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蕾 宋忠芳
夏末秋初,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徜徉于大学校园,满眼都是青年学生青春朝气的面孔,学生们青春时尚的着装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对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比较熟悉,对学生着装和校园服饰文化有一些思考与感悟,现就校园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学生消费心理分析及学生审美的教育与引导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服饰,简单说就是衣着及与之相关的装饰。衣着,即服装,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产物,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人们体现自己本质与品位的审美对象。服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高低,同时也满足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大学生着装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大学生着装永远引领社会服饰文化新潮流,这是校园服饰文化的最显著特点。大学生们是时尚一族,什么穿戴时尚、休闲时尚、学习时尚、语言时尚、消费时尚等都是他们的最爱。追求着装时尚是大学校园的一种服装潮流,位于大城市的学校、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尤其有艺术和体育专业的学校,学生着装新颖时尚的特点尤为鲜明。当然,追求着装时尚,必然追求时尚化的、个性化消费的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因此消费也难免冲动;他们追求品牌,偏好名牌;追求衣着的个性、前卫、标新立异,以奇异、暴露、随性为特点。一部分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时,恨不得自己的着装是校园“独一款”,决不与别人“撞衫”;追求流行、大众化时,也不在乎满校园牛仔裤加T 恤衫,或不下雪的冬天每名女生脚上一双雪地靴,千人一款。当然,男生和女生因为性别的原因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特点。男生不太重视服饰的个性化特征,更重视是否舒适、是否名牌。女生的品牌意识不是很强,更重视是否时尚,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亮丽。总体上,大学生着装的时尚与否,基本不在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甚至与个人气质修养无关。青春就是最大的资源,他们在意的是一种青春的感觉,时尚的感觉。
简约也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一种潮流。对大学生来说,讲究服饰搭配而又不过于奢侈,就是一种简约。简约也是一种风格。
校园服饰潮流中,简约展现清纯。作为80 末、90后大学生,往往更追求着装的休闲与随意,着装以简洁、朴素、休闲为主,往往一身休闲装,一条牛仔裤,一款公主裙,一件毛衫,也散发出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和清纯可爱。据调查统计,大一、大二学生的首选服装是休闲服,并且着装品牌和搭配多注重个人的自由选择。究其原因,大概在于休闲服大多款式简洁大方,结构宽松,穿着舒适,便于活动,且选择余地较大,价格也相对便宜。渐渐适应大学生活后,大学生的着装会随着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换,成熟和庄重增加了一些,但整体上还是简洁、休闲的主调。
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是大学生着装追求的一种风格。
大学生着装既要时尚,又要简约,还要适合校园文化的特定氛围,所以又往往会趋同于大众化,多数学生会以流行作为服饰行为的重要参考,这实际是学生着装消费方面的一种从众心理。所以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见到春、秋、冬季清一色的牛仔裤配休闲装,可以见到女生清一色的深色紧身裤加短裙加毛衫,冬天配多种款式羽绒服,女生则清一色的雪地靴,夏天则清一色的短裙、牛仔短裤,等等。学生着装的从众心理和消费大众化,一方面是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一种自由消费选择,各自为美的一种着装追求;一方面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协调,与校园文化相协调。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着装少了一些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和个性张扬,使校园服饰文化少了些多姿多彩。
大学生着装潮流即校园服饰文化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是社会开放与信息传播因素影响。开放是一种发展方式,开放是一种社会进步。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或者说社会生活状态由一种单一的或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多维的发展的生活方式,社会成员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认同更加多元化,大学校园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家庭的青年学子们在自身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互补性,学校校园生活成了不同生活方式汇聚和张扬的集中场所。其中服饰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展现方式。
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对个体的服饰行为的冲击也显而易见。大学生群体是信息时代的宠儿,他们通过信息交流,对不同的文化信息、生活方式、服饰潮流的接受和选择也最快。现实中往往世界某个城市的一场时装秀,就可以通过电视传媒和网络信息同步展现在世界各个角落;某一明星或其他公众人物的服饰可以通过电视传媒网络信息迅速征服广大的“追星族”,并对他们的服饰行为产生影响。在大学校园,大学生就是其中人数众多的一族。明星等各类公众人物的个体的服饰行为很快就会成为一种大众化信息,引来无数拥趸并成为潮流。
二是社会群体与环境因素影响。一般是指社会相关群体或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或服饰行为对大学生服饰消费或购买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明星一族或公众人物的生活方式和服饰行为,往往会影响大学生或其中的“追星族”对某种品牌的产品(如服装、化妆品等)的实际选择,甚至会影响学生们对服饰消费的态度。大学生群体服饰消费中的“跟潮流”和“过度消费”等现象往往与此相关。
同时,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家庭、朋友、同学之间的消费理念、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选择。不顾家庭经济条件和消费水平的过度消费,忽视个人的个性特质和自身条件等因素而盲目跟风消费等,均属此列。
