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

2012-04-07 14:46:33李朝霞
关键词:不安全感主义者主义

李 原,李朝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与此相应,人们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至是“拜金主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向我们走来。日常生活中随处听闻这样的例子,从“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坐自行车后笑”的马诺,到近期调查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中,六成人表示想嫁“富二代”的价值观[1],再到媒体中充斥着的各种高档奢华的广告和炫耀性消费。这些现象不由得令我们思考:为什么物质主义会在当代中国环境下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何规律可循?它能给大众带来幸福感吗?如何指导大众建立健康良性的消费观和生活模式?

西方在物质主义领域已经积累了较多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物质主义的研究也开始兴起[2~4]。不过,目前阶段中国学者着重于回顾与总结国外研究成果,真正在中国背景下针对物质主义进行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意在探讨物质主义的心理成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的实证研究方向,并希望通过对物质主义相关内容的梳理,为指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开启健康的生活模式提供一些启发和引导。

一、物质主义的概念界定

有关物质主义的界定众说纷纭,概括来讲,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把物质主义视为人格特质的集合;另一种观点把物质主义视为价值观[5]。Belk等人有关物质主义的界定代表了第一种观点,他们认为物质主义包括四种人格特质:嫉妒,即当看到他人拥有的快乐、成功和社会声望优于自己时,个体感到不快和憎恶;不慷慨,即不愿意给予他人财物或与他人分享物质财富;占据己有,即对个体的物质财富保持控制权和所有权;收藏,即通过收藏纪念品和照片使自己过去的体验重现[6][7]。Richins 和 Dawson[8]将物质主义视为一种强调物质拥有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并指出高物质主义者具有三种特征:1)将物质获得置于生活的核心地位;2)相信物质获得是快乐的最大源泉;3)用物质拥有的数量和质量界定个体的成功。Kasser和Ryan[9]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价值观学说,指出不仅应该关注财富成功在个体价值观中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关注社会声望和外在形象对于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三者共同衡量了个体的物质主义水平。近年来,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学说在该研究领域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多数研究都沿用了这一思路。

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概述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获取财富来追求幸福本来是物质主义者的目标诉求,但物质主义者追求财富的结果却是丢掉了幸福。在物质主义对主观幸福感各种指标的影响中,除了降低生活满意感和快乐情绪,高物质主义者的重要特征还包括心理紧张、不安全感、对他人的忽视、与社会的隔离等等。研究探讨了物质主义在两个层面上带来的消极后果:

在个体层面上,物质主义与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自我实现、快乐、积极情感、身体健康呈负相关,而与消极情感、社会焦虑、物质滥用呈正相关[8][10]。Kasser和 Ryan[11]调查了 316 名大学生和140名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和幸福感水平,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与自我实现和精力充沛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和焦虑显著正相关。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高物质主义者表现了心理发展不成熟和精神病理学特点。他们指出,个体的健康成长包括从对自我利益的强烈关注到对社会利益、普世主义和关爱世界的关注的转变。与此对照,拥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尚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较低阶段。

在社会层面上,研究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不仅削弱了个体对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也削弱了个体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关注[8][10]。高物质主义价值观使得个体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降低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卷入,导致了更少的慈善捐赠行为[12]。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成功和财富积累,高物质主义者需要占有更多自然资源以满足生产和消费水平。在社会两难游戏中,高物质主义者倾向与占用更多资源,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贪婪水平[13]。一项研究表明,个体的物质主义水平,与他们为了满足个人交通、饮食和居住所需要占用的土地正相关[14]。

