾谊《治安策》入《汉书》者皆甚精异,古儒用心独至,远胜今人。[4]6198

韩愈是古文大家,然韩愈的策却不甚受重视,惟张谦宜《絸斋论文》“策问”独推之:

策问坏滥极矣。每篇颂善政半幅,已教人谄,又或引猥邪小说,尤可叹恨。唯昌黎策问,质覈高古,每问不过二三百字,后有振起斯文者,宜取此为法。[4]3910

北宋的三苏父子,擅长作策,尤以苏轼为最。当然,由于个人见解不一,有推崇者,亦有批评者。宋张鎡《仕学规范·作文卷四》云:

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4]323

宋黄震《黄氏日抄·读文集四》“策问”条,指出苏轼晚年之策与青年时期表面上主张不同,实则是一致的:

谓汉因秦制不害为汉,唐因隋制不害为唐,又况积安不事于改,此当坡老晚安变王氏纷更之弊而言,与其所上万言书论新法者合。然少年策略等说,因过于革,今其为说,亦恐微过于因。惟圣人通其变之说为无弊欤?[4]705-706

“策”条又云:

拟策剀切而忠厚,盖东坡晚年阅变既深之文。[4]716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文》评苏轼,第一项是“制策”,可见对“策”的重视[4]1961。评苏轼《御试制科策一道》云:

制科策亦随问条答,在长公亦未尽所欲言,而中间持议,大较多通达国体,非经生所及。[4]1961-1962

评《拟进士对御试策一道并引状》,则认为苏轼此策不如贾谊:

借拟士对,以讽谏当时之政,而擘画处更胜前言。东坡病当时狃于青苗条例诸法及横山用兵等事,故特拟策以发其直言敢谏之气,不知当时曾及闻神庙否。然据愚见,此作亦不过条陈其事而言之耳,未有一段精光意见开悟人君,令其实落做手处,其不逮贾谊《治安策》多矣。[4]1962

茅坤对于二苏策文之赞美,颇多神来之语。如评苏轼《策略四》云:“破庸俗之论。有奇气。”[4]1988评《策略五》云:“行文如行云,如江流,曲尽文家游衍之妙。”[4]1988评《敦教化》云:“看他行文纡徐婉转,将言不言处。”[4]1989评《练军实》:“精悍之识,博达之才。此等文,须看承上联下字眼。”[4]1990评苏辙《君术策五》:“通篇行文如怒马奔涛,于千里之间驰骤澎湃而不可羁制者。”[4]2025评《臣事策三》:“作士气。通篇如流风掣云,举子业中神解也。此与坡公《蓄材用》篇皆言武举之不可废,而其文故为纡徐百折,譬之走江汉之水数千里,而到海则一壑也。”[4]2025-2026评《臣事策八》:“子由此文有大将挥兵之势,纵横阖闢,无不如意,第一等科场文字。通篇总只是感叹宋天子失权利,而不能必天下之士为之感奋而效死。议论滚滚不穷,譬如蜀江之出峡而一泻千里,激之为湍,流之为川。冒城郭,溢州郡,而不知其所止也。”[4]2027

张谦宜《絸斋论文》“策”条认为苏氏之策超过晁、董:

策,本竹筹之名,古人划地布算,取筹以计条件,故得此称。……洞知情形,言必中窍为上……若场屋之策、廷试之策,直唐丧唾余之时文,不入古作。宋时经筵许言事,翰林官多作进卷以献。苏家《策略》、《君术》、《民政》等篇是也。作应试册看,误已。若廷试条对,则有东坡《拟御策》及《上神宗书》可以为法。晁、董虽是汉人,粗莽疲困,不足效也。[4]3891-3892

当然,他也指出了苏轼策的不切实际:

长公之策是论,献策都不著实。苏策议论澜翻,使人震动,及到实在处,平平无奇,几成头大尾细之病。若家令诸疏,浑身使力,如田丹火牛,触之者披靡走避,此才是真本事。苏似频打鼓边,晁、赵则直擂鼓心,学者审之。[4]3910

方苞《古文约选评文》“苏子瞻文约选”评《御试制科策一道》:

条对策问,而言皆凿然不异于夙构,是作者资材杰特处。后半散漫少精采,以所问本肤且杂也。[4]3983

评苏辙评《臣事策一》:

所论极当,而得其人甚难,其材质非间气不能生,其器识非学道不能成,岂易言哉![4]3988

评《民政策一》:

茅鹿门曰:“以竞为号则不可。特三老啬夫,闾里之耳目,其为教易行耳。”

井田既不易复,必行均田之法,兼并者少,有田而自耕者多。众得为农之利,然后教法可行。不然,岂惟三老啬夫,虽一如《周官》,党正、闾胥岁时读法书,德行道艺敬敏任恤者,亦具文耳。[4]3988

两相比较,对苏辙之策推崇尤多。

张秉直《文谈》“茅鹿门《八家文钞论例》”云:

