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渗透*

2012-04-02 15:21杜秀莲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章

●杜秀莲

全球一体化,使得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就显得越来越重要。2007 版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进行英美文化教学。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而且在英语学习中要尽量消除其作为“强势语境”带来的“负迁移”,因而在文化教学中可有可无或尽力回避。然而,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一味地学习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学习者形成不正确、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而且,目前在英美文化的渗透下,部分大学生的文化立场开始动摇,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这种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作为国家栋梁和社会中坚力量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文化认同状态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现状

针对以上问题,2012年3月中旬,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分别调查了山东政法学院大二经济法专业两个班和法学专业两个班共161名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其中,有效问卷155份。问卷包括选择题14个,另有访谈内容4 项。我们将问题归为三个类别: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教学内容。除了在所给的选项中做出选择以外,还鼓励学生说明其选出某选项的原因,且多数学生给出了解释,这在客观上补充了选择题的题型缺陷,丰富了我们的研究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在情感方面,大部分学生十分认同中国文化,82.6%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对年轻人来说十分重要,92.9%(61.9%+31%)的学生选择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或有一点兴趣,62.6%的人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但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渗入,西方节日文化备受大学生喜爱,某些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共有33.6%(3.3%+30.3%)的学生认为,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略显逊色。74.8%(11.6%+63.2%)的学生能够接受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饮食,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

由此看出,中国大学生普遍认同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时意义。此外,由访谈问答环节的第四项得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间接或直接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知识,如:通过长辈讲述、网络、参加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和媒体宣传等,中国文化在他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但同时,自上个世纪以来,西方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中国逐渐流行,而大学生群体恰恰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思想开放的群体,因此,对于盛行中国的西方文化,大学生显示出了比其它人群更为突出的接纳能力。多数学生已经体会到了“西风”的威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逐渐处于劣势,但值得庆幸的是,大学生普遍有很深的民族情结,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较好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行为方面,就“朋友请客或请朋友吃饭,饭后能否接受AA 制” 这一问题,63.8%的学生认为能够接受,只有4%认为不能接受。58%(6.4%+51.6%)的学生认为在中国,询问别人年龄和收入是不礼貌的。但只有13%的人认为在大街上与同性好友应保持距离,不要勾肩搭背,否则会被视为同性恋。37.4%(8.4%+29%)的人不同意中国文化中“打是亲,骂是爱”的老话。行为方面的调查显示,具有典型特色的西方价值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大学生所接纳,如:AA 制。但在一些尚未被中国公众普遍认识和接受的观念上,(如:上述提到的同性恋问题)大学生并未普遍接纳,相反,中国式的“团结友好”、“亲密无间”的人际观念依旧很浓。而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曾引起激烈讨论的中国传统观念,如“打是亲、骂是爱”,1/3 以上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赞同西方的人权观念,即:维护儿童权利,打骂儿童是违法的。通过这几个层次的行为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的长期博弈和交流,中国大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理智地权衡利弊,能够理性地、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观念。

教学方面,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太能或完全不能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的学生占总有效问卷人数的70.3%(58.7%+11.6%),仅26.5%的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87.8%(41.3%+46.5%)的学生赞成“掌握好中国文化有利于将来和外国人交流”的观点,82.6%(38.7%+43.9%)的学生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且83.2%(25.8%+57.4%)的学生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将中国文化学习纳入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中,但只有38.1%的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作为评价英语学习效果的标准之一”这一观点。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学生赞同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适当地导入中国文化,且认为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有助于将来与外国人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对比中学习,知识掌握得会更好。就教学现状而言,多数学生认为现有的英语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或老师讲课过程中不会讲到。在是否应将中国文化知识部分纳入英语学习评价标准中这一问题上,多数学生认为中西文化差异太大,上英语课的主要目的是学好英语、通过四六级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文化与英语学得好坏无太大关系,不应纳入考试或考查的范围。

从访谈内容看,多数受访大学生不能用英语表达“孔子、佛像、中医、旗袍、京剧”,仅有少数能正确说出并拼写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而对另外一些传统节日名称和节日特色的英文名称更知之甚少,如:“爆竹、春联、端午节”。仅有几个学生能说出“故宫、紫禁城、秦始皇兵马俑、泰山”这些名胜古迹中的一两个英文名称,90%以上的学生完全不知道或不会拼写。由此看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环节在中国文化导入方面的严重缺失。现有的教学内容只侧重西方文化的导入,却忽略了中国文化导入在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没有担忧,至少有1/3的学生感觉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5.5%的人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什么用处,12.9%的学生表现出“无所谓,事不关己”的态度,还有9%的学生坦言更向往西方文化,原因是西方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人的思想更加开明等。