三、物质主义的心理成因

有关物质主义心理成因的探讨,主要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匮乏假设和社会化假设。

(一)基于匮乏假设的心理成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渴望自尊、自主、自我实现,但是,人们首先追求的必然是对自己而言最紧迫的需求。当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要未能满足或受到威胁时,人们不太可能去关注那些更高层次的、促进个体成长和长远幸福的活动,而会更多关注有关钱财、形象和身份等内容,因为这些物质的供给与基本安全感联系最为紧密。马斯洛指出“当个体某种特定的目标未得到满足时,其对未来看法的整个哲学体系也会改变。对一个长期以来极度饥饿的人来说,乌托邦只不过被简单地界定为有充足食物的地方。他会认为,只要能保证他后半生有充足食物,他就会足够快乐而且哪也不会再去”[15]。

这一逻辑同样适合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那些在过去经历中基本需要未曾得到满足的人们,倾向于认为财富和物质拥有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幸福。此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不安全感促使他们把物质主义作为一种补偿策略来减少痛苦和焦虑[16]。匮乏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贫困、情感缺乏和死亡焦虑,它们分别带来了经济不安全感、情感不安全感和生存不安全感。

1.经济不安全感

在经济不安全感对物质追求的影响方面,以Inglehart提出的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最有影响力。Inglehart[17]总结了 1970—2006 年间进行的多次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两个主要文化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传统权威”与“世俗—理性权威”的“现代化”维度。前者强调服从传统权威的重要性,后者强调法制和理性的权威。第二个维度是“生存”与自我表达的“后现代化”维度,主要包括“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对比。前者追求经济安全和物质安全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后者追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生活质量、自我表达、主观康乐[18]。

一项研究针对英、德、意、荷、比、法西欧六国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价值观上差别巨大。在年长一代身上,“物质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在年轻一代身上,“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明显增长。这一差异非常显著: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群,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高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12倍;而那些出生在二战之后的人们(1970年时他们还不到25岁),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得分仅仅略高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水平[17]。Inglehart等人认为,这是因为老一代人总体上成长于经济匮乏以及世界局势动荡时期,他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更高。另外,他们发现二战之后虽然总体上价值观有着稳定性特点,但欧洲国家在一些特定时期里,人们普遍倾向于物质主义价值观,因为这些时期在欧洲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萧条。调查数据确实支持了以下结果:对于生长于经济危机时期的人们、面临经济安全威胁的低收入国家的人们来说,更倾向于物质主义价值观[19]。

其他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Inglehart的理论。Kasser等人发现,在贫困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由于其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无法充分满足,因而会通过追求物质主义目标寻求补偿。另外,当女性体验到经济不安全感时,她们会更看重其配偶所拥有的物质主义特征[16]。另有研究也证实:在女性缺乏教育机会和没有生育决定权的国家,她们更希望寻找拥有大量财富和身居高位的丈夫[20]。

概言之,物质主义可能是儿童早期贫困体验的一种结果。当人们在经济被剥夺的环境中成长,会内化为一种主观的经济不安全感。即使成年后,这种经济不安全感仍然持续停留在他们心里,致使他们看重财富成功,追求物质目标,成为高物质主义者。

2.情感不安全感

家庭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稳定性对于满足儿童情感需要具有决定作用。有关父母教养模式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照料较少的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对其存在价值感到不安。由于缺乏家长的充分关怀,孩子们对外部的物质主义信息更加敏感,并希望寻求他人的赞赏从而使自我感觉良好,通过追求外部目标获得自我价值感[16]。那些极看重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他们的父母常常具有三个特征:首先,高度限制和干预孩子,认为孩子不能独立照顾自己;其次,当孩子犯错误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严厉的惩罚手段;第三,在他们制定的某些行为规范中,一贯严格执行,不会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规定使之身心放松[21]。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青少年认为父母很少聆听他们的想法,认可他们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案[22]。