而论、策以下,当属苏氏父子兄弟也。[4]5095

刘咸忻《文学述林》指出苏轼之策对南宋影响尤巨:

南宋之学则程、苏二派,南宋之文则欧、苏二派而已。策论为主,苏文最盛;序记则以欧为准。[4]9753

陈澹然《文宪例言》列举了历代著名的策,称赞苏轼敢言:

策莫精于《战国》,而董仲舒之《对天人》,苏洵之《审势》、《审敌》,杜牧之《战守》、《罪言》,陈亮之《策中兴》,皆其大者也。苏轼之诸策略,苏辙之策臣、民,皆其细者也。刘蕡之论宦寺,苏轼之论直言,皆其敢言者也。一切空言无实用者摈焉,此论策大略,所以明经世之谟也。[4]6811

清王之绩《铁立文起》“策论通论”尤其推崇三苏:

王懋公曰:……至言策论之佳,西汉而后,共推三苏。予谓三苏论不及策,而颖滨之《君术》、《臣事》、《民政》等篇,则又若神仙缥缈于九天之上,即老泉、东坡亦应逊之。明代后场,亦策胜表,表胜论,程胜墨,如王弇州、冯北海之策、论、表,可谓崛起一时,不让古人。[4]3793

又云:

进策如贾生之《陈治安》,苏明允之《审势》、《审敌》,子瞻之《策略》、《策别》,子由之《君术》、《臣事》、《民政》是也。必实有经济如是,而后以进策名,庶几无愧。[4]3798

苏门弟子受苏轼影响,均擅长作策。楼昉《崇古文诀评文》评张耒《远虑策》:

笔力俊伟,议论不凡,盖东坡父子在嘉祐间亦有此等说话。当时契丹盛强,故如此。然专取武帝,以为非穷兵劳民之主,不可以为训。学他文字可也。[4]502

元代王构《修辞鉴横评文》“秦少游文”引《童蒙训》评秦观:“文章有首有尾,无一言乱说,观少游五十策可见。”[4]1202清刘咸忻《文学述林》评苏门学子之策,有弹有赞:

苏氏本以议论长,其门多为策论,辞益冗,气益孱,理益疏,而其有意旨者亦或可附于子家,若张耒、秦观、唐庚、何去非是也。北宋末人多好为论,李清臣其铮铮者。[4]9753

《崇古文诀评文》有评李清臣《议兵策上》:“文势纵横,变态百出,可喜可愕。深于兵书者也。”[4]499评李清臣《议兵策中》:“文字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略无间断,考究精详而序事实融化。用字、精神皆当学。”[4]500

除以上诸家外,历代文话对其他作家也有评价。如叶适《习学记言序目·皇朝文鉴三》:“策问”条批评欧阳修《策问》推崇汉、唐;批评欧阳修怀疑《周礼》[4]297。黄震《黄氏日抄·读文集三》也批评欧阳修“策问”怀疑《周礼》:“疑《中庸》‘诚明’之说,恐未安。又疑大传生卦之说。”[4]675叶适《习学记言序目·皇朝文鉴四》:“制策”条评孔文仲、刘蕡:“孔文仲《制策》,视汉不足,视唐有余矣;然刘蕡策自较前代十数等。”[4]292《黄氏日抄·读文集九》“馆职策”评范成大:“议兵莫若留营屯”。[4]827论制科与进士科之缺陷:

谓制举之法反密于科举,徒立法以困天下泛然能记诵者,豪杰不屑也。故哲宗以为今进士策有过此者,而制科再废。其幸而取者,往往不迨科举之俊,且其为急官爵计耳。[4]894

清张谦宜《絸斋论文》批评明代策远不如苏轼:

明之试策,皆堆叠典故以夸学富,无有豪迈跌宕如坡翁者。予所见归震川、艾千子集中,类有时文气息,冯北海矫矫出奇,亦不免骈俪挨排,未能高古,茅鹿门作,又在北海之下。有志者,取法乎上可也。

冯北海策行文如锦片,其不及苏父处,欠清矫疏错耳。此未免循绳尺,彼则如闲云出岫,要行便行,要止便止。此中差多少等级,能文者知之。[4]3911

以上我们就《历代文话》关于策的一些理论与评价略所考索。虽然此书收罗宏富,但未收策学类,是为遗憾。明清二代,策学类著作甚多,如《皇明策衡》、《策学渊萃》、《增广群策汇源》、《增广策学总纂大全》、王仁圃《十三经策按》。此类书中不乏精采见解,如“侯凤苞撰《策学例言》是一本难得的‘策学’理论著作,篇幅虽然不长,但颇为精炼,其中一些诀窍对写策文很有帮助。”[10]《历代文话》再版时,建议补入策学著作,使之内容更全面、更丰富。

[1]朱迎平.策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6):60-64.

[2]周振鹤.问策与对策[J].读书,1993(3):109-116.

[3]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曾巩.曾巩集[M].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8]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9]简夷之.中国近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0]刘海峰.“策学”与科举学[J].教育学报,2009(6):114-123.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26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58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