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广杰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刍议①
尤广杰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尊重、热爱、理解、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4项策略。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热爱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理解是做好教育他们的关键;教育引导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即尊重、热爱、理解之中有引导,引导之中有尊重、热爱、理解。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整体,就会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尊重;热爱;理解;引导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作取得好成绩,绝不是简单的短期行为所能达到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和循序渐进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本文谈谈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的4项策略——尊重、热爱、理解、引导,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产生的作用。
从心理特点看,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要求教育者不能再把他们当成孩子对待,而必须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尊重往往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教育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们单纯当成教育的对象,而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成年人之间,一个坐着和一个站着的进行谈话,一般是少见的,因为让别人站着和自己坐着谈话是不够礼貌的。可是在学校中,坐着的老师和站着的学生谈话却司空见惯。这虽是件小事,但它可以反映出教师还没有真正地从心理和行动上树立起尊重学生的思想。至于对学生的训斥、讽刺、挖苦就更充分表现出对他们的不平等、不尊重,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可能会从活泼开朗变得心事重重,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态度更加强硬,甚至当场顶撞,有的学生则可能破罐子破摔。追究其原因这些都是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尊重他们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大学生的不尊重,如果不是达到这样的严重后果,也至少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就是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厌烦情绪。倘若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心理,老师的道理讲得再正确也难产生积极作用,甚至会压抑和限制他们的发展。
优秀教师在教育中都特别注意在心理上、行动上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1]正是对学生的尊重,才使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他们的转化、进步。因此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有这样或那样缺点毛病的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实在是教育者教育、转化、提高他们的前提。
从感情发展特点看,大学生重感情、重友谊、好感情用事。这就决定了教育者对大学生的热爱会使他们对教育者产生特别热爱的感情。在学校里大学生热爱老师,就会爱听老师讲话、讲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并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学校中德育的基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懂得事情道理,并使这些道理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习惯,所以德育应坚持说理。情与理虽属不同范畴,但是互相联系。正确的德育过程就是要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达到内化。没有理,达不到德育的目的;没有情,理就难进入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这样,热爱学生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积几十年基础教育管理经验所形成治校理念也就是让校园充满‘人性之爱’。”[2]在大学里,同样要宣扬爱,教师要热爱学生,特别是要热爱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于热爱学生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有过很多论述和名言。“皮格马利翁效应”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对于有着智慧潜力和纯真感情的大学生来说,教育者的真诚的期待和热爱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变化,取得突出的进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在转变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对学生充满了爱。教育者对学生,特别是对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会产生好的深远的影响,同样也会产生坏的深远的影响。教育者对自己教育的对象所流露出的任何一点冷漠、反感或轻视的情绪,对学生的上进心都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进入大学后,有些在高中是学习的佼佼者会遇到比自己更出色的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此时老师的热爱和及时的表扬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总之,老师要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满腔热忱地热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自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热爱,这种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必然会促使教者的热情与耐心,学者的进步与稳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对大学生的热爱是教育好大学生的基础。
大学生不像中学生那样,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这种心理活动不外露的特点决定了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要求学生要符合其心理渐进性,任何过高、过急、脱离学生心理活动实际要求都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
大多数大学生都在父母的万般宠爱和呵护下成长起来,几乎没有经历过挫折,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心理脆弱,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独自面对的事情纷繁复杂,身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强,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很难经受误会、曲解的打击。相反如果得到了理解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取得突出的进步。在他们做错了事、犯了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初犯时,往往是问题一被发现,他们就会感到后悔。教育者如果能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在教育中就应该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在给他们留“面子”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理解,尤其是对他们犯了错误或做错了事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理解,才能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教育他们。所以可以说对大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在他们做错了事,犯了错误时的理解,实在是做好教育他们的关键。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理智感、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不强。因此他们的思想方法有时会片面,甚至会走极端,容易接受好的,也容易接受坏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积极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的尊重、热爱、理解都是为有效的引导创造条件。引导得如何决定了教育的质量,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呢?
以身作则是最得力的引导。大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每位老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说是无声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有的甚至要影响几十年。这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对教育、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之大。因此好的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都非常注意以身作则,在可能的情况下都注意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先做到。实践证明,凡是能坚持以身作则的老师教育效果都较好或较突出。
培养典型,树立样板,学有榜样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由于其情感的多变性依然存在,品德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发展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3]学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除了要注意要求明确具体,使其知道怎样做外,还要及时培养出典型,树立样板,引导大学生模仿身边的榜样,逐渐使他们的品行与榜样的品行接近、相似或相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大学生也是这样,因此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最有说服力的引导作用。
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最积极的引导。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即积极因素。教育者能及时地、全面地发现每一个大学生的长处、优点,并创造条件让其表现出来,或者利用适当机会给以实事求是的宣传表扬,都会激发大学生新的动力,利用这个动力来克服其不足和缺点,对大学生的教育会产生特殊的好效果。这就是所说的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学生长处和优点得到鼓励和发展提高,还会促使其自觉自愿地去克服缺点。这就是最积极的引导。否则,只就缺点和毛病谈缺点和毛病,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泄气的想法,觉得自己不行,甚至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这样的事实在学校里是可以很容易找到的。在对大学生教育中尤其是对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坚持发展其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也可以说是最积极的正面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这种教育引导工作不会是一次就会成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反复的问题。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要给学生留面子,特别是在他们犯了错误或做了错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他们留面子,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不适当的语言和态度就可能使其走向反面。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而有格、教而不训的原则。
本文谈到的尊重、热爱、理解、引导4个方面,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单纯强调了哪一方面都会是没有意义的或意义不大的。如只强调尊重学生,一切都为了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就没有了意义,讲尊重、热爱、理解、引导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根本宗旨应该统帅对学生的一切教育过程。尊重、热爱、理解、引导融为一体,共同发挥作用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就会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所说的融为一体、共同发挥作用就是不搞单打一,教育引导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尊重、热爱、理解之中有引导,引导之中含有尊重、热爱、理解。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整体,这样就会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理[M].北京:华陵出版社,2006.
[2]董泽芳.大学的理念与追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 谢宜辰)
G41
A
1674-5884(2012)06-0131-02
2012-04-17
尤广杰(1979-),女,满族,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