研究还发现,父母离婚也与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关。Rindfleisch及其同事对261个年轻成人的调查发现[23],遭遇父母离异的孩子其物质主义水平更高。他们分析说,在家庭解体以及物质主义的关系上,起作用的因素是由于家庭破裂带来了爱和情感等人际资源的缺乏,而不是财政资源的缺乏,它使孩子们更多体验到温暖和关怀的缺损。正是由于这种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很多孩子转向追求物质主义目标来填补这一缺憾,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概言之,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以满足他们的内在安全需要,提高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一旦父母的教养方式忽略了儿童的情感需求,家庭破裂等因素无法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感,他们就会转向外在的财富积累,追求物质主义目标,进而内化物质主义价值观。

3.生存不安全感

生存不安全感是一种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不可避免会死亡时而引起的焦虑。近年来,恐惧管理理论在探讨生存不安全感上占据重要地位。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在人类进化史上,死亡恐惧为人类发展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问题。死亡在潜意识层面令人恐惧,只有成功管理这种恐惧,才能使死亡忧虑得到了缓解,心理稳定得到维护[24][25]。

死亡凸显是恐惧管理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意指对人们“必死性”的提醒和揭示。研究者假设:在死亡凸显条件下,个体会体验到生存不安全感,对于物质主义者来说,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物质主义倾向,以削弱这些不安全感。一些研究考察了死亡凸显条件下物质主义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让一半被试想象并写下自己死亡时的思想和情感,以诱导他们的不安全感(死亡凸显条件);让另一半被试写下自己听音乐时的思想和情感(控制条件),然后考察两组被试在物质主义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发现,死亡凸显条件下的被试有更高的经济期望,变得更加贪婪,为了实现目标期待消费更多的资源[13]。有关消费行为的研究也发现,死亡凸显会导致人们更多地追求名牌消费品。他们对高档消费品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其广告的评价更高,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购买欲望[26]。也就是说,死亡提醒会导致高物质主义者通过与品牌建立联系来应对生存不安全感[27]。

(二)基于社会化假设的心理成因

社会化假设则认为,个体的人格与价值观的基本结构往往需要历经一段较长时间的形成过程。未成年时期,即个体的社会化时期,往往对人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进入成年之后,人格的变化相对较小。

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通过媒体接触无数理想化的成功人物形象,这些成功形象所拥有的生活财富水平和物质舒适程度远远超过中产阶级的平均水平,大多数演员和模特所拥有的外表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令普通人达到。可见,媒体传播本身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无意识的社会比较不仅使得人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应该成为媒体所呈现的那样,而且比较的对象也建立在媒体呈现的“虚构”的成功人物形象身上。最终,在各种广告宣传的刺激下,很多人给自己设置了根本不切实际的物质财富目标,总是想要更多,从而产生对自我的负面评价,对生活的不满意[30]。Gulas 和 McKeage[24]的实验研究证实,让男大学生观看那些展现包含理想化的财富成功的广告,这些被试而后对自己的财富成功(或外表吸引力)以及自尊评价都比较低,不管广告中的形象是男性还是女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效应受到社会比较因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那些喜欢经常进行社会比较的人更容易受到这些形象的影响[9]。

综合匮乏假设和社会化假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在物质主义的形成原因上,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路径:当人们处在基本需要相对匮乏的环境中,会使他们产生诸如经济不安全感、情感不安全感、生存不安全感等等的体验。不安全感带来了不快乐和不满足,当内在存在失调状态,外在消费文化又不断向他们传达“运用资源可以购买安全”的观点时,会驱使人们追求物质主义目标,把它作为补偿策略以满足其安全需要、缓解其压力、降低其痛苦。可以说,追求物质主义价值观既是个体不安全感的表现,又是人们试图通过满足安全需要来应对焦虑的策略[10]。

但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问题在于,它本身并非优良的应对策略。有些应对策略只能使人们快感一时,相比之下,物质主义价值观虽然可以成为一种长期的追求,但它带来的依然是持续性的、甚至是更深刻的不安全感。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负相关表明,这个应对策略在缓解相应问题方面并不有效,甚至会使问题恶化。我们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角度来进一步阐释这个问题。