总之,此次问卷访谈的结果为:1.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2.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学严重缺失。

二、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现状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但纵观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都有明显的缺失,尤其是不重视对中国历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大学地位相当重要的英语教学中却又对中国文化在文化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国家的文化习俗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教材、课程设置到教师理念等与英语有关的内容,我们几乎都难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我们对大学英语现行的四套教材内容进行了排查。排查前我们首先界定了“文化”一词的含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本次排查采用狭义定义,若从广义上讲,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和文化有关,那么本次排查也就没有意义了。所采用的标准为Michael Byram 在其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一书中所提出的文化在教科书中体现的标准。

即使使用狭义的文化定义,我们也把和文化有关的文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介绍文化或者文化含量在文章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比重的文章,我们把它们称为正宗的和文化有关的文章(Substantial,下文中用S 代指);另外一种情况是文章当中能够反映出文化因素,或者文化元素只不过在文中被间接渗透出来(尤其在一些叙事性文章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我们把它们称为边缘性的和文化有关的文章(marginal,下文中用M 代指)。当然,即便如此,有些文章仍然可能见仁见智,其他人未必和我们有一样的看法,但总体而言,对本排查没有实质性影响,故此因素可不予考虑。下面是对四套教材的具体排查结果:

1.《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008年6月版

共四册,每册十个单元,每单元两篇文章(text A精读,text B 泛读),共80 篇文章,其中S 类文章27篇,M 类文章34 篇,和文化相关共61 篇,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共2 篇,为第二册Unit Three Text B 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讲外国女婿见中国岳母的故事);第四册Unit 4 Text A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其中有部分涉及中国电子通信技术发展);

2.《全新版大学英语》(2002年版)

共四册,每册八个单元,每单元两篇文章(text A精读,text B 泛读),共64 篇文章,其中S 类文章23篇,M 类文章25 篇,和文化相关共48 篇,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共2 篇,为第二册Unit Two Text A Learning,Chinese-style;第四册Unit 3 Text B A Mortal Flower;

3.《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

共四册,每册八个单元,每单元三篇文章(text A精读,text B 泛读,Text C 扩展阅读),共96 篇文章,其中S 类文章22 篇,M 类文章17 篇,和文化相关共39 篇,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共3 篇,为第三册Unit Two Text C Fu Mingxia:The Diving Queen;第四册Unit 8 Text A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Entertainment (涉及北京,周庄,珠峰等风景名胜);Unit 8 Text C Jiu Zhaigou-Scenic Waters;

4.《大学体验英语》

共四册,每册八个单元,每单元两篇文章(text A精读,text B 泛读),共64 篇文章,其中和文化相关共37 篇,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共2 篇,为第三册Unit 3 Text A Hair Seeks Cool US Image(讲海尔企业形象);第四册Unit 8 Text B Hallmarks Asian Valentine (有一段涉及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从以上排查我们不难看出,现行的四套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确实是凤毛麟角,学生要想从教材中接触中国文化,实属不易。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教育的途径

1.宏观方面

首先,要实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教育,有必要制定出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外语文化教学大纲和中国文化教学大纲。由于中国文化项目纷繁复杂,在制定文化大纲时,既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多维性和层次性,也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阶段性和文化项目的实用性。因此,教学大纲应该从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上,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把出现频率高的相关词汇纳入大纲词汇表,这样可以从宏观上指导教学相关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其次,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对现行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改编。在编写阅读类材料时,应注意将反映中国文化语境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阅读类的教材之中;在编写听说类教材时,应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话题,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说涉及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英语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者用目的语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再次,在教学评估方面也应把对中国文化的考查纳入考核范畴。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考试,在考试之前往往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这并不能说是一个好现象,但我认为这种现象反而可以变成促进大学生中国文化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我们英语平时学习的课堂时间不多,只靠在课堂上单一地传授中国文化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我国大学英语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或是把考试中的听力、阅读、完型填空材料中的一部分换成英语描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对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会起到一个有力的推动作用。

2.微观方面

首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势必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本土文化,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特别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外文书籍、报纸和杂志,促使他们时刻注意吸取、积累有关母语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的自觉意识。而且,英语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英语教学中应合理地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找出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由此可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形式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让学生理解交际行为各个层面背后所隐含的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且促进有效的国际交流。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也是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更多地进行中国文化渗透,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收听收看中央电视英语频道节目,鼓励他们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以丰富他们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严重缺失的现实,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改革,大学英语教育与中国文化教育就能够逐渐实现成功对接与完美结合,并最终会为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姬京彤,宋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问题与反思[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5,(2).

[2]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外语界,2003,(4).

[3]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4]袁芳.浅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6]朱肖一.文化全球化与外语文化教育中的本族语文化教学[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文章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