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华, 徐玉成
(1.合肥工业大学 医学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创业分院,浙江 义乌 322000)
教育短期行为是目前学校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隐性社会问题,它是指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活动的主体(学校)为追求自身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同时也包括追求受教育者的短期效果,而违背教育规律;甚至是放弃社会整体利益和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原则,采取中短期应对方针和措施的非理性行为。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针对如何创业而开展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创业教育广义上接近于创新教育,其目标在于培养个人的开拓创新意识;狭义上则与职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联系在一起,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日趋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它除了可以缓解市场严峻的就业压力外,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创业的升温可以促进产业提升、增加社会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目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创业参与率低、成功率低,甚至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反而不敢创业(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是未接受高等教育的1/23)等怪象。高校创业教育成效低与我国教育短期行为存在内在联系,理性分析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教育短期行为,有助于提升创业教育品质,促进创业教育长远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偏重于应试教育,大部分教师、学生、家长在“学以致考,以分为本,分数至上”理念导引下,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当今高考选拔体系下,升学指标仍然是评价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参考系数,任何中小学都不得不将提高升学率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呆板模式;将知识异化为分数,能力异化为答题技巧。创业教育理念未融入基础教育领域。在教育部门的行政干预和教育专家的强烈抨击下,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开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十几年并且还在不断深化,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仍然流于形式,创业教育在中小学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在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下,基础教育领域难以有效地实施创业教育,故而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分内之事。但很多高校甚至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补充,只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开展创业教育。这种断层的创业教育,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国外发达的创业教育具有层次性。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普及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1]。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注意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据媒体报道,1998年美国就开始实施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培养未来的经理人。在美国,经过60余年的发展,创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教育网络,这个网络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阶段。该体系由K-12(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社区学院、高等学校、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四部分组成,并用法律将各方面的内容规范化、制度化[2]。
目前,我国对创业教育的学科归属还未达成共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上,无论是高职、专科、本科或研究生培养的学科门类或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设置中,都几乎没有“创业”或“创业学”相关的专业。“创业学”仍是一门由各高等院校课自主决定是否开设的“课程”,而非规范的专业或者二级学科,创业类课程在高校成为可有可无的业余课程。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体系,不利于创业人才的培养。
创业形式多样,但当前创业指导教师组成相对单一,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创业的创业指导教师极度匮乏。教师主体多是先前从事企业管理学教学或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这类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性不强。由其他学科改教或兼职的教师,由于自身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的缺乏,很难针对学生实际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也就是说,合格师资的匮乏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五部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课程在内容上,采用模块化结构,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保证了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外大学在选聘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上特别谨慎,他们不仅选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授,而且还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特别注重选聘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国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实践管理经验,这样能有效避免教师理论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国外高校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既有学术水平高的专任教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如企业家、公司管理人员等。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开发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价值观的知识化倾向明显,体现为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不可否认,知识在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否则能力就失去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融智慧性与精神性为一体的能力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能力的提升才是教育的目的与实质所在。当代知识理论把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把不可编纂的、隐藏在大脑中,包括信息、价值观、判断力、激情、良知、责任心、不可编写的操作程序等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在实践中必然被应用,但支配实践行为、对实践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隐性知识,只有借助于隐性知识的力量,显性知识才可以发挥作用。
创业家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不断成长,而远非通过课堂知识学习可以达到,将创业教育停留在知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创业的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中由教师传授;而隐性知识却很难从书本或教师的讲授中获得,主要依靠个人的实践。一味地强调显性知识的学习,只重视创业理论知识和观念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不利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在教室里面空谈创业教育,期待学生成为创业家是不可能的。要避免陷入“纸上谈兵”式的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性和社会的参与,注重学生对创业有关内容的体验。
中国教育强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规范和集体主义;西方教育强调人的适用性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实践能力。国外创业教育非常关注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美国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如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创业体验,学生能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并提高实践能力。英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创业实践,2007年“英格兰高等教育创业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比例为11%,其中36%的创业活动在课程中进行,其余的64%在课程外进行[3]。创业实践是创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创业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创业教育是在高校就业压力的尴尬情境下提出的,被很多人曲解为“企业家速成”,大部分人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将其片面和狭隘地理解为以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创业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情况下便成为解决就业的良方,在就业问题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以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为序幕,才13年时间,属于一种迫于就业压力而产生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不是大学价值观转型的自主性行为。功利化倾向会将创业教育局限于操作层面,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研究,不利于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在这种价值观的导向下,创业教育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就业培训的一个补充。
