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晓芹
(安徽中医学院 人文学院,合肥 230038)
大学语文作为综合性、基础性和横向联系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院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起步较晚,课程的开设与其他理工科院校也有所不同,即中医院校开课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典籍、中医经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满足该项素质培养的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应以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并适当与现代人文教育相融合。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医典籍年代久远,蕴意深厚,对于汉字形、音、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学习和领会中医经典、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精华的必要前提。
中医学科知识结构分为四大块:中医、现代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大部分中医院校都设置了医古文这门专业基础课,希望通过对古代医籍名篇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古代汉语知识,帮助他们清除阅读古医籍时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并为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项工作也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师资、课时的限制以及培养目标和模式不同等原因,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少数专业开设医古文。例如安徽中医学院仅在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开设,其余均开设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已成为中医药高等院校中最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大学生母语教育的重任。
通过各校实践来看,大学语文这门课在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及表达能力、培养综合性民族文化素质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的汉字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共性,即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例如影响较大的王步高本《大学语文》(2003)、温儒敏本《高等语文》(2003)、徐中玉本《大学语文》(2001),均是如此。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已讨论多年,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也经过了一次次的改革,但传统的文选式教材仍然盛行,包括汉字知识在内的语言教学始终未受重视。2012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该教材是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和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而规划建设的,在编写上注入了新的理念,体现出了一定的行业特色,将大学语文明确定位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语文工具课、文学修养课、人文素质课,但在内容上仍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对语言基础知识涉及甚少,汉字教学内容鲜有提及。
教材中汉字教学内容的缺失,制约了汉字教学的有效开展。当前大学语文的通行教法,是以文选为先,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各类社会文化常识。受课程人文性定位的影响,教师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思想上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没有抓住汉字特点,不能遵循汉字学习的规律。由于缺少应有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学生在面对各个时代、风格迥异的古文时似懂非懂,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无法主动、有效地开展学习,只对容易听懂的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而对看似艰涩、枯燥的文本望而生畏、兴致不高,教学过程因此收效甚微。
汉字教学是母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以及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大学语文汉字教学显然不能重复中小学的字、词、句、篇的灌输和机械训练,而应是对母语的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和运用。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在近年来的大学语文改革中,人们普遍认为,长期以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更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文化教化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就应当进行学习认知的转型,向文学性、人文性、文化性转变。诚然,大学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对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其自身也必须积极地求新求变;但是,综合当今大学生暴露出来的语言能力问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在大学语文的教育中仍然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汉字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主要是识字和词汇教学,中学阶段重点放在了加强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上。大学语文教育应肩负起继承和传播汉字文化的重任。如果不能遵循汉字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造成汉字教育的缺失,便割裂了汉字教育的衔接性。
教材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写的。教材内容的取舍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需求。中医院校大学语文主要是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开设,而根据我们几年来针对本校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语文教材里应将汉字知识设立一个单元,系统介绍汉字的起源、形体的演变、结构与字义分析等理论知识,教会学生根据形体结构等区别不同时期的汉字,提高据形索义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解读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神奇的国粹中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汉字教学。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程,在整个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所占课时非常有限,一般是一个学期,约40-60课时,汉字教学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课时不多,但汉字基础知识是不能忽略的教学内容,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医典籍的成书年代愈是久远,阅读上的障碍就愈大。熟悉汉字的表意性质和蕴含理性的特点,有利于扫除阅读障碍,加深对中医典籍词句、篇章和医理的理解。由于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大学阶段的汉字教学应至少占用5个左右的课时,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大学生对汉字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使其在几十学时的大学语文课程结束之后,不仅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欣赏古代作品的能力,而且能够了解汉语言的历史与发展脉络,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光芒。