三是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该说,大学生个体不同的审美情趣、生活爱好、性格特点都体现在不同的服饰行为上。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交流习惯等都会影响其服饰行为的动机、自我感觉、学习需要、生活需要、消费观及态度等。所以大学生的着装选择才会多姿多彩,才会引领时尚,才会跟风追星,也才会在别人眼里不协调、不搭配而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个体的服饰行为是一种自主的审美活动,它受行为主体的内在需求和审美观念、个人情趣、评价标准的制约,才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由于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服饰行为的相互影响,是大学生着装和校园服饰文化具有时尚、简约、大众化特点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四是大学生活中审美教育的缺失。当前,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教育与引导不够,这包括: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视不够,机构、人员与专业队伍都缺乏;课程资源的设置、利用与开发不足;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多是青年教师,有一部分是刚由学生(研究生)变为教师,对学生着装和校园服饰文化的认同有余,帮助与指导不足。
新一代大学生大多是“90 后”,他(她)们刚刚结束压力巨大、呆板枯燥的高中生活,跨入大学校门。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大学生们会有很多不适应:他们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独立性迅速增加;不适应学习内容减少与压力下降;不适应人际关系更加广泛也更加复杂;不适应课余时间充足,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他们不适应男女同学交往不受约束,等等。甚至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从封闭的中学校园到开放的大学校园,从穿校服到不穿校服等,都有很多不适应。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恰恰缺少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这种衔接性的有效的教育与指导。其实,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审美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都是最需要和最不可缺少的。所以,大学教育中必须注重和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首先,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解决心理适应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首先是角色适应。因为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学习适应,归根到底还是环境改变后的角色适应。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和全新的环境,由一名中学生变成了一名大学生,需要努力进行角色转换,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大学的入学教育或者社团活动都不能忽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教职工都要利用多种教育途径,指导和培养学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大学生能够管理、使用自己的钱物,安排自己的娱乐活动;指导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的各项事务。还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甚至在行为习惯、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都能适应大学生活的角色转变。当然,目前这种不适应、不协调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教育制度本身带来的,所以在反思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时,有人调侃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小学讲爱国主义,中学讲集体主义,大学讲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毫不夸张。
其次,要通过审美教育给学生以审美指导。在现行的大学课程设置中,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农机医类学校,都应通过相关课程或公共课程或讲座、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习美学理论,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给学生以审美教育,以美育来熏陶感染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丰富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对审美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宽审美视野。指导培养学生欣赏服饰文化,关注服饰文化,学习服饰文化。要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仪态仪表,讲究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更好地展现大学生的文化涵养与青春美、形象美相协调。
再次,要帮助引导学生了解服饰审美行为和审美规范。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活泼浪漫,敢于创新,具有反叛精神和标新立异情结,表现在服装审美层面上,追求独特,强调个性,追求新奇怪异,特立独行等。学校、教师要通过适当渠道和方式给予正确引导,对学校的服饰文化和学生着装做出一定礼仪规范与要求,如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要求大学生仪表整洁;如有的学校制定的 《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在不同场合的着装提出不同要求,避免诸如穿着睡衣进餐厅,穿着暴露内衣进教室等不协调场景出现在校园;如指导学生了解当今通行的所谓着装的TPO 原则(T 代表时间,P 代表地点,O 代表目的)等。增强学生服饰行为中的规范意识和审美能力。
又次,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环境。学校及学生社团应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对主旋律的东西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倡导。通过宣传阵地建设,文化场所建设,文化体育器材设施安全维护,开设学术讲坛专题,举办文化节、艺术节、学生服装设计与展演等,为学生学习审美,追求审美,展示美创造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熏陶,提高审美能力。这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服饰文化青春靓丽、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也具有积极意义。