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发生论稿》后记

2012-04-02 21:29
东吴学术 2012年4期
关键词:诗语诗体新诗

许 霆

随笔与书评

《中国新诗发生论稿》后记

许 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的新诗研究主要集中在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方面,相继出版了《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和《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等著作。伴随着这一研究过程,总是有着一个挥之不去的直觉,那就是新诗发展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大多可以从新诗的发生里面觅到最早的缘由。凭着直觉的感悟,我就开始进入新诗发生研究,尤其是新诗诗体的发生研究。当我在《西南大学学报》上发表 《新诗发生与百年诗体建设》时,诗学专家吕进在“主持人语”中说,从新诗发生论视角看,“现代诗学许多基本问题几乎都是未决问题,一直在盼望着后来者的开拓与开创,盼望着后来者‘发前人之已发’和‘发前人之未发’”。吕进接着指出:论文“从新诗的源头出发,从对待旧体诗的褊狭、对待定型诗的片面、对待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对峙的定势思维,研究新诗的诗体问题,比较客观地完成了自己的论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篇论文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现代诗学的研究要寻求历史的厚度。现代诗学要克服思维定势,超越理论惰性,更新知识结构,调整感觉系统,才能具有锐气和明慧。”吕进的厚爱自不敢当,但吕进所肯定的我的研究路径及其价值却鼓舞着我,使我能够充满信心地去完成论稿写作。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吕进的鼓励。

凭着直觉的感悟进入,体现的是写作的兴趣。而进入以后我深感自己闯入到一个多维编织的网络系统之中,因为新诗发生其实就是这多维编织的网络中的一个结果。新诗的发生绝不只是接受西方影响的产物,也不只是发端于五四前夕新诗运动,更不是胡适等人意气闹事的结果,而是一个历史必然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各种矛盾交织运动的产物。新诗发生实际上要回答的是中国诗歌如何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实现现代转型的问题。虽然不少学者已经进入新诗发生空间并获得许多可供学习的成果,但是因为我论新诗发生选择的是从诗歌文本(诗体)切入的小叙事方式,把研究重点放在文学自身的发展和文体的演进规律上,努力体现诗歌文学本体研究的进展,所以始终觉得没有能够很好把握这一课题。因此,无奈地我的研究就不能只是凭着兴趣,而必须拓展理论思维,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采用多维交织的方式去叙述中国新诗的发生。我的研究面对的多维网络线索主要是:

一是新诗发生的时空线索。中国新诗发生之源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社会格局和文化精神的变动之中,新诗发生的真正起点则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清末新陈嬗代之时,而“真正的白话新诗”诞生则是在五四新诗运动之中。本著把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到五四时期这一中国诗歌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分成四个时期来叙述,即十九世纪末的诗界革命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时期,再到民五六以后的新诗运动和五四时期诗体解放运动。

二是新诗发生的历史动因。新诗发生是自庚子拳变以来一系列社会变动和思想革命综合因素互动的必然结果,拿康白情在 《新诗底我见》中的概括即“实在是必然的倾势”。其主要动因可以归纳为: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文学发展的内在推动,域外思想的输入扰动,现代媒体的传播空间,以及与此联系着的现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

三是新诗发生的内涵线索。新诗发生是汉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代转型,据此我把新诗发生视为中国诗歌在特定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环境中,诗质、诗体和诗语这些内涵趋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因此,诗质的现代性、诗语的现代性和诗体的现代性成为考察新诗发生的重要视角,并且力图把诗质、诗语、诗体的现代化贯穿论述的始终。

四是新诗发生的生产要素。新诗的生产主体是现代知识分子,其主要通过诗学观念、新诗创作和新诗发表三个环节来推动新诗发生。诗学观念包括鼓吹论争和诗学更新,新诗创作包括创作和翻译,新诗发表主要涉及到的是现代传媒的发生空间。当然还有读者群体的呼应,它对于新诗合法性和新诗审美性的确立,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五是新诗发生的多种资源。先驱者自觉地从“诗歌”角度多方借鉴资源,以此来实现汉诗的现代转型,资源是新诗发生研究的重要话题。主要资源是域外现代诗运动的资源,它使新诗发生成为世界现代诗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古代传统诗歌的借鉴,它使新诗发生成为汉诗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是民族民间诗歌资源营养的吸取,它使新诗发生成为五四文学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人们重视的是域外资源移用,这是有根据的,但相对忽视传统诗歌资源对于新诗发生的意义却有偏颇。