四、物质主义与基本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25][29]。这种理论认为,个体存在着自我发展的需要,它们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其中包括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这三种类型的“营养”在功能上是个体成长、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基础,是人类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要,人们会有目的、有策略的设定目标和付诸行动。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们的目标可以划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内部目标是指反应个体的内在成长趋向的目标,它们对于人格整合、自我实现和内心幸福有积极作用,例如自我接纳、亲和乐群、热心公益、身体健康等。外部目标(extrinsic goals)是指个体致力于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通过获得外部的价值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等目标,如物质财富、社会权力、身份地位、名气声望等,这些内容的追求与外在评价标准息息相关[9][11]。

高物质主义者关注财富、形象、名望等外部目标,期望通过外部奖赏和赞扬来获得自我价值,外部评价成为其衡量自我的主要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行为的内在动机,难以满足其基本心理需要;而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难以获得满足时,他们又会倾向于追求外部目标以获得一定的心理补偿。也就是说,物质主义对外部目标的追求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之间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三个方面来分别阐释这个怪圈的形成和作用过程。

(一)物质主义与胜任需要之间的关系

胜任需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胜任该活动。这一概念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类似。一般来讲,当人们成功达成某个目标时,胜任感也会相应提高。但是,对于关注财富、名望、形象等物质主义目标的个体来说,情况似乎并不如此。这些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依赖于他人评价和外在标准,使得他们的胜任感常常受到威胁,处于极度紧张当中,即使在他们获得成功的情境下也是如此。另外,拥有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始终感受到当前状态与他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失调,这种长期失调最终会降低其自我价值感和胜任感[10]。

具体而言,在高物质主义者身上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如表3所示,通过将发表文献数量前10的作者统计排名,发现除了排名第一的作者杨剑有6篇文献,排名第二、第三位的作者均有3篇文献外,其他的作者均为2篇文献,表明杨剑、邱坚、陈锐是情报信息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对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无时不在的差距。一般来讲,物质主义者似乎都拥有夸大其实的对于财富和地位的理想。这些理想常常难以实现,因而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长期差距。

2.过于理想化。物质主义者常常对财富和物质占有拥有过于膨胀的、不现实的理想。这种过于不现实的理想,使得物质主义者在评价自己生活质量时有较低的满意度。物质主义者的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价值观、周围人的影响、大众传媒等。其中,大众传媒对个体物质主义理想形成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者考察了物质主义、观看电视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物质主义导向的个体更可能长时间观看电视,接触到更多象征财富和美丽的形象,也更倾向于将自己与电视中的人物进行不适宜的比较,因此而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28]。

3.社会比较的基线不断提高。高物质主义者对于物质的追求永不满足,即使高物质主义者暂时实现了一些外部理想,他们会很快被新的外界刺激所吸引,抛弃已经拥有的物质,树立新的物质主义目标。这种新设置的差距又引发了更进一步的不满意。

概括来讲,高物质主义者陷入到这种怪圈当中:他们周而复始的设定新的物质目标,面对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物质主义者总是处于紧张和焦虑当中难以自拔。这个循环体系维系了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却也给人带来更低的胜任感、更低的自我评价和更大的不满意。

(二)物质主义与关系需要之间的关系

个体有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体验到归属感的需求。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参与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个人幸福感的两大基石[15][24]。

当个体过度关注财富、地位、形象、身份等外部目标时,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就会大大降低。一系列有关抱负指数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当个体在“财富成功”、“社会声望”、“外在形象”等物质主义项目上的得分较高时,他们在“亲和乐群”和“热心公益”等方面的得分就会较低。例如,Kasser的研究发现,更多关注经济成功、外在形象和名气声望等外部目标的个体报告,他们与朋友和爱人之间的关系较短暂,更具冲突性,即使控制了个体攻击性倾向的水平后,结果也是如此。Solberg,Dinner和 Robinson[10]要求被试的三个朋友和家庭成员完成一份有关他们与各个参与者之间关系的调查;当个体的物质主义得分较高时,其重要他人报告的关系质量较低。

