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订单式”培养:有效化解就业难题*
——以山东省高等学校实践为例

2012-04-02 19:38宋伯宁曾宪文许传海申培轩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订单式订单校企

● 宋伯宁 曾宪文 许传海 申培轩 张 蓓 张 花

推行“订单式”培养:有效化解就业难题*
——以山东省高等学校实践为例

● 宋伯宁 曾宪文 许传海 申培轩 张 蓓 张 花

近年来,山东省高等学校在推行“订单式”培养,破解就业难题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本文将其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深入分析推行“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在高等学校中推行“订单式”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订单式”培养;就业;高等学校;企业

近几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量不断攀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政策,鼓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引入社会需求,与行业企业实现对接,积极倡导并推行“订单式”培养,实施了一系列的“订单式”培养相关措施和办法,从而有效化解了就业难题。

一、“订单式”培养的总体情况

山东省共有高等学校139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独立学院12所,高职高专院校76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60余万人。山东高等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要求,以“坚持科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引领,以“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特色发展“为重点,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本位,突出“分类指导、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主题,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1]。各高等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本科院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有条件的专业积极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高专院校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推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理工大学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在计算机、通信、化工、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贸易、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定制培养人才,从2007年至今,已订单式培养学生1300余人,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聊城大学在化工、机械、土木、电子信息、安全工程、计算机、材料等近20个专业为企业和部队量身定制、定向培养各类人才1500余人。青岛大学根据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要求,面向青岛软件园400多家企业,围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开发和动漫影视、物流外包等业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实施订单培养,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德州学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在机械、热能、生物、服装等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探索形成了“三三六”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二三六”的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已培养学生1000余人。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二级学院、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订单培养,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共开设各类订单班28个,设立了8个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153个订单企业培养学生2539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50%的专业开设了订单班,订单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25%。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冠名、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订单培养占到毕业生数的20%,提高了专业对口率,实现了“入学即就业”的目标。烟台职业学院通过“专业对接产业、班级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的“三对接”订单培养模式,为60多家大中型企业培养人才,订单培养学生比例占在校生总数的40%。滨州职业学院面向纺织企业推行“零学费订单”,培养学生500余人,为贫困生求学、就业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实现了订单培养的新突破。

二、“订单式”培养的实现途径及主要成效

(一)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

为了加快创新型、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山东省积极推进、实施订单式培养,深入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积极引导和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截至2011年10月,全省在企业建立了1056家实训基地[2],初步构建起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衔接的企业实训基地网络。把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体系,作为监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决定继续实施“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建设500个紧密结合型的产学研基地,500个省级高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30个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推进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订单式”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推行董事会制,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董事会制有利于“订单式”培养的高效实施,以更好地保证学校、企业、政府密切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推行董事会制度,构建“订单式”培养长效机制,为各董事单位输送了近2万名各类毕业生,有力支持了董事单位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依托职教集团,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通过建立多种职教集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沟通、融合,把握市场需求,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信息,从而更好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如德州职业教育集团推行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共同参与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为成员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提供就业信息5000余条,促进了高校学生就业。

三是加强“订单式”培养的组织管理,保障就业工作良性互动。“订单式”培养需要建立高效、适用的组织机构,对外寻找和拓展订单教育的合作单位,加强与签约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对内负责协调学校各部门与企业的联系和运行,进而为学生就业提供组织保障。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订单式”培养的“三级管理体系”:即院学术委员会、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和项目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对订单班及其合作单位、订单培养及合作项目、项目实施及管理等进行分级、贯通式监管,完善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保障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订单培养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行业的特点和企业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解决培养和需求脱节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山东工商学院将订单培养分成直接型和嵌入型两种,直接型就是将学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对大学生的培养在时间和内容上并行进行,该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共有2000多人参加了这样的联合培养;嵌入型是指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在时间上平行、在内容上互动,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采用项目驱动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青岛农业大学采取“121工程”合作模式,构建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教育共同体”。将本科四年学程分为三个阶段,改革课程体系,嵌入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的专业技术课程,使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楔形互补。山东建筑大学在保留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嵌入与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专业技术课程,订单培养企业每月派总工、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部长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不少于8学时的教学,从而将“专”与“通”紧密结合,培养复合型社会急需人才,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济南大学在实施订单培养的专业通过企业文化嵌入、企业理念嵌入、企业技能嵌入缩短了员工人职后的适应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烟台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山东职业学院等根据企业参与教学的时间,将订单培养分为“前置、中置、后置”三种模式。“前置订单”模式从入学开始便进入全程订单培养,“招生、招聘”并行,学生一进校门就具备“准员工”和“在校生”的双重身份;“中置订单”模式从第四学期开始参加订单班双选,开展为期一年半的订单培养;“后置订单”模式是在第五学期面向顶岗实习及就业开展的灵活的订单培养,校企双方签订短期培养协议,引入企业培训课程,主要在企业的“厂中校”中完成,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 “双业融通”订单式、“课证融合——双证书”等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现代新学徒制”订单培养模式,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和订单培养的水平,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实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校企文化建设,建立“订单式”培养的长效机制