六是新诗发生的多样体式。诗体,一般所指是有序化的语言文本,起有序性作用的是语调、节律、排列、音韵、行句等,在音韵上、句法上、词汇上、结构上都呈现出有序性。因此研究新诗发生不仅要宏观地论述诗质、诗语、诗体诸要素的现代进化,还要注意到具体的诗体发生,包括发生期的自由诗体、散文诗体、歌谣诗体和格律诗体等。

以上就是新诗发生所呈现在我面前的多维网络结构,我进入这种结构以后只能力图真实地去把握和呈现新诗发生的种种复杂性。在这过程中,我确立了贯穿新诗发生所有问题的基本观点,这就是:中国新诗的发生,就是中国诗歌由古典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就是中国诗歌趋向现代化的过程。由此来统率诸多发生问题:一是“现代化”首先是个时间的观念。新诗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用有人偶然发难可以解释的,它是个现代化的过程。我把新诗发生的时限界定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之交开始到五四文学革命期间,推动新诗发生的社会因素,主要就是这一时期急剧的社会变动、文学的内在规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媒体的影响推动等因素。二是“现代化”又是个价值的观念。新诗现代转变就是现代品格的形成,包括诗质的现代性、诗语的现代性和诗体的现代性,正是在诗歌文体要素三元互动的转型过程中实现了新诗的发生。三是“现代化”还是个创新的观念。新诗现代品格就是面向世界的开放而获得的世界性,面向传统的继承而获得的民族性,面向现实的创造而获得的自创性。就主观因素来说,新诗发生同诗人的翻译、创作和理论探讨紧密联系,三元互动促使中国诗歌在特定背景中发生渐变到质变最终完成新诗发生。四是新诗发生与百年诗体建设关系密切。新诗发生直接影响到百年诗体建设,造成百年诗体基本格局和多面貌。研究新诗发生,要立足现代反思其诗质、诗语和诗体革新对百年新诗发展的影响。根据我对“中国新诗发生”的理解,书稿以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时间为基本线索,以诗质现代化、诗语现代化和诗体现代化为主要内涵,以客观社会因素和主体创新精神为发生动力,多角度地论述新诗发生,力图体现历史的逻辑与审美的逻辑结合,体现社会的研究方法与本体的研究方法结合。

以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就决定了书稿的基本框架。全书采用的是一种网状结构,以呈现新诗发生的复杂性。全书内容形成上下两篇加上余论和附录,各块内容之间交叉互补。大致说来,上篇是按照时间线索分期具体论述诗质、诗语和诗体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包括第一至第七章,显然这是全书内容的重点。在分期论述诗质、诗语和诗体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结合着论述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其中有些问题本想抽出专题来谈,但是写作中发现无法抽出,所以就分散在相关章节中谈,如发生中的现代媒体作用,就在第一章第四节中专列“从新派诗创作到白话报刊发表到诗歌新变”一点,在第二章中注意论说南社创作与报刊的关系,在第三章中专列“现代媒体的传播”一节。下篇选择新诗发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其中第八章专论世纪诗论与新诗发生,第九章专论白话运动与新诗发生,第十章专论新诗脱胎旧体的过程,第十一章专论国外诗歌对新诗发生的影响。基于新诗发生对于百年诗体建设影响研究考虑,书稿列入了“余论”,就新诗发生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反思(曾发表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二○○六年第三期),放入了“附录一”《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曾发表在《文学评论》二○○六年第一期)。书稿还放入了“附录二”《论民族民间诗歌资源对于新诗的影响》(曾发表在《中国雅俗文学研究》二○○八年第二-三辑),主要用来弥补书稿在这方面论述的不足。“余论”和“附录”在我看来也是关乎中国新诗发生的重要话题。

进入“中国新诗发生”这一课题,已经有将近十年时间了。在这期间,我抽出有关章节改成专题论文,陆续在 《江海学刊》、《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西南大学学报》、《文艺争鸣》和《江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借此求教方家。同时,我申报了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并顺利结项。这些都激励着自己在此课题上继续耕耘,终于在二○一一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资助。现在出版的就是在省和国家资助项目基础上形成的修改稿,因为自己还是觉得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在书名上冠以“论稿”。

本书出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心帮助。我要感谢刊物发表部分成果给予的肯定与鼓励,感谢国家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立项资助,感谢国家和省的评审专家对于课题提出的指导意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接受出版,感谢所有给予我学术研究关心的同事和亲友。既然新诗发生就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所以这一课题绝对不是单角度几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更多的同仁持续不断地去探究,甚至需要不同学科学者不同角度的探究。对于我来说,本书稿出版只是自己关于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深入研究还有待今后的继续努力。

许霆,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诗语诗体新诗
诗语纷纷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新诗之页
明诗语规律,回诗意本源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新诗画
试谈诗体分类被忽视的新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