为什么拥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当个体过度关注外部目标,获得他人的奖赏和认可时,他们会忽略内在心理需要的满足,降低对亲密关系等内部目标的重视,进而降低其行为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当消费、财产、地位等要求成为个体的主要目标时,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获得财富和事业成功,而不太愿意花费心思来理解他人的主观体验、感受和愿望。

其二,物质主义价值观会伤害人际交往的质量,降低个体从亲密性和归属性中获得满足的能力。当人们十分看重消费与购买、经济得失、整天想着物质的金钱价值时,他们也倾向于把人作为物质来看待。在物质主义者心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更多关注于“交换性人际关系”,把他人“物化(people as object)”。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物质主义者更多考虑的是“他能为我做什么”。物质主义追求的不是视他人为主观的、以自我观点和视角行事的“我—你(I—Thou)”关系,而是常常以自我服务为目标,把他人视为可以利用和操弄的对象,是一种“我—它(I-It)”关系。Schwartz使用“工具性友谊”的概念来描述消费主义社会中“需要的朋友是那些能对自己有用的人”,表达的也是类似的人际关系特点。

简言之,物质主义的目标追求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冲突。物质主义者重视财富、形象和名望等外部目标,忽略亲密的人际关系,很少在人际关系和所属群体中进行“投资”。个体通过物化他人、控制和操弄与他人的关系来达成自我目标,导致了低质量的人际关系,这种低质量的人际关系削弱了连接夫妻、朋友、家庭以及社区的人际纽带,使亲密和归属感难以满足。当他们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体验到疏离感和孤独感时,会更希望通过财富成功和他人的赞扬来获得满足感,通过外部奖赏和认可来证明其自身价值,并通过进一步追求物质主义目标来补偿自我。也就是说,物质主义与关系需要的满足之间也存在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削弱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8][10]。

(三)物质主义与自主需要之间的关系

自主需要也就是自我决定的需要,即个体能够依据其自我意愿而行动的需求。这种需要的满足最为重要,当个体在行为上自我决定程度高时,会体验到自己能主宰自己的活动,此时行动的内在动机就很高。

当个体行动的自主性很低时,他们更加期待通过完成外部目标、获得外部成就来提高其自我意识,重视他人的奖赏和认可,这进一步内化了物质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说,物质主义价值观驱使个体从事较少满足其自主需要的行动,而一旦个体的自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个体会转而通过进一步追求外在的物质主义目标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主观念。

综上所述,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三个基本心理需要之间都存在着不断循环的怪圈。一方面,物质主义价值观阻碍了个体胜任、关系、自主三个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当个体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更可能倾向于追求财富、名望、形象等外部目标,以期通过达成外部目标来证明自身价值、提高自我意识,获得一定的心理补偿。进而更加内化了物质主义价值观。

五、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系统阐述了物质主义的基本概念、心理成因以及物质主义与基本心理需要之间的循环性关系。不过,到目前为止,有关物质主义内在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未来研究者应该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物质主义的积极影响问题。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物质主义的消极特质和消极影响,但也不应完全忽视物质主义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未来的研究应当着眼于揭示物质主义内在机制的实证研究,建立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更为全面和综合的模型。

第二,物质主义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中国国内对物质主义的研究刚刚起步,已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综述领域,缺少针对中国人的本土化和跨文化适用性的研究。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有研究发现,对于拥有高集体主义定向价值观的个体,物质主义水平越高,幸福感越低。因此,基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大众的物质主义是否具有不同表现,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有必要在价值观念转型这一时代特征的背景下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历程,为指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供基础。

第三,对物质主义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学术研究的目标最终应为现实服务,我们期待有关物质主义的研究也为健康的生活模式提供一些启发和引导。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就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强调修身养性,反对财富和名利的追逐。在今天,倡导外在生活的简朴与内心世界的丰富的“简约生活”方式,也许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1]广州市妇联.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EB/OL].http://acwf.people.com.cn/GB/11383973.html.2010-04-12.