通过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渗透企业文化于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毕业前对将要就职的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并深层次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中,更好、更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

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对“订单班”学生进行双重管理,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和企业的行为文化,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通过多种企业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适应企业管理制度,适应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忍耐性,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和勇于取胜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择业、就业。

三、“订单式”培养现存主要问题

(一)片面理解“订单式”,人才培养过于迎合企业要求

个别高校片面理解“订单式”人才培养内涵,甚至迎合了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从而弱化甚至异化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单纯按企业的意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避繁就简,从而违背了教育规律,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标准,使“订单式”培养走向功利,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迁移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订单式”培养目标单一,限制了学生终身职业生涯规划

订单培养的优势在于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建立了人才供需的畅通渠道,实现了高效就业。但不可忽视是,订单培养容易造成人才功能单一,学生离开了对口企业就难以就业,造成岗位“固化”或“潴留”。订单培养容易导致纯粹就业导向,忽视学生的利益和诉求。“订单”的单一性与学生职业兴趣多样性的矛盾是订单培养亟需解决的课题。

(三)高校积极实施“订单式”,但企业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由于行业和企业往往以追求显性利润和隐性利益为目标,有些企业参与有些高校“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对高校提出的签约合作培养人才动力不足,对“订单式”培养支持不够,与高校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涨热情形成较大反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订单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工作。

四、进一步推进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校企合作制度,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校企合作董事会和理事会制,建立适应“订单式”教育的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对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的企业,由国家及政府主导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通过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订单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组成的监管机构,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监督检查,从而保障“订单式”培养稳定、健康地实施。

(二)鼓励“双基双挂”,推动校企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师队伍

“双基双挂”,即依托行业内企业的优势,高校作为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基地,企业作为高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习就业基地,高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高校挂职客座教授。鼓励“双基双挂”是提高高校教师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能力和学生知行合一能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理论水平、思维能力和员工的职业素养,实现校企双方的“双提双赢”,推动校企双方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保证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就业信息预测机制,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产销衔接”

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监测行业和区域的就业状况、产业发展状况、失业率和失业周期的变化状况,做出快捷、准确的评估,适时发出预警预报,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预测机制。根据就业监测和预测结果,发布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及劳动力岗位统计公告,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产销衔接”,保证人才就业的“对位性”。

[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

[EB/OL].(2011.2.23)[2011.12.23].http://www.sdedu.gov.cn/sdedu_zxwj/201102/t20110224_85379.htm.

[2]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职工教育办公室.张忠军同志在山东省首批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标准专家委员会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1.10.25)[2011.12.23].http://www.zjb.gov.cn/E_Read News.asp?LayoutID=3&ArticleID=3607.

[3]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13-119.

[4]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开展“订单式”培养 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5]周济.在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6]鞠平,姜弘道,阮怀宁,马亦农,潘静.面向市场“订单式”培养复合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7]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19-60.

[8]马术超,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7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洪俊强.创新办学模式,服务地方经济[J].职教论坛,2003,(14).

[11]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课题编号:10CJYJ01)的阶段性成果。

宋伯宁/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研究员,高等教育管理 曾宪文/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研究员,高等教育管理

许传海/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高等教育管理 申培轩/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高等教育管理

张 蓓/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等教育理论 张 花/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高等教育理论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订单式订单校企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