除了基础教育领域缺少必要的就业、创业教育外,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也有失偏颇。从培养目标而言,创业教育理应培养出能够实现自我就业,同时带动就业的创业家,以实现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创业人才,尤其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创业人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创业教育的吸引力,为创业教育的推广起到良好的倍增作用。当前创业教育在高校轰轰烈烈地开展,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都渴望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创业人才。媒体在宣传高校创业教育时,也习惯以大学培养的“学生老板”作为亮点加以宣传。将创业教育视为创业家的摇篮培没有错,但若仅仅以此作为创业教育唯一且终极目标,则将创业教育目标局限于部分学生。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教育理念,实质上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4]。蒂蒙斯教授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以创新的视角审视创业教育,将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是基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而提出的,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连贯性。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开展创业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表现。接受创业教育有助于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即使不创业,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帮助。因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等院校必须在提高对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全面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具体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认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不善于为未来职业生涯作准备。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对不继续升学的学生有益,对继续升学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应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创业体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自强发展的信心与能力,树立服务社会的创业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努力提供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教育,使教育真正承担起教人生活、教人做人的重任。
创业教育文献浩瀚如海,它重视创业者的精神与心理的培养及与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结合,强调创业实务与案例的分析与讲授,是一门融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设计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创业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先对西方的创业管理知识进行了翻译和介绍,进而对中国的创业进行了研究。如此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整合,如同一个巨大的拼图,需要相关领域的学者来完成创业学科的整合。
完善创业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的聘请制度与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是解决当前师资问题的两项基本举措。从教师指导的时间来看,校内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对学生比较了解,但绝大多数校内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如果要进行长久、有效的创业教育,还必须培养规模合适、能够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创业师资,而完善兼职教师制度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出路。创业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必将为创业教育师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创业能力是一种对社会实践要求很高的能力,是与创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业不仅需要理论学习,更需要创业实践。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创业能力只有通过创业实践才可以更好地形成和发展。实践是我国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是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知识转化为力量需要中介作用,创业实践就是实现学业向创业转化的桥梁。大学生要实现“学业”到“创业”的过渡,必须要有勤工俭学、创业尝试等实践活动作为中介,这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模式[6]。要开展创业教育,仅仅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是不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创业者不仅需要很积极地融入社会的理念和广阔的视野,还必须具有很好的操作经验。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高校办学系统的封闭导致了创业教育的低成效。国外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开放的,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校外孵化器机构通过提供文书业务、行政管理、设施设备、经营技能四个方面的支持来加速新兴企业的成长,这些孵化器与大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它们有控制地为新企业维持一种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环境。在我国,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例如,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创业教育过程中,以创学结合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积极开放办学系统。工商创业学子在学习专业与创业相关理论的同时,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实体店铺、模拟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在校60%的学生生活费能够自理、学生自主创业比率达11%的佳绩。
“何为创业教育”关系到“创业教育何为”,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关系到创业教育的实施。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教育,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的成效与学生是否从事创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将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家培养,这种逻辑与在学校开设数学课是让学生成为数学家是一样,误解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高校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合理、科学地理解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本质根植于人的本质,在定位其使命时必须要突出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成长。
高校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理念,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能力包括责任心、冒险、首创等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创业能力不仅仅对学生从事具体的创业工作有益处,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就业岗位上的工作。接受创业教育有助于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使不创业,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帮助。创业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是每所高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是每位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它更加突出以实践和能力培养为主,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创业时代呼唤创业精神,创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已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的潮流之中。发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在就业市场取得相对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地和高等学校要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相关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7]。
要使创业教育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定位创业教育,明确创业教育目标是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中小学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升学率,而应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建设是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高校要加强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加快师资体系培养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处;高校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的创业搭建实践平台。第四,开放办学系统,增强创业教育实践性是提升创业教育品质的基本条件;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业人才,还要培养人才的创业能力。
[1]张喜梅.大学生创业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2]施丽红.美国创业教育支撑系统的特点及启示[J].职业与教育,2010,(5):160-162.
[3]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6):102-10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11-12-30].http://wenku.baidu.com/view/13e630e90975f46527d3e17c.html.
[6]贾少华.创业大学生成长模式探寻——探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客观规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21-124.
[7]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地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