[2]张红霞,王晨.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03,(9):27-31.

[3]李静,郭永玉.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37-643.

[4]李鹏举,黄沛.谈80后物质主义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8:17-18.

[5]AHUVIA A,WONG N.Materialism,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 Well-being[J].Europea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3,2:172-178.

[6]BELK R W.Materialism:Trait Aspects of 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5,12:265-280.

[7]GER G,BELK R.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Materialism[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6,17(1):55-77.

[8]RICHINS M L,DAWSON S.A Consumer Values Orientation for Materialism and Its Measurement: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2,19:303-316.

[9]KASSER T,RYAN R M.Further Examining the American Dream: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280-287.

[10]KASSER T.The High Price of Materialism[M].Cambridge,MA:MIT Press,2002.

[11]KASSER T,RYAN R M.A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Dream:Correlates of Financial Success as a Central Life Aspir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5:410-422.

[12]ROBERTS J A,CLEMENT A.Materialism and Satisfaction with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Eight Life Domain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7,82(1):79-92.

[13]KASSER T,SHELDON K M.Wealth and Death:Materialism,Mortality Salience,and Consumption Behavior[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11:352-355.

[14]BROWN K W,KASSER T.Are Psychological and Ecological1 Well-being Compatible?The Role of Values,Mindfulness,and Lifestyl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5,74:349-368.

[15]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4.

[16]KASSER T,RYAN R M,ZAX M,et al.The Relations of Matern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to Late Adolescents'Materialistic and Prosocial Valu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31:907-914.

[17]INGLEHART R F.Changing Valu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from 1970 to 2006[J].West European Politics,2008,31(1):130-146.

[18]郭莲.中国公众近十年价值观的变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27-31.

[19]INGLEHART R,ABRAMSON P R.Economic Security and Value Chang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4,88:336-354.

[20]BUSS D M.International Preferences in Selecting Mates:A Study of 37 Culture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0,21:5-47.

[21]COHEN P,COHEN J.Life Values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M].Mahwah,NJ:Lawrence Earlbaum.1996.

[22]ET,AL.Extrinsic Life Goals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0,30:1756-1771.

[23]RINDFLEISCH A,BURROUGHS J E,DENTON F.Family Structure,Materialism,and Compulsive Consump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7,23:312-325.

[24]GREENBERG J R,MITCHELL S A.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5]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26]MANDEL N,HEINE S J.Terror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He Who Dies with the Most Toys Wins[J].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Proceedings,1999,26:527-532.

[27]RINDFLEISCH A,BURROUGHS J E,WONG N.The Safety of Objects:Materialism,Existential Insecurity,and Brand Connec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9,36:1-16.

[28]RAHTZ D R,SIRGY M J,MEADOW H L.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 and Television Viewership:An Exploratory Study[M]//HOUSTON M J(Ed.).Advances Inconsumer Research,Vol.15.Provo,UT: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88,141-145.

[29]KASSER T,RYAN R M.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Optimal Functioning and the Relative Attainment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M]//SCHMUCK P,SHELDON K M(Eds.).Life Goals and Well-being:Towards a Positivepsychology of Human Striving,Goettingen,Germany.Hogrefe & Huber,2001:116-131.

[30]RICHINS M L.Social Comparison,Advertising,and Consumer Discontent[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5,38:593-607.

猜你喜欢
不安全感主义者主义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8-06)2022-08-06 15:14:46
忌肉主义者
英语文摘(2022年3期)2022-04-19 13:01:22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2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近光灯主义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1:04
不安全感:追溯简易房与避难所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0:35
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研究述评
管理现代化(2016年1期)2016-11-02 05:22:56
在不安全感和诸多漏洞之间养生谜中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