(1)利用汉字结构分析字义 古代汉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向学生系统传授汉字的结构规律。汉字具有表意的性质,因此人们总能从某些汉字的形体结构中体会出它所蕴含的意义。汉字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目前在汉字结构理论的实际应用中,学术界和教学系统普遍采用传统“六书”说,一般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所下的定义为“六书”的经典定义[1],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关于对“六书”性质的看法问题,是一个学术争鸣问题,历史上有影响的有三说,即“六书”皆造字之本说、四体二用说、三书说,主要是关于造字和用字的讨论和争议,可以向学生略作介绍,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造字方法的演变。
在教学中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形体曾发生过多次的变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包括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的变化,现行汉字是楷书简体字,已经无法从字形上推测它造字时所表示的意义。因此在分析汉字造字结构时,应当依据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文字材料。
“六书”理论比较复杂,在教学中可以深入浅出,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结构来辨析字义,但要注意首先要查找本义。例如,《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对“甚”的解释,可以用“六书”理论分析字形结构、查找本字。“甚”,小篆从甘从匹。《说文》:“甚,尤安乐也。从甘匹,耦也。”耦同偶,指配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甘者饮食,匹者男女之大欲存焉,故训安乐之大。”这样“甚”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甚”是一个会意字,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一种新义的造字方法。对古汉字造字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探索汉字的产生与远古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性质,从而为阅读古代典籍、研究古代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古音把握文字变易 汉字在漫长的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除了字体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一些用字上的变易。古文中文字的变异现象非常多,学生在中学里就已经接触到一些,但理解不够。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又出现时,由于涉及古音问题,很多教师没有对此现象加以讲解,疑问仍然存在。
通晓文字变异现象对于阅读古书非常重要。汉字主要的用字变易现象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字音问题。例如判断和把握通假,一定要注意本字和通假字之间是否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而“音同”、“音近”的标准,是根据上古的声母和韵部知识来判断。在这方面要利用音韵学家对古代声母和韵部的研究成果。目前在学术界被广泛引用的上古音系研究成果是黄侃先生的古十九纽、二十八部说和王力先生的先秦古纽三十二母 、古韵三十部说。关于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容易查找的材料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中的两个附表《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2]、《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及唐作藩主编的《上古音手册》。古音问题的确非常复杂,但教师对此不能完全忽略,要适当补充一些简单的音韵学知识,如音韵学对汉字音节的分析和双声叠韵等,否则学生此方面知识一片空白,必然影响对古医籍的阅读和研究。
(3)增加繁体字认读 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成的,因而早期的字形往往都比较繁复。繁体字是传承历史的文字,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大都是用繁体书写或刻印而成。现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简化字很多,优点是识字容易,书写速度快。但字一简化,原字的意符有的已经不存在了,理解字义就产生了困难。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古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认读繁体字。在繁简字问题上存在一个误区,即笔画多的是繁体字,是古字,笔画少的是简化字,是后起字。这个错误要纠正。现行简化字有的比其繁体字历史还要悠久,例如“云”、“气”、“从”、“舍”、“卷”、“凭”、“与”、“启”、“凶”等都是古已有之的本字(与今字相对的古字)。繁体字的简化有很多种方法,如局部省写、形体简写、草书楷化、符号代替、另造新字或选用古俗异体字、同音替代等。认读繁体字的方法也很多,如根据汉字的基本规律、结构特点、“六书”理论等,对掌握字形和字义都很有帮助。在要求学生认读繁体字的同时,教师应从正字法的角度补充强调,按正字法的要求,在我国繁体字已不作为现代实用体汉字,在通用和公共场合要写简化字,不要写繁体字。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确认了简化字作为规范使用汉字的正统地位,现在是以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标准。
(4)规范汉字书写教育 中医药专业学生,将来无论是从事临床、教学或科研工作,都需要较高的语文水平。但是,众所周知,由于汉字书写教育的缺失以及过多地使用电脑等原因,现在的医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他们未来大多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化验单、处方、病情记录……动笔书写必不可少。因此必须加强医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规范汉字是指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正体字指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正体字。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传承字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加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与这些规范字表不一致的字都属于不规范汉字,在病历、处方中都不应当使用。关于书写规范问题,清代著名医家顾文烜在《书方宜人共识说》中已有论述:“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医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时间不长,这门课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处于边缘位置,教师多为兼职。有些教师本身文字学基础较为薄弱,不能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娴熟、灵活地进行汉字教学,使学生学得非常吃力且缺乏兴趣;加之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数有限,汉字教学始终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语文母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汉字教学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所具有的基础性意义不应小视。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都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汉字的文化性和符号性都应当得到认真的落实和体现。鉴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有其特殊的行业要求和特点,汉字教学应当是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结构,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促进大学语文汉字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1](汉)许 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2004.
[2]王 力.古代汉语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